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欣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2-070-02
摘 要 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的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使其于发展过程中获得良好提升的同时健康发展,于具备成绩的基础上拥有扎实的体魄。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上有着更多选择,能够基于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就实际而言,目前已有各类不同类型的运动走进体育课堂,而舞蹈正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项。由此,为证明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舞蹈的有效性,明确其是否能够对小学生协调性、灵敏性产生影响,研究以实质性内容结合对应案例展开分析,使体育舞蹈能够更为有效地作为一项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而实现发展。
关键词 小学体育 体育舞蹈 协调与灵敏
一、前言
近年来,兴趣体育与特色体育在我国小学基础教育中发展较为快速,亦能够结合实际引导小学生获得发展。基于实际展开分析,近年来已有大量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体育舞蹈引入教学,而随着2017年将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后,以体育舞蹈作为兴趣项目,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于学习中实现发展的情况亦不在少数[1]。当下,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小学体育课程时间增加、内容亦需逐渐丰富。因此,还应基于实际分析体育舞蹈是否具有较高作用,是否能够提升小学生协调性与灵敏度。
二、小学体育舞蹈的常见分类
就现阶段的小学体育舞蹈教学展开分析,常用的体育舞蹈种类分为两种,分别是摩登舞与拉丁舞两种[2]。首先就摩登舞展开分析,其中包含华尔兹、探戈等。其次是拉丁舞,其中包含伦巴舞、桑巴舞、恰恰舞等[3]。就目前小学体育舞蹈中的应用情况而言,一般根据此类舞蹈内容,基于实际从小学生角度对舞蹈难度进行调整,并非以专业角度要求学生,仅以完成舞蹈动作而获得体质、体能提升为基础,因此仅以摩登舞、拉丁舞两类大类型分类,引导学生于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为舞蹈音乐,通过教师编舞完成体育舞蹈动作。除此以外,亦有一些学校基于小学生自主选择,以街舞作为体育舞蹈的主要类型,鼓励学生在体育舞蹈练习过程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舞蹈类型。
三、体育舞蹈对小学生协调度的影响实验
针对体育舞蹈对小学生协调度的影响展开分析,若需要证明体育舞蹈对小学生协调度存在较强的提升作用,还需基于实际设计教学环节,以较为实质性的方式获取小学生在参与体育舞蹈前、后的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小学生的协调度。结合具体内容而言,体育运动中的协调度展现在于参与运动者是否能够于运动过程中保证身体的协调性,有较强的协调性以实现运动动作的完成。由此,在实验数据的获取中选择引导小学生完成一系列动作,基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其协调性。实验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共30人,男女学生比例相当,均无体育舞蹈基础。
测试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上肢协调性训练与全身协调性训练。上肢协调性训练如下: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双手叉腰、双手触摸肩膀并随后击掌、左手与右手分别触碰鼻子与耳朵、双手击掌一次、左右手触碰鼻子与耳朵(与上文动作相反)的一组六个动作,将一组动作重复三次,记录时间。第二部分为全身协调性训练,引导学生坐在椅子上,完成左手、右腿一同抬起,持续五秒,随后跟随教师的指令而变换,将右手、左腿一同抬起,持续3秒,教师记录在一分钟内学生出现错误的次数,即20次动作中学生出现错误的次数。
测试内容完成后,教师在两个月时间内展开体育舞蹈训练,引导小学生基于教师编舞参与体育舞蹈,通过他们较为喜爱的方向选择舞蹈类型。两个月后重复协调性测试,记录数据后展开对比。就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而言,其每周展开2~3次,根据体育课课程安排展开,大课间中亦有相关训练教学。两个月后,能够发现学生的协调性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无论从行为上或是数据上均能够发现这一点。如以实际为例,小学生在尚未参与体育舞蹈教学前,上肢协调性训练中前两组动作能够尽快完成,但在后续过程中明显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而在全身协调性训练中出现的错误次数较多。从数据上来看,上肢协调性训练的平均完成时间在35秒左右,而全身协调测试的平均错误次数达到7次。经过体育舞蹈训练后,小学生的协调性有着明显的加强,上肢协调性训练的平均完成时间在30秒以内,而全身协调训练的错误次数能够降低到5次,多次测试中发现甚至能够降到3次左右。因此,能够证明体育舞蹈对小学生的协调性有着一定的帮助,能够使小学生在接受体育舞蹈教学、接受体育舞蹈训练后提升协调性。
四、体育舞蹈对小学生灵敏素质的影响实验
针对体育舞蹈对小学生灵敏素质是否存在影响而言,实验仍以前后对比的方式展开,通过引导小学生参与实验、对比实验前后数据明确其是否存在影响,是否为积极影响。就实际而言,测试分为触碰反应测试与来回折返跑测试。此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开测试。首先以触碰反应测试为例,利用支持触碰交互的设备展开,通过设计软件的方式测试学生的反应灵敏度。具体内容如下:在屏幕上随机出现一个红点,学生点击红点后消失,间隔两秒后出现另一个红点,一共出现五次。红点生成后开始计时,当学生触碰红点后停止,计算时间并得出学生从观察红点到触碰红点的平均时间。此测试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小学生的反应灵敏素质。其次是折返跑测试,即在操场中选择一段30米的跑道,在跑道中每间隔五米设置一个障碍筒,要求学生以“S”型绕过障碍筒,到达另一侧后折返,以“倒S”型回到起点,记录时间。此测试的目的在于测试小学生的身体灵敏素质。测试对象仍为男女比例相当的三年级学生,同样以参与两个月体育舞蹈后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舞蹈类型的选择與上述实验内容相同,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选择。
通过测试可发现,学生在参与体育舞蹈后在灵敏度方面有着较以往更好的表现。如以实际为例,学生在触碰红点的测试中能够更快地触碰红点,平均时间提升了0.3s左右,而在折返跑的测试中学生表现更好,较未参与体育舞蹈训练前节省了2秒左右的时间。由此,可发现学生在参与体育舞蹈后获得了一定提升,即体育舞蹈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提升其灵敏素质,在头脑灵敏素质与身体灵敏素质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
五、体育舞蹈对小学生协调与灵敏素质影响的实现方式
基于实际能够发现,小学生在参与体育舞蹈训练过程中能够获得提升,在协调度与灵敏素质方面有着不同的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提升的前提在于教师以较为有效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参与体育舞蹈,使其在对体育舞蹈具有一定兴趣的基础上实现提升,获得发展[4]。就实际而言,以本次实验所选择的三年级小学生为例,其处于重要的身体成长阶段,需要必要的锻炼以支撑其体能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舞蹈的教育若想引导学生参与,就必须结合实际,以小学生的喜好作为吸引其参与的主要方式。如以实际为例,教师可基于小学生的兴趣展开分析,通过选择其喜爱的音乐、喜爱的舞蹈形式吸引小学生,使他们在自己喜欢、感到舒适的氛围下实现对舞蹈动作的学习,使体育舞蹈真正起到效果。
就实现方式而言,教师还可通过了解学生特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舞蹈方式作为体育舞蹈展开的基础,而这便需要教师对每一种体育舞蹈的类型都有一定的了解[5]。结合体育舞蹈的实际类型而言,其中包含大量不同的舞蹈类型,虽然小学体育舞蹈的主要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实现体质体能的提升,无需过分追求专业舞蹈方面的发展,但若是动作不到位,那么训练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因此,还需教师在对舞蹈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展开体育舞蹈训练,以实质性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在参与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实现不断的发展。
就实现途径而言,“双减”为教育与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体育教学受到的积极影响尤为明显[6]。在原有体育课程得以保留的情况下,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拥有更多的时间、更为多样的渠道,而这便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加以思考,尝试基于体育舞蹈实现岗位有效的教学。在相关提升作用得以明确的情况下,教师应实现的主要内容在于如何利用体育舞蹈,使其融入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得到更为良好的提升,实现小学阶段快乐成长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若具备条件,教师可从小学生性格特点角度展开分析,以小学生行为特点中喜欢展现自我、喜欢呈现出与他人不同特点这一角度展开分析与研究,综合相关内容的同时引导小学生于实际角度实现发展,结合对应工作内容引导小学生真正于体育舞蹈中实现进步,培养其终身运动的理念。例如,可将体育舞蹈与游戏活动结合,在小学生认知方面对其加以引导,使其认识到体育舞蹈是一種能够使其获得快乐的体育运动,在潜移默化中以体育舞蹈形式实现学生提升。
六、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实验验证可以发现,小学体育舞蹈的展开对小学生的协调性与灵敏素质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作用,但这种提升主要基于教师合理引导训练、学生接受训练并对舞蹈具有较强兴趣。因此,在小学体育舞蹈的展开过程中除需要重视目的,即将提升学生体质体能作为目标以外,还需注意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舞蹈,以其兴趣作为主要的基础展开引导。以目前情况及未来发展情况而言,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教学将以更为有效的方式不断对现有教学实现优化,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同时更使其实现发展,获得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进步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还应充分注意体育舞蹈对小学生的提升作用,以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助力学生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晶杰,赵建强.传统民族体育舞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武术研究,2021,6(04):138-140+143.
[2]柯雪.民族体育舞蹈在昆明市部分小学开展现状与调查[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2):120-121.
[3]熊文渲,程勋豪,顾阳.基于SWOT分析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引入体育舞蹈的探索[J].武术研究,2019,4(03):154-156.
[4]许红祥,葛振.体育舞蹈在小学校园的推广策略研究[J].才智,2018(35):6.
[5]张洁.小学体育教学中舞蹈啦啦操训练方法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9):161+151.
[6]江娟.体育舞蹈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的SWOT分析[J].运动,2017(1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