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现代民族管弦乐团(以下简称乐团)初创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传统乐团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管弦乐团的声部编制发展而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乐器改革、乐团编制和合奏排练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管弦乐团演奏形式。与此同时,民族管弦乐的人才培养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音乐专业院校为民族管弦乐团的专业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业余民族管弦乐团促进了民族管弦乐的普及,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本文通过梳理普通高校民族管弦乐团发展现状,以北京化工大学学生乐团排练教学为例,探索新时期普通高校民族管弦乐团发展规律,为民族管弦乐的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拓宽高校美育视野,深化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普通高校民族管弦乐团发展现状
1989年,清华大学开设全国中学生文化艺术冬令营,试行招收艺术特长生。1996年,教育部正式发布艺术特长生招生政策,艺术特长生招生院校与规模逐渐扩大。①以艺术特长生为核心的普通高校民族管弦乐团建设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各高校通过规范的组织及专业的指导,排练出具有一定水准的艺术作品。从2005年开始举办的历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参赛队伍及节目质量来看,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批普通高校乐团声部编制较为完整,演奏水平堪比专业乐团。
自2015年以来,普通高校艺术特长生招生名额逐年缩减,乐团在普通高校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从北京化工大学高水平艺术特长生招生简章来看,该校艺术特长生在2016年、2017年、2018年拟签约人数均为76人,2019年拟签约人数为16人,2020年拟签约人数为12人,2021年拟签约人数10人,2022年拟签约人数8人。从2016及2018年两届“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参赛队伍来看,北京地区具有特长生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民族管弦乐团参赛队伍分别为9支和5支,参赛队伍数量及乐团规模呈缩减趋势。②
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由相关高校从在校生中遴选培养”。
艺术特长生招生政策的调整,使得普通高校乐团成员构成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具有一定音乐基础但未经系统艺术训练的普通学生成为主力。这使得普通高校乐团面临重大挑战:一是乐团队员人数逐渐减少;二是乐团团员合奏训练素养零起点;三是乐器种类分布不均衡,热门乐器扎堆,冷门乐器缺乏;四是声部配置不整齐,演奏水平参差不齐。
在新的形势与挑战下,普通高校乐团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乐团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引领与辐射作用?这些都有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二、探索新形式下乐团的发展路径
在当前普通高校乐团发展的新形势下,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掘本校具有音乐基础、特别是民族乐器演奏特长的在校生,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支声部配置相对完善,团员演奏水平相对成熟的队伍。
(一)重视演奏员的选拔补充及冷门乐器、重点乐器的培养
乐团队员选拔可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直接选拔入团,在训练中深化培养。根据乐团现有编制需求,选拔具有一定民族乐器演奏水准的学生直接编入乐团各声部。二是转换乐器,接受再培训。普通高校大学生中具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较多,乐器种类多集中于二胡、古筝、竹笛、葫芦丝以及各类西洋管弦乐、钢琴、吉他等。为了保障乐团各声部配置的完整,根据学生原演奏乐器种类和音乐基础等情况,因材施教,改学一门乐器,补充乐团所需声部。如让具有吹管乐器基础的同学改学笙、唢呐,具有古筝等弹拨基础的同学改学阮,具有小提琴等弦乐基础的学生改学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三是组成艺术联盟,进行合作培养。北京化工大学作为理工科院校,没有音乐表演等相关专业,学校便积极联合中央民族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民乐团等专业艺术院团,聘请专业器乐教师组建艺术联盟,对改学乐器的学生及各声部演奏技术进行指导训练,提升乐团演奏水准。四是注重乐团可持续发展,培育人才梯队。乐团排练作为美育实践重要的途径,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部分高校已将乐团排练教学纳入学校美育实践或艺术选修课程,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民族音乐的学习和乐团建设,保障各个年级都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乐团排练,形成增补梯队。
同时,民族管弦乐团作为一个庞大且声部编制较为齐全的乐团,乐器的种类较为丰富。普通高校乐团中冷门乐器如唢呐、笙、阮、低音提琴等,学习演奏的学生较少,很难得到补充,导致乐团声部分配不平衡,影响乐团音响效果;而竹笛、唢呐、扬琴、琵琶、二胡等重点乐器,在乐团排练中承担更多主要旋律的演奏,其演奏质量及声部配置的完整直接决定了乐团的选曲范围和整体演奏水平。因此,乐团在完成各声部的团员遴选培养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培养周期较长、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重点乐器及较为冷门的乐器。
(二)新时期普通高校民族管弦乐团训练重点
随着艺术特长生招生政策的调整,新时期普通高校民乐团以“非特”团员为主。乐团最重要的是加强基础训练,补齐短板,并在排练中强化对排练曲目中重点难点音乐片段演奏技术的突破,保障乐团排练的正常进行;同时要根据每学期乐团声部编制及团员演奏水平等情况进行选曲,充分发挥优秀演奏员的优势,为乐团增光添彩。
1.因材施教,强化音乐基础训练
新时期普通高校乐团团员普遍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音乐基础理论薄弱。为顺利开展合奏基本功训练,规范器乐演奏基础,首先要在先期开设音乐理论基础课程,规范学习节奏、节拍,演奏法记号及音程、和弦、调式等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强化识谱、视唱练耳等基本功训练,提高视奏乐谱能力。同时,针对乐团同学演奏技術参差不齐这一问题,需为各乐器种类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加强演奏技法和乐谱表情记号的规范性训练,补齐演奏技巧短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调式的视奏训练及所排练乐曲分谱的练习,为参加乐团合奏打好基础。
2.强化重点难点片段训练,保证音乐完整表现
由于普通高校乐团团员演奏技术的局限,在排练中遇到技术上相对复杂的音乐片段时,往往需要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才能保证排练的顺利进行和音乐完整表现。如赵季平先生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庆典序曲》,采用西北民间音乐素材,借用西方的“复三部”再现曲式结构创作而成,呈现出“快—慢—快”的速度结构布局。对于普通高校民族管弦乐团来说,在A段快板的演奏中,难点在于弦乐、管乐、弹拨如何能够清晰快速地演奏,并做到完美衔接。因此,需要各声部指导教师做好分声部的训练,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谱的技术难点,并对重点难点片段进行强化练习。在学生演奏水平达不到乐谱要求时,指导教师可在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对乐谱进行简化调整。
3.精选训练曲目,发挥乐团演奏优势
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团自20世纪初期形成以来,几代作曲家创作了众多风格各异、别具特色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普通高校民族乐团作为一个特殊的团队,可根据每学期各声部编制、演奏员水平以及普通高校特殊的欣赏群体等实际情况选择较为适宜的音乐作品。
首先,根据乐团整体演奏水平,选取难度适宜的曲目。目前,普通高校民族乐团改学乐器团员较多,所能掌握的演奏技法和调性把位较为有限,在选择排练作品时,若曲目演奏技术过于困难,乐团成员难以驾驭,则影响音准和技巧的发挥,增加排练的难度。
其次,根据乐团声部编制情况,选取合适的曲目形式。普通高校民乐团演奏员水平参差不齐,声部编制不均衡。在个别学生演奏水平较强而乐队水平较弱时,可选择演奏小型独奏乐曲,如《牧民新歌》《赛马》等;个别学生水平较强而乐团声部配置齐全时,可选择较为大型的独奏与乐队乐曲,如二胡与乐队《我的祖国》、京剧与乐队《夜深沉》等;乐团各声部较平衡时,可根据编制大小选择合适的合奏性音乐作品,如《金蛇狂舞》《庆典序曲》《西北组曲》等。
再次,根据受众群体的审美倾向,选取表现内容合适的曲目。普通高校乐团的主要受众是大学生群体,乐团选曲要考虑大学生的艺术欣赏需求,实现以美育人的美育理念。如《春江花月夜》《瑤族舞曲》等传统民族乐曲,改编自小提琴协奏曲的高胡与乐队《梁祝》以及影视作品《枉凝眉》《好汉歌》《乔家大院》组曲等。这些耳熟能详并具有较高艺术内涵的经典民族音乐作品,不仅能够吸引大学生对于民族管弦乐团及作品的关注,也更能引发大学生情感共鸣,进而主动欣赏和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三、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功能
普通高校民族管弦乐团作为高校美育和艺术实践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音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当代民族管弦乐团的创作灵感与音乐素材多源自于传统音乐,如以文人音乐古琴曲素材创作的《高山流水》《阳关三叠》,以戏曲音乐素材创作的《夜深沉》《戏台》,以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瑶族舞曲》《茉莉花》等。这些经典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的音乐素材,也是作曲家的所思、所想、所感,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民族管弦乐,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近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欣赏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实践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深化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一)通过排练,提高乐团成员审美表现力
如前所述,新时期高校民乐团以“非特”团员为主,乐团培养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器乐演奏,合奏训练等。团员在乐团内接受“类专业”的训练,通过排练演奏,乐团成员深度参与从乐谱到音乐作品呈现的全过程,经历读谱、视奏、合奏、解读及演出等各个环节,不仅锻炼了演奏技艺,也提高了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二)开设乐团公开课,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从目前艺术教育现状看,多数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少,既没有相关知识储备,也不具备听懂音乐的耳朵。许多学生不认识民乐团声部编制内的乐器名称,更无从分辨它们的音色以及在乐团中扮演的角色。
民乐团可将排练实践作为艺术观摩课向全校学生开放,让大学生真正走进排练现场,观摩排练过程,探秘音符背后的奥秘,接受“在场”的艺术教育。观摩者在排练厅可以认识乐器,了解乐器;可以触摸乐器,感受音色差异;可以“演奏”乐器,体验音符的美妙;可以观摩排练,了解音乐作品的演奏过程;可以聆听专业老师的讲解,理解音乐表达的艺术内涵。这样的艺术公开课将民乐团进行全方位“拆解”,带领学生了解其内部构成,打开欣赏者知其所以然的通道,提高艺术感受力。艺术公开课直观呈现了民乐团排练创作的过程,观摩者通过对艺术创作过程的了解,体认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与特性,增强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力。
(三)通过乐团演出,培育校园美育氛围
民族管弦乐团作为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代表着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引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乐团在通过开放排练及艺术公开课进行民族音乐普及的同时,应尽量多地为全校师生献上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如定期在校园内组织各种类型的民族器乐音乐会,联合艺术团其他团队举办高校“艺术季”等活动,并选择高校师生较为关注的音乐类型,策划不同音乐题材的演出活动,如“影视作品专场”“红色音乐之旅”“民歌、戏曲音乐专场”等,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为校园文化氛围增添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色彩。
民族管弦乐团作为校园文化氛围的培养和引导者,还可采用多种方式扩大民族音乐在校园中的影响。首先,演出场地和演出形式不拘泥于室内音乐会,演出活动的开展可在校园剧场等场所进行,也可在校园室外进行,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其次,积极组织学校音乐社团或具有音乐基础并喜爱民族音乐的师生加入其中,扩大演出的带动性,演出的过程中要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结 语
民族管弦乐团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分支,是丰富校园文化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织,在展现民族音乐魅力的同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培养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艺术特长生逐渐成为历史,队员音乐基础渐趋同层和扁平化的新格局,普通高校民族管弦乐团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探索,构建合适的管理及训练体系,充分发挥乐团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高地作用。
① 徐良瑛、郑锦燕《艺术特长生系列访谈(一)实行倾斜政策
鼓励艺教发展》,《艺术教育》2006年第4期。另,艺术特长
生政策开始于教育部教育司【1996】43号文件。
② 2016年、2018年北京大学生音乐节秩序册。
肖大鹏 北京化工大学艺术与设计系讲师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