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与陆俨少山水画艺术风格对比研究

2022-03-30 22:05王文娇蒋鑫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林风眠山水画

王文娇 蒋鑫

摘 要:杭州西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众多艺术家栖居在此,通过作品为人们展现西湖之美。20世纪,文化艺术交流融合,西方绘画思想对中国画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着留学经历的林风眠在创作中也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对比林风眠与陆俨少西湖题材的作品,对比研究两人作品的创作初衷、笔墨语言、色彩语言和画面构成,分析两人作品的艺术特征,为当代山水画创作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林风眠;陆俨少;山水画

民国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艺术与思想的冲击,中国大批学者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交流学习,西学东渐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学成回国后的专家学者为人们带来新思想、新理念,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家们尝试将西方的艺术精神和理念融入中国画创作,使作品展现出别样的意境,创新传统绘画作品的画面形式。在中国画中融入西方的艺术思想,能够创新山水的表现语言与绘画形式。

杭州西湖是艺术家们尤为钟爱的地方,创作于此地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很多,这些作品都蕴含着江南的诗意生趣和西湖风韵。西学东渐思潮的兴起影响着大批艺术家,西方的绘画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江浙一带的人们较早接触外来文化,因此取材于西湖的作品逐渐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创作者深入观察城市生活,结合传统哲学中的意象审美,通过笔墨语言、色彩语言、画面构图等将城市景观融入中国画创作。林风眠与陆俨少对杭州西湖有着不同的情感,笔者对比研究两人西湖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了解不同作品的艺术面貌与特征,为当下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一、创作初衷

20世纪是文化艺术交融的时代,艺术家们结合实际,力图探索一条适合中国艺术发展的新道路。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与感知。林风眠毕生致力于艺术教育与绘画创作,学贯中西,是中国较早对绘画进行改革的艺术家。林风眠将中西融合的思想融入中国画,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营养的同时,又借鉴西方的艺术精华,赋予中国画时代意义,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陆俨少是上海嘉定人,擅长山水画,尤善发挥用笔效能,表现浩渺烟云与自然山川的不同形态。陆俨少的作品墨色变化丰富,虚实相间,线条灵动流畅,刚柔相济,独创一格。林风眠与陆俨少都是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在中国画创作上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忆杭州,最忆是西湖。1928年,林风眠受到蔡元培的赏识,结缘杭州,被聘任为中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的院长。林风眠致力于艺术教育与创作,他对教育的新理念和对艺术的追求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在杭州生活期间,林风眠十分喜爱杭州西湖,离开杭州后,他对西湖仍有深刻的印象,他所创作的西湖题材绘画作品大多数是源于对西湖的回忆。十余年的杭州生活,西湖美景早已深深印入林风眠的脑海,西湖畔、苏堤旁承载着他的记忆。离开杭州后,林风眠在上海、香港等地也创作了一批关于西湖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林风眠对西湖四季的美景记忆犹新,他的作品为观者打造了一个宁静优美而又绚丽多彩的世界。

陆俨少对西湖的描绘主要以记录的形式进行,他虽然常到南北各地写生、创作,但他的作品中对西湖风景的描绘较少。1962年,陆俨少被调至浙江美术学院(后更名中国美术学院)进行山水画课程的教学,从此与西湖结缘。在无课时,陆俨少常到虎跑泉、石洞屋等处品茶读书,平日里他就住在西湖旁,每日与西湖的云山相伴,并留下了一些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作品。陆俨少在任教期间,每至假日,常约上三五好友到西湖边或苏堤等地欣赏美景,颇得清闲雅趣。从陆俨少1963年所作的《西湖三人游图》的款识中,可分析出他所描绘的是与好友的西湖游记,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境,体现了陆俨少对西湖的喜爱。1964年,陆俨少创作了一幅《西湖图》,题款记录:“甲辰五月十九日,雨中至湖上,既饭于灵隐,旋返至耕云寓居,就其床榻午睡片刻。醒后有偶然欲书之意,遂作此图,以志鸿爪。晚间相约共入城,聆赏革命歌舞也。”这是陆俨少雨中漫步西湖,午后所创作的一幅作品。从题款上不难看出陆俨少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西湖题材的作品展现了他对西湖的真实情感和对自然的理解。

二、笔墨语言

笔墨语言在中国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构成中国画的基本要素。林風眠于1977年创作了《西湖》,画面中融入了中国大写意的精髓,观者在欣赏《西湖》时能够明显感受到该作品与传统绘画的不同之处。《西湖》尺幅虽小,但景色层次丰富,林风眠所画的柳树、船只等均是经过高度提炼概括后的形象,他用极其简约的线条表达着丰富的内涵,强调表现性,注重个性的表达,具有笔墨意趣,这一点与陆俨少的创作观点一致。林风眠将中国水墨酣畅淋漓的特点融入作品,他的西湖题材系列画作蕴含着对江南水乡的思念之情。

在陆俨少的山水画中,意境与笔墨语言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审美表现,“笔墨当随时代”是明末清初画家石涛提出的绘画艺术理论,该理论在陆俨少的作品中有所体现。艺术贵有生命力,中国画强调笔墨语言,陆俨少不仅沿袭了传统的笔墨语言,又在此基础上突破创新,改变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方式,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营造西湖氤氲之景。陆俨少较为重视作品的写意性,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与西方美学不同的另一种美学体系,包括从经营意象、塑造形象到表现思想主题的整个创作过程,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写意当作一种绘画技法。西方的艺术思想传入中国后,中国创作者对块面关系、黑白灰关系也有所探索,对墨块与线条的编排极其独到,运用的笔法细腻且浑厚。从对云气的表达上不难看出陆俨少书法用笔的意味性较强,线条有枯润之感,笔松而不散,点线疏密得体、错落有致。陆俨少对墨法的运用也较为重视,讲究用墨光润,他强调用墨要光润,润非湿之谓,干笔也要润,要于枯淡中见丰腴。此外,陆俨少擅长对绘画整体气势的把握,他用水墨营造出氤氲的气息和空灵的意境。

三、色彩语言

有着留学经历的林风眠热衷于野兽派、印象派与表现主义,在莫奈、马蒂斯、莫迪里阿尼等众多西方艺术家的影响下和浓厚西方艺术氛围的熏陶下,林风眠的创作风格逐渐发生变化。林风眠将西洋绘画技法与中国水墨相结合,强调画面的现代性,并创新传统山水画作的表现形式,在色彩的运用上富有个性。林风眠的西湖系列绘画作品中色彩对比较为强烈,展现了杭州西湖的活力。林风眠在创作时融入了西方油画色彩,在色彩表达上,他的作品多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或偏重冷色,或偏重暖色。明亮的黄色与清新的绿色在林风眠的作品中较为常见,对比色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林风眠的创作手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手法不同,林风眠更追求主观情感的表达和画面的整体性。林风眠将西方现代的光影法则用于中国画创作,观者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法国印象派对他作品的影响。林风眠运用墨彩结合的创作手法,打造水面上的倒影与斑驳的光影,并使二者具有独特的美感。墨彩结合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色彩表达方式,使中国画作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时代特色。色彩与光影的配合,再加上山水画的构图,是林风眠独特的绘画语言。不同的色彩传达的内心情感也不同,林风眠的西湖系列绘画作品体现了他对西湖四季变换的感受,以创作抒发胸中之意。

陆俨少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林风眠的用色方法不同,陆俨少对画面整体设色较为浅淡,色彩以浅绛为主,赭石色与花青色为配色,画面沉稳大气。陆俨少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他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湿的变化进行创作,色彩在整体画面中仅起到辅助与衬托的作用,即强调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单纯中且见丰富。以《西湖图》为例,画面整体以冷色调为主,远处加入了一些赭石色,前后形成冷暖对比,且对比较为柔和,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典雅且空灵静远的意境。

四、画面构成

画面构成影响着整个作品的气息与视觉表现。林风眠学养深厚,学贯中西,他早期在法国学习绘画,观者能够从他的西湖绘画作品中感受到探索与创新。形式语言在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林风眠擅于研究画面的形式,注重探索并创新艺术形式,他作品的画面效果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林风眠的作品多采用平远式构图,增加了画面的张力与表现力,他通过线条的疏密、节奏变化使画面具有空间感,并创新中国画中传统的构图方式,注重作品的写意性,从而向观者传递内心的真实情感。

林风眠的另外一幅绘画作品《西湖秋色》,取景于苏堤两岸,创作者将亭子作为前景,将苏堤作为中景,整体采用平远的构图方式,拉开画面的远近层次,从而开阔观者的视野,这是传统山水画中常见的构图形式。林风眠的西湖风景画大多源于他对此地的回忆,因此,他擅于先对各种物象进行组合编排,然后进行创作。在现实中,亭子与堤岸或许是在同一水平线上,但在林风眠的作品中,为了画面需要可以自由排布心中之景。林风眠对待东西方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提倡将西方的客观理性与中国的主观感性相结合。林风眠的绘画作品中融入了大量中西方绘画艺术元素,他通过点线面的结合、黑白灰的排布进行创作,既吸收了西方绘画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又保留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水墨韵味,可以说,林风眠拓展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经营位置即构图,每位艺术家对构图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构图形式多种多样,有传统的构图形式,有装饰性的构图形式,也有中西融合的构图形式。陆俨少的《西湖图》具有很强的画面构成感,大多数艺术家画西湖时通常采用平远式构图,以展现西湖宁静之美,而陆俨少却选择了一个俯视的角度取景,好像要将西湖周边均纳入画面。陆俨少认为山水画的章法首位即取势,不追求形似而求其气。陆俨少在表现远景时采用留白法,注重繁简虚实的变化,营造画面的空灵感。云气的飘渺变化与前景中山石树木的繁复细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互相呼应。由此可以了解到,对西湖题材的作品,陆俨少以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现了西湖豪放的一面,也为清幽平远的西湖风景绘画带来了一丝新鲜的气息。在当代艺术创作兼收并蓄的背景下,山水画创作者要在山水间寻求创作灵感,创新艺术的表现形式,使作品体现出时代性与地域性。

五、结语

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对人物、山水或花鸟形象的逼真描绘,而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表达与情感的传递。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在西湖的际遇不同,因此,他们笔下的西湖风景作品融入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具有不同的面貌,这也使得西湖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内涵更加丰富。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林风眠表达的是清新而富有活力的西湖,陆俨少则展现了西湖壮阔的一面。陆俨少在山水画艺术创作中独树一帜,他的笔墨语言透露着空灵与真实,具有很強的造境功力,他以独特的角度为观者展现了西湖的别样风貌。通过分析林风眠和陆俨少的作品,可以发现从不同角度入手创作出来的作品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中国绘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绘画创作者不断思考并创新,使得艺术作品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当前传统艺术与近现代艺术交织的环境下,面对相同的景色,创作者要善于思考,吸收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并探索新的艺术创作手法,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进行创作。此外,创作者在创作时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蓉.从欧洲现代派到中国意境:再看林风眠艺术中的形式语言[J].中国美术,2017(3):108-119.

[2]余婞,邓亚娟,卢艳.近现代西湖绘画视觉变迁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2014(13):16-17.

[3]张陈诚.林风眠与潘天寿艺术思想的差异[J].美与时代(中),2019(9):56-57.

[4]杨瑞峰.林风眠与常玉绘画语言之比较[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9.

[5]李昕.论林风眠绘画艺术对现当代水墨艺术的影响[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9.

[6]张垚.西方现代绘画影响下的西湖题材绘画:以关紫兰和林风眠为例[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11):165.

[7]李敏怡.论陆俨少山水画之笔墨特征[J].美与时代(中),2019(7):78-79.

[8]朱锴志.“复古为新”:浅谈陆俨少的笔墨随时代[J].美术大观,2015(3):62.

[9]聂危谷.论林风眠色墨交融的艺术境界[J].书画艺术,2008(3):68-71.

[10]陆俨少.陆俨少山水画刍议:新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42.

[11]刘珂真.陆俨少山水画笔墨语言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12]包洋.民国油画中的西湖题材及其价值[J].美术大观,2019(5):72-73.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林风眠山水画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英国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林风眠《静物·瓶花》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是艺术家,也是教育家
赵无极救恩师
赵无极救恩师
理解彼此的差异
程灿山水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