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产生与控制技术分析

2022-03-30 02:30唐后乐马骥
食品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油茶籽油脂食用

唐后乐 马骥

为了保证油茶籽油生产和加工的安全性,对其中的苯并(a)芘含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保证了油茶籽油的高质量生产。相关的研究发现,如果在精炼工序中出现了问题,会增加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含量,影响油茶籽油食用的安全性。因此,要加强对不同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降低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含量。

由于不同提取技术对油茶籽油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其中苯并(a)芘含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为了保障油茶籽油在发展和食用中的安全性,本文对苯并(a)芘的产生与控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油茶籽油加工的质量。

一、研究背景

现如今,要想保证油茶籽油生产的安全性,要明确其中苯并(a)芘的来源,对原料的干燥方式和制油方式等进行研究,了解这些因素对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综合考察油茶籽油在具体精炼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与以前压榨法比较,相关工作人员发现使用浸提法所制得的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其含量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如果其中的温度在90到150℃,时间为0.5-3h的时候,就会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导致油茶籽油生产的时间延长,其中的苯并(a)芘含量也会持续增加。所以说,需要在保证油茶籽油质量,以及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应尽量缩短烘烤的时间,不断降低烘烤的温度。

在对油茶籽油进行精炼的过程中,脱色可以有效脱去苯并(a)芘,这个时候的温度为120℃,并且还要根据苯并(a)芘的性质,对不同预处理和加工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其对油茶籽油苯并(a)芘污染的影响,在此基础提出和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如果对油茶籽油进行正常生产,其中并不存在苯并(a)芘污染的风险,但是油茶籽炒焦非常有可能会增加这种物质的含量。

与压榨工艺比较,溶剂所浸出的工艺制取油茶籽油,其中苯并(a)芘超标的风险也比较大。因此,在对油茶籽油进行加工和生产中,要想降低苯并(a)芘的产生,需要对不同控制技术的合理应用,优化工艺流程,保证油茶籽油在日后食用的安全性。

二、現状

新时期,随着我国生产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加工成品油茶籽油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是,不管用哪种方式,一般都需要经过脱胶、水洗、脱色和脱脂等多种精炼流程。但是,对于一些农村的小加工作坊来说,由于受到技术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在对油茶籽油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如果不严格优化具体的操作流程,非常有可能产生苯并(a)芘。因此,要想减少此成分的产生,需要加强对多种精炼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油茶籽油作为当前世界上,最为优良的重要食用植物油,其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说,中国的粮油学会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油茶籽油的生产流程,降低苯并(a)芘的含量。由于油茶籽油苯并(a)芘超标,并不是油茶籽油本身固有的,更不是制油工艺中所存在的固有缺陷,通常情况下如果应用浸出法对油茶籽油生产,并不会导致油脂中苯并(a)芘超标。要想在新时期,加强对苯并(a)芘含量的控制,需要积极应用正确的精炼方法。

现如今,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对食用苯并(a)芘超标油会不会出现癌症这个问题加强了重视。我国农业大学的食品科学专家认为,通常情况下消费者不用担心,如果食用了苯并(a)芘超标这类食用油会引发癌症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苯并(a)芘致癌的两个前提,就是要足够量和足够长的时间。其次,苯并(a)芘在人体中的代谢速度比较快,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出现累积这种情况。

三、导致苯并(a)芘的产生因素

由于苯并(a)芘是一种多环芳烃类,属于环境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的整体分布比较广泛,在大气、水以及土壤等环境中都有存在。研究发现,油脂中出现苯并(a)芘的因素非常复杂,一般在原料到加工的各环节都可能生成。如果在原料的生长过程上看,食用中的油脂苯并(a)芘,其来源一般有两个。通常情况下,苯并(a)芘存在环境中,并且水体以及作物中也非常容易残留此物质。植物在生长中主要通过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或者是灌溉水的吸收苯并(a)芘,然后通过食物链在人体中转移和累积,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相关学者发现,食品中的脂肪非常容易产生苯并(a)芘,主要是因为其在高温下会发生不完全燃烧,所以油茶籽油中的苯并(a)芘,也非常有可能在环境中转移。在对油茶籽油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如果不严格规范生产流程等,就会增加此物质的含量,严重超出标准。因此,要想提高油茶籽油的生产质量,需要对苯并(a)芘的产生进行分析:首先,如果原料晾晒不当,如将油茶籽晾晒在柏油的马路上,这个时候天气温度过高,就会导致沥青融化,让苯并(a)芘进入到油茶籽。此外,如果在具体的烘炒制作中,出现操作不当等情况,也会导致苯并(a)芘的产生。其次是环境污染。苯并(a)芘具有极易残留的特点,并且一般会广泛存在于环境中,所以油茶籽油在采收和生产等多种环节,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导致苯并(a)芘的产生,影响油茶籽油食用的安全性。

在粗加工环节中,如果油料原料在用煤和植物燃料烘干的时候,直接受到了污染,就会产生苯并(a)芘。在精加工中,高温蒸炒加工的过程中,油料会发生热解等反应,进而形成苯并(a)芘。最后,在对油茶籽油进行加工时,受到设备中润滑机油或者是不合格食品包装材料等多种因素的污染,都会增加各种添加助剂,非常有可能受到苯并(a)芘的污染和影响。

四、控制技术分析

研究发现,传统的压榨法和浸出提取方式在对油茶籽油进行加工时,都需要有高温加热这个环节,所以在具体的生产中非常有可能产生苯并(a)芘。要想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油茶籽自身的出油率,要对油茶籽油进行全面加工和改进,实现对此工艺的优化。现如今,新油脂加工技术和工艺也慢慢地得到了完善,并且正在不断向着成熟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善的今天,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兴的油脂加工生产技术在此背景下不仅会得到有效应用,还将会更加快速地发展。

(一)冷榨技术

此技术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相关学者在对冷榨技术的特点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与传统的压榨工艺比较相近,属于油料作物所经过的低温压榨方法,但是并没有平常的热榨工艺过程中的蒸炒环节。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榨笼的两个相向螺旋轴,进而产生挤压力,然后配合榨笼作用,将料胚中的油脂全面挤压出来,并且还需要将油料的被压成饼块状及时排出,主要是为了减少对后期生产质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此技术从原料进入榨油机,然后到油茶饼取出的整个过程,都是不间断进行的。

再加上,冷榨油的品质好,并且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在具体的生产中可以确保油茶籽油中的营养成分,不经过高温的破坏,从而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保存。应用此技术对油茶籽油进行加工,并不需要复杂的精炼工艺,只要过滤一下就能够食用,可以在具体的生产中,大大减少苯并(a)芘的产生。此外,冷榨技术所制取的油脂,可以在工艺发展的角度,提高油脂的质量,进而实现对油茶籽油生产流程的优化。

(二)水代法

我们所说的水代法,也就是用水来代替油。这种方式不同于压榨法,可以利用压力榨油,此技术也不同于浸出法通过有机溶剂进行提油。在对此技术的作用特点进行分析时,发现由于其中的水与蛋白质结和力,要比油与蛋白质的结和力大,所以在生产中其中的水分会浸入到油料中,用水代油得到油脂。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保证油茶籽油的质量,还能够提高制备的含油率。

油茶籽油如果使用水代法对油脂进行提取,其过程就没有应用任何的有机溶剂,可以有效防止和预防苯并(a)芘,保证油茶籽油食用的安全性。当应用完水代法制油后,残渣过程中含有比较高的蛋白质,可以在其他的领域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三)多环芳烃脱除技术

以前的多环芳烃脱除技术,一般是通过液液萃取,将苯并(a)芘从油脂中及时分离出来。相关学者在对油茶籽油进行加工和生产时,会使用液液萃取法,将多环芳烃从油脂中及时分离出来。但是,在应用这种技术对油茶籽油进行生产时,要对其中的温度进行控制,在40℃下完成搅拌,及时脱除99.3%的多环芳烃。

相关学者改进了液液萃取技术,对脱除油脂中的多环芳烃技术方式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浊点萃取法。此技术属于一种绿色和环保的分离方式,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具有操作过程短和更加简便等特点,可以在提高整体萃取率的同时,保证油茶籽油的质量。

虽然液液萃取法这种方式,要比传统和常用的技术更好,但是其在具体的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专业技术要求高。

(四)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

目前,我国的主要国家标准检测方式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因为这种检测方法的分析时间比较长,基线并不稳定。因此,部分研究人员在多种角度出发,对此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试样在经提取剂提取后,净化柱所净化后,要用高效的液相色谱分离进行检测,结合不同的激发波长以及发射波长等,对各种不同PAHs的实际含量进行确定。

在我国的《动植物油脂苯并(a)芘人的测定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已经规定了在对样品进行检测时,需要加强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有效应用,并且在分离检测前,还需要经有机溶剂进行溶解,科学选择洗脱剂,洗脱苯并(a)芘。在完成上述操作后,要以色谱峰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和定量。

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在0.1μg/kg,与气相色谱法相对比,此方法不容易受到热稳定性以及挥发性等因素的影响,整体的选择性强,并且其测定的分辨率也非常高,所以此技术在目前我国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提高油茶籽油质量的相关措施

(一)严查小作坊

要预防和解决食用油苯并(a)芘超标这个问题,不仅要对生产的流程进行优化,还要对小作坊等进行严格检查。现阶段,我国油脂行业中的整体加工技术水平已经越来越高,并且其中的设备水平等已经非常成熟。正常情况下,一些正规的厂家在对油茶籽油进行加工时,只要严格按具体的专业规范和规则进行操作,所生产出来的成品食用油都能够满足我国的相关标准。

相关部门要从油茶籽油生产的多个环节出发,采取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质量监督以及管控机制,还要加大对机械的检测力度,控制好抽查的比例,及时和全面地公开检测和抽查的结果。尤其是在对一些小作坊的食用油以及生产方式进行检查时,如果发现了不符合规定的问题,要严格处置。

油茶籽油还被称为山茶油和茶油,主要是应用木本植物油茶树中的种子所榨取的食用油,其中含有非常多的天然营养成分。但是,如果在对油茶籽油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苯并芘含量嚴重超标,就会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各部门需要加强对油茶籽油生产机构的检查力度,对小作坊等机构进行全面检查,从而保证油茶籽油食用的安全性。

(二)优化生产流程

目前,油茶籽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其安全问题更是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为了保证油茶籽油生产和食用的安全性,需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产生进行分析。首先,需要了解其是在哪一环节产生的,要如何对其进行严格控制,才可以减少此物质的含量,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不仅要建立灵敏度高的检测方式,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含量进行准确测定,并且还要用正己烷溶解油茶籽油中的样。由于测定方式不一样,其精密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次,要深入分析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考虑原料、干燥方式和温度等多种因素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油茶籽一般会经粗约粉碎,通过高温焙炒,然后瞬间压榨,进而产生苯并(a)芘。如果烘烤的时间比较长,整体的加热温度也就会越高,并(a)芘含量也会不断增加。

因此,要想在保证油茶籽油品质的同时,满足生产加工的具体工艺要求,需要缩短烘炒中的时间,不断降低烘炒中温度,使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能够得到控制,让其在安全的范围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油茶籽油的生产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满足人们对油茶籽油的要求,保证此食品的安全性,需要控制其中的苯并(a)芘含量,明确这种物质产生的来源,科学选择原料,将其作为原料样品,严格按照具体的要求,做好入厂验收工作,从而进一步促进油茶籽油生产的安全性。

基金项目:

邵阳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20SY047)。

作者简介:

唐后乐(1990-),男,湖南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食品工程。

马骥(1972-),男,湖南邵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政策。

猜你喜欢
油茶籽油脂食用
辣椒食用也有禁忌
冷冻食品,如何选购和食用?
A taste of Peking duck
Al-Zr-CeO2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油脂环氧化性能
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研究
中国油脂
油茶籽粕中茶皂素的优化提取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油脂》
世界首条水酶法油茶籽油规模生产线建成
食用芹菜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