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雪
摘要:目的:探究脊髓脊柱术后脑脊液漏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40例脊髓脊柱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为例,其中20例在实验组中并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另外20例在对照组中并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数据。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数据得出,实验组3d后脑脊液引流量明顯更少、脑脊液停漏时间明显更短、并发症明显更少、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结论:脊髓脊柱术后脑脊液漏采用系统护理干预,预后更加理想。
关键词:系统护理干预;脊髓脊柱手术;术后脑脊液漏;预后
对于脊髓脊柱手术患者来说,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例如术后脑脊液漏,患者因为术中硬膜破损而导致此种情况发生,引流液中混合脑脊液,从患者手术创口流出,相关文献提及,脊髓脊柱手术患者约2.37-9.33%在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若此时妥善处理,可以避免患者发生脊膜假性囊肿、椎管内感染等,避免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由此可见,将脊髓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护理做好,十分必要,意义重要。临床分析系统性护理,可以预防护理问题发生,重视整体性护理以及细节化护理,可以促使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本组实验是40例患者参与,研究脊髓脊柱术后脑脊液漏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于我院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纳入40例脊髓脊柱术后脑脊液漏患者进行分组实验,分组办法是抽签,实验组患者20例,男/女是10/10,年龄20-62(42.6±1.3)岁,对照组患者20例,男/女是11/9,年龄21-65(42.5±1.2)岁。两组的基础资料对比得出P>0.05。
1.2方法
其中20例在实验组中并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另外20例在对照组中并采用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涉及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
系统护理干预:(1)头低脚高体位,脊膜漏口处于上方,在硬脊膜健侧位置尽量集中脑脊液,利用硬脊膜压力实现快速修复。(2)与患者实际结合,遵医嘱,将一定量液体补充,参照患者体位改变,对患者症状进行缓解,对患者机体水电解质进行全面观察,与实际病情结合,将蛋白、血浆补充。(3)对患者引流管畅通进行观察,观察引流液改变,对引流量进行妥善记录,对手术切口肿胀以及神经异常存在与否进行观察,确保创口无菌,对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若患者与拔管标准符合,与实际结合,询问临床医生是否为患者拔管。(4)对患者伤口部位细菌进行定期培养,与实验室结果结合,对抗生素种类进行调整,经常按摩患者以避免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将科学饮食计划制定,保证正常供应营养。
1.3效果分析
护理满意度:科室负责对问卷进行拟定。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以率(%)表示计数资料,χ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实验组3d后脑脊液引流量明显更少、脑脊液停漏时间明显更短、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尿路感染、压疮)明显更少、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比较两组患者数据得出,P<0.05。
3 讨论
若未能第一时间处理脊髓脊柱术后脑脊液漏,会导致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护士应强化患者护理,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可以取得理想护理效果。护理期间,强化患者对于并发症的认知,术前建立预防意识,术后询问医生患者实际情况,心中有数,对患者心理护理进行强化。术后对患者体位进行合理调整,下降患者脑脊液漏量,同时压迫患者切口位置,下降手术区域间隙。患者术后将引流管留置,可以将切口愈合速度提高,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患者脑脊液漏,若引流液黄色/淡红,怀疑发生。有效引出引流液,固定引流管,对引流液量以及颜色进行记录,必要情况下开展脑脊液化验、细菌培养,可以促进患者预后明显改善。
本文实验后得出:实验组3d后脑脊液引流量(124.62±12.32)ml明显更少、脑脊液停漏时间(2.25±0.33)d明显更短、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尿路感染、压疮)10.00%明显更少、护理满意度90.00%明显更高。
总结得出,脊髓脊柱术后脑脊液漏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患者预后更加理想,并发症少,满意度高,缩短脑脊液停漏时间,减少3d后脑脊液引流量。
参考文献:
[1] 刘丹, 江凤, 张柯. 护理干预对脊柱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的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24):2.
[2] 胡琛. 探究护理干预对脊柱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应用观察[J]. 当代临床医刊, 2021, 34(5):2.
[3] 陆玮, 谈爱红, 吴晓波,等.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两种不同引流护理的效果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 17(23):4.
[4] 刘洁好. 探讨护理管理对腰椎内固定术后脑脊液漏的康复作用[J]. 中国伤残医学, 2020, 2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