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显明 刘天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2-030-02
摘 要 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传统体育课程对医学生健康服务能力的提升逐渐变得越来越紧迫。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梳理的方式,对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的实验优化设计进行探讨,从設计理念、目标设定、评价方法、数据收集、分析反馈以及效果验证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后续实验的进行提供了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 医学生 健康服务能力 体育课程 优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医疗费用越来越高,逐渐暴露出单纯依靠医疗来控制疾病的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运动促进健康逐渐被民众接受,从此逐渐呈现出民众需求倒逼医疗供给的态势。在中医的诸多疗法中,传统运动一直以来都是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受到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的影响,传统体育课程在中医院校的开展过程中更多发挥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作用[1],而极少有人关注传统体育课程对于医学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的作用,也还没有人从实验的角度来证实中医学院传统体育课程对医学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基于此,本文对“基于学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的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实验优化设计”进行研究,以期为后续实验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更加完善的设计。
一、基于PDCA的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设计理念
PDCA是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改善)的缩写,也是体育课程设计的一个完整链条。这一循环理念最初应用于质量管理中,也即是各项工作起始阶段制定严密的工作计划,然后在执行这些工作计划后检查实施的效果,将实施效果较好的部分纳入到实施标准中,对于不成功或效果不好的部分则纳入到下一个循环中去解决。发展至今,PDCA理念也广泛的应用于课程建设中,尤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更为广泛。在计划阶段主要来确定目标,明确要做什么、如何做以及需要采取那些措施,这一阶段需要组织者进行严密论证。在实施阶段则要按照原定计划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实施内容与原计划有偏差或不符时,则要即是纠正,保证实施的准确。在检查阶段主要是评价实施效果,确定实施过程中适宜与不适宜的部分,对于不适宜的部分则要提出改进方案。在改善阶段,则主要针对不适宜的部分进行再优化与评价,最终达到设定的目标。
二、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的目标确定
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不同的阶段其目标有所不同[2]。在现阶段,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的目标应逐渐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向提升其健康服务能力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非医疗干预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基础上的一种课程目标进阶。虽然有了课程的整体目标,但是要想实现课程目标对于课程实施的指导、促进、转变与反馈等作用,还需要对课程目标进行细分。这里的细分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横向的目标中主要包括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情况、学生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技能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在纵向目标中主要包括课时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以及大学阶段的整体目标。在各级目标的设置过程中需要注意各目标间的衔接,也需要注意目标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实际,也即是要充分了解学生处于什么水平,能保证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达到这一目标。
三、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开设成败的关键,众多体育课程实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3]。在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四点:简单实用、多维准确、评价信度和评价效度。简单实用主要指的是评价方法和指标要简单易行,如果选择的评价方法过于复杂或者过于耗费时间,那么这种评价方法则很难实行下去[4]。所以说选择评价方法和指标尽量简单易行的去反映评价的本质,而不是过于追求复杂。多维准确主要指的是在简单实用的基础上形成多个方面的评价,以弥补简单实用的不足。所以在多维准确的过程中需要找准评价重点,形成不同维度的指标,从重点维度进行评价。评价信度主要指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在评价项目的选择上需要设置难度适中的项目来测量。如医学生虽然较好的掌握了传统体育技能,但是在评价项目的选择上选择了“传统体育对于罕见疾病的干预方法”,这种疾病的干预方法在课堂或者课下又没有涉及,那么势必学生的完成情况不会太好,由此得出学生掌握传统体育技能不佳的结论则有失妥当。评价效度主要反应了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的一致程度,如果结果与内容相吻合,那么效度则会较高,反之有效性则较低。
四、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的数据收集
传统的课程评价中,数据收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评价形式过于正式,对于某一节课或某一单元的课程评价不足[5];二是,数据收集对象过于追求全面,过多占用了课堂时间,明显影响了课堂教学[6];三是,评价主体主要集中在教师群体,数据收集面窄且过于主观,不能反应体育课程全貌[7]。针对以上的三个主要问题,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的数据收集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主要用于单元、季度或学期末的数据收集,非正式评价主要用于当堂课或每周课程结束时;二是,全面评价与抽样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主要用于期末正式评价或者人数相对较少的时候,而抽样评价主要用于其中评价或人数较多时,尽量不让教学评价影响正常上课秩序;三是,采用教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的形式,在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中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学生又可细分为自己和同学,所以评价主体可以由教师、学生自己和同伴评价三部分组成。在三方评价过程中可以首先由教师主导,慢慢引导学生理解评价步骤和重点,逐步引入学生评价。在三方评价的比例设置中可以采用4:3:3的形式,这样既保证了教师的权重,又能充分听取学生自身和同学的意见,可最大限度保证评价的全面性。
五、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的分析反馈
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在数据收集后,则要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反馈,不但为明确课程实施与既定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为下一步课程的改进提供各种数据参考。在分析过程中应力求客观,在抓住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课程实施的不足,为反馈提供真实客观的数据支撑。反馈是对课程方案改进的必要环节,当我们依托分析结果进行反馈时,可以采用直接的数据或者采用明确的综合评语,这种直观的反馈可以让人更加清晰地看到课程的实际成效,并能轻松掌握学生的情况。在反馈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课程的哪些环节需要改进予以明确,而且还需要善于诊断,精确的确定课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所采用的成绩或不足,并且能够准确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传统体育课程在精准的分析和反馈过程中才能够准确找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开展过程中的不足,为后续课程的优化提供可能。
六、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的效果验证
当分析与反馈结束后,首先需要对课程目标、内容进行重新修订。在课程目标中,需要对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以及章节目标进行适度修正,以保证目标在不同阶段设置中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在内容的修订中主要对整体内容、内容顺序、章节内容进行删减或重新排序,以保证课程内容能更好地服务于课程目标。当完成以上内容后,则要对课程效果进行验证,看这样的传统体育课程是否有利于中医院校医学生的健康服务能力的提升。在验证过程中一般采用学期或学年的形式进行验证,明确学生在每一节课或某一单元中的期望结果与收获。在内容选择上则要体现学习内容之间的连贯性与学习内容中少而深的特点,不能过于割裂或过于宽泛。在测评内容中则要体现传统运动在对医学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方面的实际运用,而不单单是运动技能的掌握。在分析评价过程中则要实事求是的全方位进行测评,不管结果好坏都需要客观看待这次实验,并积极分析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不足,为后续传统体育课程的改进积累实践经验。
七、结语
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是继续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还是逐步向提升医学生健康服务能力为目标转变,这是目标课程目标选择中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在基于中医院校医学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下对传统体育课程实验设计进行探索,分别从设计理念、目标设定、评价方法、数据收集、分析反馈以及效果验证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后续的实验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罗华.课堂+俱乐部模式下中医药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7(26):132-133.
[2]舒婷,荆纯祥,陈道睿,等.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7):2.
[3]王宾,孙蓉,刘晰娟.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改革背景下中医药院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發展策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1):3.
[4]刘佳丽,王宾.中医药院校保健体育课“个性化”教学改革“五位一体”的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5):4.
[5]李希斌,任真.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在中医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探索[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03):3.
[6]路俊艳.我国中医药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思考[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1(02):55-57.
[7]刘万斌.从中医药院校体育现状分析学生体育兴趣萌生的原因及对策[J].中医教育,2003(04):77-79.
★通讯作者:刘天宇(1985-),男,博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运动养生学。
★基金项目: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YB-20-13):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对医学专业学生健康服务能力的影响评价及改进策略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改项目(第40项):我校公共体育课中武德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