王三堂
读书的最高层次是相对而言的。况且什么算“最高”,也肯定见仁见智,百人百说,不会有定论,也无须定论,故我之言“最高”,也只是“管窥孔见”而已。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书分为四类:沙漏,进去多少,流出多少,头脑中毫无痕迹;海绵,全盘吸收,挤出来原封不动,甚至还弄脏了些;滤豆浆的布袋,豆浆流出来,留在里面的全是豆渣;采宝石的苦工,淘汰矿渣,只拣纯净的宝石。这种划分无疑是准确生动的,但我认为还是不够,“采宝石”式读书固然是一种高层次的读书,但很难说是最高层次。因为宝石是自然界固有之物,采之其不会增,不采也不会灭,况且“采宝石”终算不上创造。故最高层次的读书应是“采矿、冶炼、加工”,并不断地产生出新的产品,即读书要读出智慧、读出思想、读出新成果来。
我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不然,读好书,会读书,则“开卷有益”,否则肯定有害;我们又常听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是没有读出自己见解、自己判断的原因。我们常见一些人“读死书、死读书”,以致造成“读书死”,成了“书呆子”、“腐儒”,也都是“读进去”了,而没有“读出来”——没有读出思想来的结果。
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这不全在你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是否又创造了新的知识。所以有人说:“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只有转化为思想、能力,才能成为力量。”这是有道理的。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之一,而他们却把死读书、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比喻为“驮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因此,只有读书、学书,而又不迷信书、不唯书,借鉴别人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这样才算成熟了,进步了。
随着人类学识的渐增,后人必将悟出许多前人所不知的东西。这并不证明后人一定比前人聪明,而是因为后人站在了前人智慧的基石上来看世界,所以看到的要更多。而我们的后人之所以会看到的比我们更多,则是我们把基础又增高了那么一毫一厘的缘故。读书,“读进去”重要,“读出来”更重要,读出思想留给后人,就是在做加厚基础的工作。
有人说,“不如师傅,不是好弟子;等于师傅,也不是好弟子;超过师傅,才是好弟子。”我思之,“超过”者,不一定要全面超过,但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却是可能的;“超过”者,并非我们比师傅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师傅的肩膀上。如果没有这种精神,那么,人类不仅会停止不前,而且会倒退。学习、读书的最高层次就在這里显现。
(摘编自河北教育出版社《读书成就梦想》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