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见工笔人物画看当代“新工笔”

2017-06-22 02:02何静雯
美术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当代

何静雯

【摘要】当代工笔随着时代走在高速发展的路上,许多年轻的工笔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着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走向当代化的可能性。尤以艺术家张见为代表,本文将通过张见的新工笔人物画来探讨当代“新工笔”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见;工笔人物画;当代;新工笔

一、张见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中国当代“新工笔”像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联系着传统与现代,成为了当代一个独特的艺术品种。张见对于工笔人物画的艺术探索为当代中国工笔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张见说:“我不断尝试用工笔画唐宋经典传统对接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方古典传统。以实现两种高尚文化传统的对话与融合。”①我们知道张见本人是一位迷恋经典和传统的画家,作品中常出现的元素有棕榈叶、太湖石、云、荒原、电线杆等,画家遵循自己的主观思想,精细布局,将这些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文艺复兴经典图式进行有机组合和交融,呈现出了一种二维平面感与三维纵深感交互的物形和空间的多维度,让观者情不自禁地被画家带入情境,回到过去。同时,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人物造型有很多是不完整的,不同于传统绘画在乎人物形象的完整。张见认为画面整体空间成立,那么画面中的所有元素都可忽略,包括人物。值得思考的是,虽然画面上多以人物为主,出现一些半身或半裸的女性形象,但都是以侧颜呈现,思绪看似游离,并不直视观众。人物形象在处理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物形象,丰腴的脸庞和婀娜多姿的双手深受敦煌壁画的影响,肥大的耳垂也与壁画里菩萨的形象如出一辙。除了把人带回经典,更给人一种虚幻、冷漠的气息,让我们更加想要探知画家背后所想要真正表达的。初读张见的画,总觉着被似薄纱一样阻隔,在阅读过诸多作品之后,不难发现作品的普遍现象就是灰色调,这种有意地拉近色差,将色彩明度、纯度、色相趋同,给人造成视觉上弱对比的强烈感,形成有特殊情绪意味的空间画面。这样间接而迂回的形式语言,全新地转变了传统“工笔画”的言说方式。

张见曾这样解释道:“前辈艺术家惯常在画面中寻找诉求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东西,比如,画一个劳动场面,就是为了说明这个劳动场面本身或是劳动的意义,也许你第一眼所见便是作者意图诉说的全部内容。而我与前辈艺术家作品的真正分水岭在于观念的注入,真正想要表达的,并不是你眼中所见。”②观看张见的作品需要透过一层滤镜,让滤镜带给我们遐想,并借此洞察图像背后的本质和丰富而多义的内涵。例如《向玛格丽特致敬》这幅作品,作者借用玛格丽特著名作品中的烟斗向世人隐喻这不是一幅肖像画,而非所表意的“这不是一只烟斗”。纵观当代艺术家,不难发现“新工笔”作品的创作都将观念的意义和价值置于首位,对于形式语言是服务于观念存在的方式置于创作中的。可见“观念先行”才是当代“新工笔”的第一要义,否则便不能称作为新工笔。观念当道的同时,新工笔画家在当代文化体验中实现着传统中国画的自我突破。因为观念的呈现并非以忘掉中国传统的技艺为代价,相反,打开了这一传统绘画更多的叙述可能性,将传统、经典继续推进下去。总而言之画家们诉求观念的同时,并没有忘了“老祖宗”。

二、对“新工笔”的思考与展望

所谓“新工笔”,这个既有概念,它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1987年,在南京以花鸟画家江宏伟为首的一批画家作品和画家活动,为花坛呈现清新之气,第一次有了“新锐工笔”的提法。2005年11月,以新锐工笔的名义聚集了徐累、崔进、高茜、张见、雷苗五位画家,在南京大家画廊举办了“新锐工笔五人展”,这是最初以新锐工笔为名义的聚集。从2006年开始,“新工笔”的概念代替了新锐工笔,并相继举办了多个展览。直至2012年2月,“易观”第二回展——水墨当代性绘画提名展在北京798桥艺术空间的积极策划下,加上诸多网络评论文章,“新工笔”的概念影响力初显,成为了这一概念形成的前奏。2012年7月,在北京华侨大厦,由杭春晓主持,围绕概念超越这个主题进行了一场新工笔文献展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杭春晓也表示近年来我们概念中的“工笔画”边界正在被各类新的视觉经验所解构和重视,由此带来了全新的工笔画言说方式。非再现、非意象抒情、非形式审美为诉求,这个时候是一种观念诉求,是一种自然主义,是一种非审美主义,并进一步有了精神体验的主观立场。会上郑工先生对于本次策展人的意图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策展人的看法是让我们去关注一个图像是如何生成的,如何呈现的,把观看的意义凌驾于技术层面上,让意义成为我们观看的中心,这就取消了很多东西。艺术家可以把图像贴在任何一个什么物件上,来提供给人新的感受和体验。郑工先生还表示这么一个很模糊的东西,那此次展览是因为先有理念去寻找的艺术家,还是本次的作品启发了策展思路?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思考“新工笔”的探索是不断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之后策展人也强调了自己的论点,那就是我们不是来界定新工笔的成果,探索消解本身所释放的空间可能性才是我们更要关注的问题。

“新工笔”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这一探索的终止,相反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至少在今天不应该就成为一个流派,“应该是一场运动,它的运动代表着中国画对自己,把自己从一个相对确定的狭隘的描述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过程”③。我们无需着急为它定义,我们更应该以发展和動态的眼光去对待它。今天的生存体验已然超脱我们过去既定的眼光和描述方式,“笔墨当随时代”,那么笔墨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同时,观念也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前进,传统视觉上的资源不是我们前进的障碍。开放、包容地坚守传统才是我们需要的一种“自信”。艺术家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放进绘画中,在创作方面超出技术层面的迷恋,才成就了艺术家的当代观念。我们必须得承认今天所有的文化已不是一个纯粹的中国古代汉文化了,当代的作品受西方的审美影响很多,很难摆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多元化碰撞下,继承传统不是最终目的,要想中国传统绘画得到更有悠远的发展,我们更要立足于创新。随着艺术家们积极参与中国工笔画的文化复兴,“新工笔”应时代而产生。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做的是在这场运动的消解过程中,关注消解所带来的空间释放。所以“新工笔”并不是传统绘画的稳定概念,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它、认识它、理解它,而且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带来消解是必需的,可是在空间释放的动态中,我们要做的是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去打开并激活它,让它去焕发新的生命力。即使我们今天所接受的已然不是纯粹的汉文化,可贵的是我们并没有受外来文化的价值观影响,而是去综合其他文化,去思考中国文化的价值,并体现出中国风度,这才是我们探索的根本意义。

结语

时至今日,人们现代的生活体验已不同于传统经验了。当代的画家以更为哲学化和观念化的思考带来了拥有全新观念的艺术创作,他们的追求和探索并没有停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上,也没有留在一个静止的状态中。追求艺术的过程需要有解放性、创造性,这也是我们对于新工笔应该要有的审美态度。所谓的观念性,也是“当代性”,古典传统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促使我们思考更深刻的意义和观念。然而这些观念性的工笔创作,不仅能促进我们在国际上的交流,还能更好地阐述中国工笔画在世界的话语权。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新工笔创作仍要建立在中国的文脉之上,探索的价值要体现中国风度,这才是我们一切探索的皈依所在。

注释:

①张见.我画之我见[J].美术,2014(2).

②张见.新工笔文献丛书:张见·卷[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③杭春晓谈“新工笔”:不是派别是运动,来源于雅昌艺术网。

猜你喜欢
工笔人物画当代
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工作室教学模式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中国工笔人物画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继承与发展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中国新唯美主义工笔人物画创作技法探析
《当代》背后的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