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中的西画营养探究

2022-03-30 22:05李王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

李王源

摘 要:随着近代西方绘画造型观不断进入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越来越受到西画造型观的影响,其拓宽了工笔人物画的创作道路。同时,也出现了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线条美感与西方绘画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家,促进了中西画法的结合。中国画特有的线条艺术与西方绘画中的写实造型观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画面的艺术表现力,还可以呈现出一種全新的面貌。基于此,结合西方绘画中的种种造型观来探讨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及其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工笔人物;西画造型观

一、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差异

西方的绘画渊源与中国画有很大差别。中国画最独有的特征是线条,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即通过组织线条来创造艺术形象。其精神与着重点在于整幅画的生命节奏,不滞于个体。中国画以笔勾的线纹与墨色的浓淡来直接表达生命情调,透入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例如东晋时期的画家顾恺之,他以线纹流动的美感来组织人物和衣褶,其线条如春蚕吐丝一般,连绵不断,构成整幅画面的生动气质,他的用线被称为“高古游丝描”。北齐的曹仲达用稠密的线条来表现紧贴在身体上的衣褶,被称为“曹衣出水”。古代的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人物衣褶以及山石等物象的十八种画法,被称为“十八描”。相比之下,西方绘画的传统画风,是在立体的空间内描绘圆雕式的物体,表现体积、空间,所以特别注重透视法、解剖和人体结构。

二、素描的引入

素描是以单色线条、块面及其他相关的绘画语言,将客观物象转变成艺术形象的一种绘画形式。徐悲鸿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在近现代,西学东渐,西方素描体系的引进,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人们对于绘画造型的认识与理解,更强调对于形体的认识,提高造型能力,以弥补传统人物画写实能力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因为工笔人物画家在创作时往往会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先画素描稿和草稿,之后通过大脑的理性建构对素描稿和草稿进行整理,然后在此基础上,绘制正稿,所以此时素描显得十分重要,其能够更好更快地反映生活。素描吸收了西方解剖学、透视学、光学、构图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为人们认识绘画艺术的基本规律,观察分析客观对象,描绘客观对象,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操作方法。近代西方写实主义素描的引入为工整细致、注重造型的工笔人物画带来了有利影响,并且在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素描的运用与创作更是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

对于素描,人们目前比较熟悉的有两种: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全因素素描十分注重明暗效果,非常依赖光线,与传统的中国画平面性造型观有一定差异,因此很难过渡到中国画中。结构素描讲究骨架和形体结构,通过线的虚实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和重量感,但最终还是要过渡到线性素描上。线性素描就是把中国画中的线和西方的体面相结合,以线条的表现结合浮雕式的造型来表现对象。它既不排除结构也不排除透视色调,十分自由。线性素描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其遵循中国画的审美,要求人们对对象的观察更为细致与深入。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与古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别,画家所直接面对的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物,每个人的形象各不相同,所传递的是活泼的生命力,男女老少,各自不同,素描能够帮助画家更好地把握客观形象。唐勇力的线性素描对于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观具有一定影响,他的作品中线条与明暗块面结合的表现手法,结合虚实关系的处理,线条明显,明暗调也是辅佐于画面气氛的营造,十分生动,耐人寻味。轮廓线都是用线条来表现,画面中结构点的地方,都是在高处用明暗来表现,疏密的节奏感十分强烈,边缘线的虚实变化和明暗节奏把控着整个画面的氛围感(图1)。

三、解剖结构的研究

对于自然的模仿,并不是纯机械的、纯客观的,模仿不是仅仅停留在自然物象的表面,而是深深透入客观对象的内在,把握对象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资本主义萌芽,此时人民的智慧在科学和艺术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解剖学涌现出一位科学巨匠——维萨里,他从学生时代就执著地进行人体解剖实验,最后终于完成了《人体构造》这一巨著,较系统完善地记录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构造。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就写实人物造型而言,学习解剖透视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形体结构。

对解剖的学习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人体各部分的形体结构,如面部的骨骼、肌肉的生长关系,胳膊及全身的形体结构。创作作品时,人们要用解剖的知识去发掘对象的特征以及每一个结构点的位置,真正地做到精益求精。埃贡·席勒的绘画作品具有结构感,他将结构与线条相结合,运用线面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对象。席勒看似随意自由的线条隐藏着对于结构的充分掌握与理解。在表现语言方面,画面中的形基本都是用线来表现的,色块平涂,人体结构表现得非常好,这与中国画是相通的。席勒画面里精神性表达,人物基本都是用线来表现,结合色块的运用,结构的表现形成他的一种艺术语言。当代油画家孔千的早期素描也是十分注重解剖结构,一组组素描肖像将每一处的结构关系表现得惟妙惟肖,在明暗的基础之上把结构提炼出来。李贵男的油画作品色彩十分艳丽,他对于解剖结构的学习十分深入,将精神性的传达、自由的造型与画面中提炼的色彩结合,具有超现实主义的味道,人体的结构表现得深入骨髓,十分有个性。

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李传真的塑造方法将西方的解剖透视和中国的艺术审美理念相结合,对人物结构细致入微地钻研,形成极具个性的现代工笔人物画风貌。其作品《藏族妇女》(图2)描绘的是一位藏族妇女,为了表现藏族妇女饱经沧桑的模样,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厚重而有力量,人物面部及脖子的结构交代得很清楚并且统一在整个红色调里面,画出了真实生活下的精神状态,表现出了藏族妇女的沧桑感,成功挖掘出了对象的本质。

四、焦点透视的应用

西方绘画透视法的基本原理是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画在这块玻璃板上,这样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作品。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焦点透视对于表现空间、描绘真实的场景具有很大作用。

西方有焦点透视,中国传统绘画中有散点透视。在中国画中,并不把画的逼真当成至高境界。散点透视指散开的多个视点,散点透视的特征是画面中视点基本上是移动的,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看到的场景可以同时表现在一个画面中,打破一个视点的界限,给画面构图带来更大的自由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散点透视在中国山水画中运用较多。中国文化精神里提倡一种“化”的思想,去其形而留其神。反过来再说焦点透视,可以说没有焦点透视法就没有西方的写实性绘画,所以焦点透视为写实绘画提供了一个平台,焦点透视可以表现出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空间。

对于以现实主义道路为主的艺术家而言,运用焦点透视是表现空间、再现真实场景的一种好方法。在画面中,焦点透视能表现出接近现实的近景、中景、远景,其基本特征是近大远小,最终消失于同一视点。画家陈孟昕和李传真合作的《坦赞铁路友谊丰碑》最右边描绘火车站的场景,火车表现出明显的近大远小特征,并且画面中的很多元素都逐渐消失于同一点,此幅画很明显地运用了焦点透视的方法,画面的手法也是以写实为主,所以焦点透视对于表现真实场景具有很大的帮助。

五、明暗光影的表现

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出现两种明暗状态:亮面和暗面。光影是绘画表现的重要手段,根据画家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画面所需要的表达效果,有很多不同的作用。光影对整体画面气氛的渲染也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许多艺术家往往通过光影来营造画面气氛,或激烈,或平静,或梦幻,或抑郁,或欢腾。柔和的光影、强烈的光影、聚集的光影或散漫的光照等,都能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气氛,呈现不同的效果。

光影明暗的使用对于画面的整体氛围以及画面意境的营造有很大帮助,尤其是中国画,特别重视画面氛围的表现,光影与明暗很大程度上是联系在一起的,明暗的表现能产生光感。明暗在工笔画中也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工笔人物画家郑庆余将明暗光影应用到了中国画之中,在其作品中,人物表现出明显的明面和暗面,舍弃中间的灰面,加强了画面明暗之间的对比,光感很强。同时因为明暗的存在,人体并不是平面的,具有一定的体积感与厚度。画面中的色调也是倾向于淡雅的灰冷色调,使整幅画有了一种冷寂的氛围,明暗与形十分统一和谐。

六、色彩的借鉴

色彩也是造型语言的一种,色彩最能传情达意,上色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色彩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刺激人们的眼球。西方油画在印象派之前,基本上是沿着一条棕褐色的道路发展下来的,具有古典意味,而印象派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他们十分注重写生,喜欢大自然,喜欢表现外光,从大自然中寻找色彩,色彩十分明亮。到后来的现代主义,野兽派大师马蒂斯因大胆运用颜色而出名,其画面中强烈的色彩对比,十分夺人眼球。中国画的色彩在壁画中比较出色,克孜尔石窟色彩的邻近色关系十分明显,蓝绿色调谐和。到了敦煌壁画中,补色关系十分明显,以红绿对比色、褐色为主。宋以后由于文人画兴起,形成了重水墨轻色彩的局面。直到明代出现永乐宫壁画,色彩开始绚丽起来。在当代,色彩重新发挥了魅力,各种画种之间相互借鉴学习,中国画的色彩更是从西方绘画、日本画和印度细密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发展道路。色彩有冷暖对比、纯灰对比和明暗对比,色彩的冷暖即色相,色彩的纯灰即纯度,色彩的明暗即明度。有高明度色调的作品,也有低明度和中明度的作品,高明度的作品轻盈、清爽,例如西方画家莫兰迪,大部分作品都是运用明度比较高的灰色来表现,通过色块之间的冷暖差别来寻找对比,其画面中的瓶瓶罐罐通过几何形状来概括,然后加以填色。莫兰迪一生都在玩转几个瓶罐的色块,找出了一条不同于别人的道路。低明度的色彩显得昏暗、神秘,有一种黑夜的感觉。油画大师伦勃朗的作品《夜巡》就是运用了低明度的色彩,画面中基本都是暗色调的色彩,仅仅在画面的视觉中心安排了几个高明度的颜色,并且把黑白安排在中心,加强了视觉中心的对比,画面整体庄严肃穆,顯得颇为深沉。在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何家英的《秋冥》吸引人的是其中温柔的女性形象、画面清新幽雅的格调、细腻的勾勒晕染技巧以及画面传达出的工笔画韵味(图3)。此外,何家英在处理背景的天空和树的叶子时,十分善于运用西方油画的色彩关系,学习借鉴到自己的画面中,如学习了凡·高《星月夜》(图4)中天空和星星的处理办法。凡·高的画面中星星是黄色,在蓝色偏紫的天空中显得格外闪耀,互补色之间的对比十分强烈。何家英把叶子处理成淡黄色,天空处理成蓝紫色,叶子在其中就会有与众不同的效果,黄色与紫色形成极好的色彩对比关系。

七、结语

西方绘画造型观对于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创作中,西方的素描体系、严谨的解剖结构、透视、光影和色彩对人们进行绘画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当代,画种之间越来越无界限,要发挥不同画种的优势与长处,以别人的长处为己用,不断学习与借鉴,只有这样,才能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参考文献:

[1]李传真.工笔新经典:春华秋实[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

[2]胡明哲.色面造形:岩彩绘画形式骨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唐勇力.厚德载物[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4]王振德.中国画论通要[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工笔人物画
融入那坡壮族民族服饰的高中工笔人物画教学策略
浅论工笔人物画中素描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从张见工笔人物画看当代“新工笔”
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及时代特色
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工作室教学模式
中国工笔人物画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新唯美主义工笔人物画创作技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