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秦瑜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2-181-04
摘 要 管理博弈论是一套解决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的新型现代管理理论体系,它从管理学角度回应了管理如何实行、如何评估与如何完善的过程,是管理学与博弈论渗透、融合的产物,为高校运动队的管理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本文从管理博弈论的角度,对高校运动队管理现状与局限性进行剖析,探讨适应高校运动队发展需求的现代管理模式,为新时代高校运动队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奠定基础。
关键词 管理博弈论 高校运动队 管理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倡议,将“全民健身”理念上升至战略层面。科学规范的高校运动队管理模式,其不仅能够激励运动员的积极性,培养和发掘运动员的个性、特长与潜能,而且能够促进运动队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受传统高校运动队管理体制、机制、组织架构、人才培养定位、运营管理模式等的限制,运动队管理存在定位不明确、发展理念落后等局限性,难以适应新时期高校运动队的管理需求。管理博弈论在管理学领域的应用探索,揭示了管理者、被管理者间的博弈管理,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影响与促进的关系[1]。由于管理博弈论考虑到了被管理者的需求特征,因而更能迎合高校运动队管理需要,实现较大的管理效用。而如何将管理博弈论与高校运动队管理模式融合,是当前高校运动队管理创新有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管理博弈论背景下高校运动队管理现状
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的高层次需求按照类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亲和需求、权利需求与成就需求,认为争取成功希望、获取友好的人际关系、享受不被他人控制或控制他人的需要等,是人在工作情境中的动机来源。若在高校运动队管理中,不能全方位地考虑到运动员的成就动机,则会使管理丧失活力,产生一系列管理问题。
(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关系矛盾
博弈现象在运动队管理中无处不在,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博弈、到组织方向与个人方向的博弈,再到运动员激励与约束的博弈,以管理问题为导向开展的管理实践,始终是管理博弈论的思考方向。在管理层面,高校运动队管理者和运动员间的博弈既体现在合作、沟通方面,又相互影响、互为补充,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课题。传统的运动队管理中,通常以管理者单一的思维、意志为核心,未能体现运动员的发展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随着管理干预的深入呈现扩大化趋势,且运动队管理者与运动员间的责任分工还不明确,均会影响到运动队的管理效果。
(二)运动队管理激励與约束不足
管理激励、管理约束从内容性质上看,两者是有机联系的管理活动,通常以整体性的形式存在于各类应用场景中[2]。对高校运动队而言,激励通常是由管理者通过管理资源、手段与策略的灵活使用,激发运动员参与组织管理、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兴趣。而约束则是借助管理手段对运动员的行为进行控制,使其符合组织目标的管理需求。唯有实现管理激励、约束的辩证统一,方可带动运动队管理模式的改革优化。而传统的运动队管理,受外部环境、内部管理因素等的影响,形成了重“成绩”轻“激励”、重“运行”轻“约束”的现状,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高校运动队管理模式僵化、人才流失、管理重心错位等。
(三)群体管理合作博弈效用缺失
高校运动队管理是群体管理对象管理的体现,也是典型的多人博弈,主要涉及管理资源的利用、管理激励与管理约束模式的设计问题[3]。群体管理合作博弈的效用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参与人的组织协调、策略集与行动集选择、阶段均衡所需的最优策略组合等。以往的运动队管理,对于策略集、行动集的重视程度偏低,无疑会影响到群体管理合作博弈的效用及管理价值。
二、管理博弈论在高校运动队管理中的应用内涵
北美行为科学家弗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的期望理论,是管理博弈论进行管理激励、约束设计的理论来源之一[4]。期望理论强调树立榜样,通过某人的激励,刺激某个群体的整体激励,认为是否能够顺利达成管理目标,主要取决于效价、期望值。而个人的期望模式主要由个人努力、绩效、报酬、个人需求组成,该理论在阐明了绩效与个人努力、奖励与绩效、个人需要与奖励关系的同时,也明确了管理激励的价值,对管理约束机制的构建形成了基础。高校运动队管理实践中,管理博弈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管理博弈渗透、均衡博弈关系、管理效用挖掘等层面。
(一)管理博弈渗透
从内涵上看,管理博弈论是激励与约束的统一,反映了管理者如何合理运用管理资源进行激励与约束的过程。在高校运动队中,管理者、运动员均是管理活动的参与人,管理者、运动员之间的博弈实际上是联系、牵制与互动的过程。为达成运动队质量、效益、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目标,管理者通常需要在分析复杂的信息、外部条件基础上,通过多种管理手段、措施的组合运用,整合有效的管理资源,在部分管理活动受限的条件下达到足够大的价值。依托管理博弈的渗透、融合过程,能够解决高校运动队管理者创新决策与管理行为方向问题,使运动员不单是一个普通的被管理者,还是管理活动的合作者。当合作博弈管理确立后,运动队间的管理将会是一种共同参与式的管理,能够间接抑制单方面管理干预与被动管理局面,满足高校运动队的管理需求。
(二)均衡博弈关系
由于高校运动队管理程序、过程复杂,多种管理激励要素、约束要素均会对管理目标产生影响。在管理激励方面,文化激励、物质激励、职务激励、成就激励等常常是管理激励是否得以顺利推行的关键[5]。其中,成就激励是激励体系的重要一环,把握成就激励的运行机制、运动员获取成就激励的动机与路径,能够及时掌握被管理者的需求,方便进行成就激励方案的调整,促进运动队管理者的决策与运动员的需求协调一致。在管理约束方面,约束的目的在于在出于运动队发展前途、荣誉、发展目的的考虑时,通过管理资源的运用规范运动员的行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保障运动队管理的有序化。管理约束因素主要由制度约束、权力约束等因素构成,各个因素通过协调、互补作用,构建了管理约束的框架,能够为高校运动队的管理提供创新的环境,方便进行共同愿景、进取精神的培育,均衡博弈关系,增强管理机制的可靠性。
(三)管理效用挖掘
管理效用是高校运动队管理的目的与管理者、运动员的共同愿景,管理博弈论的运用,能够运用目标激励、自主管理、社会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发掘管理策略,进行管理效用的拓展和延伸。以洛克的目标设定理论为例,他提出动机的影响机制不是由单因素决定,而是在管理压力、干预措施、反馈、额外奖励等的交织下产生的。为了达到有效的管理目标,通过被管理者动机的分析,设定对应的目标,进行管理活动的部署、行为引导等,能够保持行为的耐久性[6]。洛克的目标设定理论对管理博弈论的贡献在于,为管理激励、约束的分析提供了清晰的目标设置、动机分析方法支持,在高校运动队管理中,能够凸显目标对于管理活动、程序的引导价值,明确目标努力的方向,提升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与管理效用。
三、基于管理博弈论的高校运动队博弈机制设计
(一)高校运动队群体博弈机制框架
按照管理博弈机制特征的不同,管理博弈机制可划分为个体、群体、公共资源、隐蔽违规四个方面的博弈机制[7]。其中,群体博弈是常见的博弈机制,如管理者与工作团队、经理与员工群体等均存在着博弈关系。与之相比,高校运动队管理虽然在管理形式上和企业的管理博弈存在差异,但在本质上同属群体博弈范畴。基于群体博弈策略,高校运动队博弈机制框架如图1所示。
(二)高校运动队管理运行机制
结合图1构建的管理博弈机制,高校运动队管理实践主要包含管理活动资源、管理方案、管理目标、激励约束、群体行为管理五个模块[8]。其基本运行流程为:首先,在管理活动资源层面,主要整理有关管理博弈论的方法论、策略等,形成基础的管理活动资源,分析运动员的行为动机、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高校运动队管理在愿景、规划、发展方向上的需求;接着,在管理方案方面,依据高校运动队管理面临的需求,制定定性的实施方案和流程,明确管理的原则、步骤与实施思路;然后,在管理目标层面,考虑到运动队管理的方向、不同运动员的发展需求等,设定清晰的管理目标;再者,依托多样化的激励措施设计与约束体系设计,协调管理者与运动员群体间的关系,化解双方的矛盾,构建友好的合作博弈氛围;最后,在管理目标、合作博弈等的联合干预下,进行运动队管理效用的评价。
四、管理博弈论背景下高校运动队管理模式构建
管理激励、管理约束是高校运动队管理的基础,前者依托激励手段,营造融洽的管理环境,为运动队管理者与运动员搭建了一个沟通、合作的渠道。后者则采用约束措施,对运动员的行为、动机、价值取向等作出了约束,是高校运动队现代化管理的前提。考虑到高校运动队管理博弈机制的特性、管理需求等,將依托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设计,进行高校运动队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高校运动队管理激励机制设计
1.基于需求激励的管理策略
克雷顿·奥尔德弗提出的ERG需要理论认为,人在发展中可能会面临着许多种需要,但主要有生存需要、成长发展需要、相互关系需要三种。生存需要即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是满足人生活的根本条件。成长发展需要即人需求自身发展与成长的愿望、追求等,是人自我实现、价值突破的体现。而相互关系需要则是维持正常人际关系的需要,是人际交往中的必要环节。运用ERG理论,可初步构建集生存需要、成长发展需要、相互关系需要的运动队管理模式。
(1)生存需要激励。参考欧美发达国家高校运动队管理模式,制定阶梯式和差异化的基本奖励计划,在学校的协调组织下,成立运动队专项基金,满足运动员参与体育赛事、日常所需的活动费用支出,支撑运动员参与活动的基础需求。
(2)成长发展需要激励。成长发展需要激励主要用来刺激运动员的积极性,依托赛事激励、技能激励、个人创造力激励、表现激励等方式开展激励。其中,赛事激励可依托校内体育赛事、校际体育联赛或跨省体育赛事等活动中各运动员的成绩、赛事评分等给予对应的奖励。技能激励根据运动员特长、技能的不同,对有突出才能的运动员重点扶持,提供知名运动队交流学习、体育俱乐部观摩等奖励。个人创造力激励针对在运动训练与竞赛方面有学术研究成果、个人奖项、荣誉的运动员实施奖励,拓展和开发运动员的潜能。表现激励围绕日常训练、相关赛事中运动员的表现,通过评选“最佳运动员”等形式进行奖励。
(3)相互关系需要激励。针对运动队成员的交际、发展需求,通过举办高校运动队联谊活动、高校运动队技能交流中心建设等,为运动员提供一个交流先进经验、结识优秀人才的平台。在联谊活动设计中,将通过赛事联谊、专题讲座、座谈会活动,拉进不同高校运动队的关系,促进优秀技能经验的交流。而技能交流中心主要将联合周边高校建立运动队合作联盟,举办诸如骨干运动员、教练员交流活动,发展运动队成员的交际脉络。
2.基于目标激励的管理策略
为保证目标激励获得高的绩效,在目标激励过程中,除了应当考虑目标制定的合理性、难度、是否明确,还应当注重目标承诺、目标反馈、任务驱动的和谐统一,摆脱低绩效的籓篱。
(1)目标承诺激励为达到有效的目标承诺,在评价运动员个性、发展需求等的基础上,可按照阶段、节点的不同,设计涵盖短期目标、中长期目标的激励体系。短期目标激励以个人荣誉激励为主,通过表彰、称号的方式,培养运动员对管理目标的认同感。中长期目标将为运动员提供顾问、教练助理、领队、队长等的职务晋升激励,鼓励运动员积极地参与运动队的活动及各项事宜。
(2)目标反馈激励。采用正向目标反馈与反向目标反馈结合的策略,正向目标反馈以能力反馈为主,通过如赛事成绩、活动频次、观众反响、投票参与率等管理活动目标的量化设置、评估与信息反馈,引导运动员发现运动队与目标的差距。反向目标反馈以运动员自我问题评估、互评、教练评价方式,排查群体活动中个人、集体面临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
(3)任务驱动激励。设计指令型任务、自主参与型任务为主的任务激励体系,在实践中可依托能力交流活动、技能参与训练、经验总结提升、任务实践探究方式,使运动员在体验、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我效能感,推动管理活动的落实。
(二)高校运动队管理约束机制设计
1.以压力约束为核心的管理机制
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认为,事件的原因是由内因、外因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内因特指人的能力、人格、情绪等,主要影响着事件的行为、发展方向。外因主要以外界压力等为主,影响着事件的进展和内部变化。在解释事件原因时,海德主张使用共变原则、排除原则进行分析。在归因理论体系中,外界压力因素通常被视为影响管理机制、动机、事件进程的关键要素。对此,设置适当的压力进行高校运动队管理便显得尤为必要。在压力约束中,可依托目标约束、规章制度、组织内支持体系等策略的运用,营造压力约束环境。
(1)目标约束。制定涵盖不同发展阶段的运动队成长目标,细化各阶段的考核指标,坚持奖励与惩罚结合、约束与控制干预结合的方法,在高校运动队发展早期、中期和后期,分别制定契合高校运动队发展的考核方案,激发运动员的动力。
(2)规章制度约束。制定以基础规章、奖惩制度为核心的规章制度约束机制,健全制度约束环境。基础规章制度主要涉及运动队职务选拔、赛事、活动守则、技能培训管理、新队员选拔管理制度等,巩固运动队的管理效力。奖惩制度主要涉及优秀运动员奖励、教练员奖励、日常训练奖励、赛事奖励等,并制定对应的惩罚措施,约束运动队成员的行为。
(3)组织内支撑体系约束。由管理者、运动员、教练员等共同组建高校运动队发展共同体,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高校运动队文化,凝练工匠精神、体育素养。借助管理者、被管理者成立的组织内支撑体系,建立新型组织环境,培育运动员对于高校运动队管理的责任感、归属感,使管理者、被管理者在互动、交流中取得进步。
2.以纠偏约束为核心的管理机制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一门学习强化原则指导下关于人行为修正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依据强化目的的不同,将强化划分为正向强化、负向强化两种,强调在激励等正向强化手段运用的同时,还应当注重负向强化的约束作用,避免不良行为的再次出现,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在高校运动队管理实践中,由于被管理者的行为缺乏合理的干预指导,可通过批评教育、处分等手段对其进行纠偏约束,规范运动员的行为。
(1)以批评为主的纠偏约束方式。针对运动员在训练、赛事或行为规范上的不当行为,由管理者借助运动队管理会议、例会、训练总结会等形式,实施纠偏约束,摆正运动员对于管理活动目标、绩效考核指标的认识,使其直面自身的差距,引导运动员发生由认知改变到行为修正的目的。
(2)以处分为主的纠偏约束方式。按照处分轻重的不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处分场景。轻型处分方案主要适用于偏离规则或管理目标较轻的环境,以运动队对内处分为基础,减少运动员的违规行为。而重型处分方案可适用于偏离规则较重的情节,由管理者依据管理目标、规范要求,对不符合运动队运动员选拔标准的运动员给予开除处分,纠正偏颇的行为方式。
3.以协调约束为核心的管理机制
协调约束是规范被管理者行为,进行行为改造、优化的必要条件。张弛有度的协调约束策略,能够强化组织目标,建立井然有序的组织环境。协调约束策略在高校运动队管理中的运用,可依托多元化管理、内部关系协调、管理程序优化等方式,协调流程、管理要素,进行间接性的约束管理。
(1)多元化管理协调约束。建立由学生管理部门、社团管理办公室、高校运动队管理者等组建的多元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层面的优势资源,形成多管齐下的协调约束局面。同时,定期根据運动员的个性、特长、发展需求等,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
(2)内部关系协调约束。通过内部关系活动交流、组织沟通等方式,协调运动队运动员与教练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减少双方间的矛盾与隔阂,建立深厚的组织关系,引导学生自发的进行行为规范,提升协调约束的效果。
(3)管理程序优化协调。引入人性化管理、弹性化管理策略,在系统分析运动队管理者、被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基础上,进行精准的发展定位,调整管理模式,优化管理程序,保障管理程序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五、结语
根据高校运动队管理的特点来看,其管理过程属于群体合作博弈关系,建立以群体合作博弈为依据的高校运动队管理模式,能够运用多学科理论背景下的管理激励、管理约束策略的组合运用,改善传统高校运动队管理面临的管理者、被管理者间矛盾突出、管理机制不协调等问题,对运动员的行为进行有效激励与约束。随着高校运动队管理转型,新时期的运动队管理还面临着时代环境、内部组织协调等因素带来的压力。为适应现代管理需求,高校运动队管理必须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借鉴先进的管理博弈论等理念,进行管理模式的优化,促进高校运动队管理本质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侯光明,李存金.管理博弈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03):9-14.
[2]侯光明,李存金.管理博弈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侯光明.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常涛,廖建桥.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团队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9,23(04):92-95.
[5]王艳洁,王雷.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博弈论思考[J].时代教育,2011(09):37-38.
[6]瞿礼杨.企业管理中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奥尔德弗ERG理论的对比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23):159-160.
[7]吴艳丽.浅析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交际,2017(21):135-135.
[8]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