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旭辉《剪刀》系列艺术形象构成的探究

2022-03-29 00:40黄超达
客联 2022年1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剪刀

黄超达

摘 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文化的思考。八五新潮作为美术界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涌现出了一批西南地区的艺术家群体,展开了对当代艺术的积极探索。毛旭辉作为“八五”时期“新具象”和“西南艺术研究群体”的代表性人物。他从具象事物中提取元素,将其转化为符号,创作以“剪刀”及“椅子”的图像,对死亡、权利、家庭关系等进行了新的定义,让当代社会问题得以从画面中表现出来,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在“西南艺术研究群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关键词:毛旭辉;剪刀;艺术形象

一、毛旭辉创作《剪刀》系列的观念形成历史背景

西方绘画思想潮流从二十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抽象主义运动的中心从法国巴黎移至美国纽约,美国画家波洛克把抽象艺术推向高潮;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出现波普艺术,即以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来反对抽象主义,在欧洲,以法国为中心,出现了“新写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以巴塞利兹、以弗朗西斯·培根、弗洛伊德为代表。绘画形象问题被中心回归到架上绘画的议题上来,新具象绘画应运而生。同时,从绘画本身出发,通过对造型、构图、色彩、技法等绘画语言的分析,论述新具像绘画的特征。但其根脉,没有超出具像范围。形象依旧是可视的、清晰的、可感知的;王国兴《谈新具像绘画的时代精神》从东西方艺术家本身出发,通过比较的方式认识新具像的“新”,主要表现在新具象的阐述方式,即更直觉的体现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心感受;借用图像、电影装饰等在艺术创作手法上的创新,来表达人在所处生存环境下的反思。

二、毛旭辉创作《剪刀》系列的观念分析

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形成是对所处社会现实的映射,也是文化传统及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同时也是艺术家个性使然。艺术观念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的,随着创作境遇和环境的改变,毛旭辉的艺术创作观念也会发生改变。毛旭辉曾在《毛旭辉回忆新具像和西南艺术群体》一文中谈到:“我是不太习惯纯粹去谈观念的,观念应该跟我们的日常体验结合在一起,我认为是有意义的,因为艺术家毕竟不是太思辨性的那种人,他总是感性的。”可见,当我们阐述一种艺术观念时,不仅仅局限于局部的单一要素,而要将当代社会的文化问题、现实问题、精神问题相结合。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从某一特殊角度表现他们所看到的客观世界,用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对人、事、物的想像、思考、梦想和感受。从具体的艺术作品来看,毛旭辉用“剪刀系列”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的生存状态,用“私人空间系列”表达私人情感和表现真实存在;艺术家在面对客观事物时的直接感受是感性的,他用符号化的语言、形式来理性地表达其艺术观念和对艺术的基本认识。感性思维方式的影响,让艺术家将自身对事物的感受和体会通过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传递出来。因此艺术也同时具有了视觉性、思想性和情感性。

艺术观念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生活环境、情感经历、社会实践的不同,形成的思想行为也就不同,即指个性。在对毛旭辉的访谈中了解到:“何为新具像?即心灵的具像,灵魂的具像。”即尊重生命意识本身,追求情感真实,精神真实。直觉思维、理性、生命冲动是新具像艺术的本质体现,他认为艺术应是纯粹的,人文直觉的本能是艺术的最有力的表现。然而这种本能的激发,需要艺术家自我意识的发掘,并以此来贯穿其艺术创作。

艺术家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的时候是本着从心出发的,面对社会的惶恐、不安,年青人的阴郁、困惑,艺术家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其艺术作品中捕捉到。不同的只是表达的形式,文学家借助文字,表演者通过自身的表演,而艺术家则是用笔触来表达。毛旭辉、叶永青等是通过创作相应艺术符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念。

关注自身的特点,发掘内心深层的精神内涵,切实的感受具体的生活中的事物与人性背后的哲理性问题是毛旭辉艺术生命意识的重要体现。生与死是艺术联系很密切的课题,要突破这一生命本质的探索,无疑是要求艺术家不断向生命本身及艺术所表达的精神高度去进发,形而上的对艺术进行深度提炼,立足自己的艺术文化的本源,注重人文关怀。艺术与同时代的现实问题、精神问题以及社会文化问题发生联系,对当下生存的关怀、对新旧媒介的综合,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当代画家的反应能力。艺术家应对社会有责任担当,社会发展所引起的环境的变化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处于当代社会大环境下的艺术家们各自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揭示当下的社会问题,反映人们当下的生存环境,以体现艺术家作为创作主题的思考。

三、《剪刀》系列叙事方式所形成的艺术特色

毛旭辉将艺术观念赋予自然事物,将个体生命的本能看成是生命本质的体现。人的存在本来就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欲望、信念、存在意识不仅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还表现在与周围的事物之间。旭辉选择了对日常事物的关注,比如剪刀、钥匙、茶杯、家具等日常的事物。通过对这些日常事物的思考,思考生活的意义,從而超越物质本身。用具象或者是抽象的绘画方式,将日常事物作为绘画符号进行拼贴和组合,使其脱离它的本质属性,同时赋予它新的意义。九十年代以来,毛旭辉继续关注社会现实,他透过日常生活提炼出具有象征、意象的符号,作品《家长》和《剪刀》系列都成了他创作中的里程碑。在这两个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旭辉对艺术符号由繁到简的提炼,以及由个人生活经历走向社会关注的一个过程,并把它从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抽离成一个平涂的符号,消解了这个形象的民族场域,把它升华为一种”物”的哲学。从具象隐喻到抽象思辨,毛旭辉自己对这个过程的解释是:“有时我也把剪刀作为一个怪异的符号来使用,将它拼贴在各种现实生活的场景中,以表达我的某种愤怒和不安的情绪。

四、生活问题的感知到精神性的提炼

分析毛旭辉艺术的“剪刀”可以验证他是在简化画面中一些日常琐碎的物象,进而得到趋于平面化、符号化的艺术形式。但语言内容却在提升。因此“剪刀”更加具备了阐释画面效果的能力。90年代中期到现在,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在他的画面中除剪刀以外的很多东西都被减掉,剪刀的形象也越来越符号化,画面的空间也越来越平面化。通过单纯简洁的造型,去表达他的情绪或某些来自他心中的意向。

对于符号化的剪刀而言,它更加的形而上。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两位艺术大师莫兰迪和蒙德里安对毛旭辉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毛旭辉还研究了蒙德里安从自然里面走向很纯正的抽象绘画的过程,认为其中有一种很强大的精神性。因此在毛旭辉的“剪刀”中,既有一种莫兰迪式的东方诗意,也能读到精神化的纯粹性和神秘性。“剪刀”形象其实更接近于视觉艺术对人的冲击力。

五、结语

毛旭辉《剪刀》系列绘画的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处时代人们对于艺术的整体看法,进而呈现出独具其特色的绘画形式美感,其艺术思想、创作观念广泛被社会所认可。把个人情感充分融入到画面之中,即便是最自然的事物,也应该值得我们去理解它所传递出来的精神性,《剪刀》可以说不仅是绘画技巧,色彩感官等艺术理解,更应该是精神化的文化诠释和艺术家个人艺术修养的重要表达,这给我们创作观念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姚风.毛旭辉:绘画是内心与现实的对话[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7,(03)

[2]熊家荣.论“西南群体”艺术家作品中生命意识的体现[D].云南师范大学.2015.5

[3]廖拥军.“剪”不断,“理”还乱——毛旭辉先生世纪之交的艺术困惑浅谈[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04)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剪刀
剪刀创意大比拼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浅谈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金瓶梅》之女性艺术形象特征初探
石头剪刀布
毛毛的小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