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引”“悦”读,内化素养

2022-03-29 23:52刘进
天津教育·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变化文本情感

刘进

阅读是真实语境下意义构建与运用的活动。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需化“阅”为“悦”,化“压”为“引”,让学生在自觉探索中感受语文文本的独特价值,在思考中发现语文知识,在实践中内化语文素养。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第二篇精读课文。该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为“体会文章如何表达情感,学习情感表达方法”。而文本《那个星期天》作为单元经典例文具备以“情”为线,以“时”为序的独特特点。故在教学《那个星期天》一文时,教师完全可以抓住一个“情”字,以“情”为核心设计形式多样的阅读引导任务。

一、聚“情”引思,夯实阅读基础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尤为注重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有效分析和深入解读,因为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传达出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学生个人的认知情感,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个人阅读经验。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尤为注重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学习和把握。而文章中心思想主要通过作者个人的感情变化表现出来,品读作者写作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分析这种中心思想所蕴涵的个人情感变化便尤为重要了。体悟文章表达的情感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在《那个星期天》课文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很多情感阅读经验,缺少的只是对情感表达的系统性研究。故在文本阅读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聚“情”引思,以“情”为核心,唤醒学生脑海中与情感体悟相关的知识经验,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

比如,在《那个星期天》阅读指导中,教师先展示单元导语,以单元导语辅助学生明确本课文研究的大环境。然后,教师询问学生:“本文中作者突出的情是什么”?在学生初步浏览课文得到情感“盼”之后,教师再次询问:“在上学期习作单元中我们也曾学过一篇以《盼》为名的文章,结合文章学习或亲身生活经验,你能告诉我‘盼’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吗?你会如何在文本中展现‘盼’这种心情呢”?在该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完全将个人注意力集中到了“盼”这种情感以及对这种情感的解读之上,明晰了“体悟‘盼’的情感,寻找描写‘盼’的方法”两个文本解读目标,并成功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夯实了自身的阅读基础。

而在另一方面,聚情引思这种优良的阅读教学方式应仅仅用于教师指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过程中,在学生专业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此种教学理念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的内容非常简单,主要记录了一个孩童想要在星期天的休息时光让母亲带着自己出去玩,母亲虽然满口答应,但是一直在推脱,最终,孩子在不断的期盼中逐渐失望,并最终流下了眼泪。文章描述的情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多见的,所以,这篇文章传达出的“盼”的思想虽然是最主要的思想但却并不是唯一的。作为一篇优质的散文,《那个星期天》所蕴藏的教学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远不止于此。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整篇文章中勾勒出的场景,感受这种场景给自己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感受。教师以教学指令的方式发出这一要求,并提示学生从作者自身以及作者母亲这两个角度着手分析:学生经过教师的点拨最终明确了,对于作者本人而言,这种情感是一种从真挚的盼望逐渐转化为失望的历程;对于作者母亲而言,却是一种由欺骗和敷衍逐渐转化为对自己孩子的疼爱和对自身行为的懊悔这一情感变化。通过从作者和作者母亲这两个角度有效聚集不同的感情形式,可以引发学生对整篇文章以及个人实际生活的相关情景产生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二、感“情”于文,把握变化过程

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具有很强的可变性,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而个人主观感情的外在表现和基本变化也能通过相关的文章得到非常明确的体现。所以,基于这种理念,我们能进一步认识到: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作者隐藏在文字后的情感并非一成不变的。在精准感知情感变化过程后,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更真实、更细腻,学生在叙述或表现某种情感时的思维也会受文本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在基于“变化”的情感感知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在文本阅读中汲取到语文素养营养。

在《那个星期天》文本解读中,教师将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体悟文本情感变化的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抓住时间

时间是组成一篇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尤其是对叙述性文章,时间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通过时间和文章主要的故事情节以及重大事件形成对应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整篇文章的主要脉络和结构,从而帮助读者有效把握整篇文章的重点核心。文章情感的体验也离不开对时间的有效把握,在文本情感体验之前,教师让学生粗读文本并从文本中选出三个重要的时间点。在对时间点的选择和梳理中,学生成功建立起了情感变化横向坐标“时间”,为之后学生绘制心情变化图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绘制变化

在时间的基础上,补充情感状态,以线条的高低变化展现情感变化,将抽象的情感变化过程以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阅读行为由抽象化转向具体化。学生所面临的客观阅读对象能用比较具体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既帮学生成功将“时间”和“情感”两条线串联到了一起,也方便了教师考查学生对文本情感变化的把握程度,给予学生有针对性情感感知引导。

第三阶段:情感分析

经历以上两个阶段,虽然学生以图的形式展现了文本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情况,但他们却未必明确图例中的所有信息。故在前两个阶段结束后,教师需增设“情感分析”环节,以“情感变化图”为依托,组织学生在赏图的基础上阐述作者情感变化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结合妈妈的行为将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说清楚。考虑到对文章情感部分進行分析是整个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教学初期阶段,可以以教师为主导,但是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生对这一整套分析方法的有效掌握,我们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由此可见,将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工作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阶段性任务和目标都是非常明确的,而且各阶段之间具有非常严密的递进关系和逻辑联系。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整篇文章主旨思想的掌握,特别是情感的表达能够在学生心中直观地展现出来。因此,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这种阶段性教学的方法,尤其是准确把握这种阶段性教学方法背后所蕴涵的教学哲理和思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以及中心思想感悟能力。

三、披“情”入理,积累表达经验

情感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东西,但是情感的表达方式是相对客观的,特别是那些将个人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的优质文章,尤其注重情感表达的一般方式。所以在这一类型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客观地向学生阐述相关文章所蕴涵的表达主旨和思想究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充分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方式和一般的表达思路,进而不断丰富自身情感表达的相关经验,提升表达能力。所以,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对文本主人公情感变化过程的把握只是学生对文本的整理性、初步性探究。故在学生成功感知《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之后,教师又设计文段解读任务,以细致化的阅读引导问题辅助学生披“情”入理,累积有效的情感表达经验。

任务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并思考:在表达情感时,作者使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这些方法存在于哪些文字中,请找出来。

任务二:分别体会

1.结合插图,感受情感在文本四个事例中的展现方式,体会“我”的焦急。

2.结合习题,感受内心独白,体会内心独白的情感表达效果(盼什么,怎么盼),并根据《窃读记》插图,完成独白创作任务。

3.感情于景,关注文中声音、光线等细微景物变化描写,思考作者是如何将“盼”的情感写进景色中的。

任务三:方法小结

说说文本创作中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情感表达方法,这些方法在情感展现效果上有何不同。结合案例,朗读体会,绘制“情感表达方法整合总结表”。

这三项任务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每一项任务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所占时长。第一项任务是学生感知整篇文章思想情感表达的起步阶段,对应的学习任务设置也相对简单,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时间规划得较少一些。第二项任务面向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主体,由三个子任务组成,而且这三个子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将这一部分的时间适当延长一些,留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找出这一部分的答案,甚至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第三项任务侧重从宏观角度分析这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对学生个人文章写作情感表达的启示,由于整个任务的话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教师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课堂讨论时间。在以上三个任务的引导下,学生对表“情”问题的研究从粗略的整体感知转化成了细致的策略分析。在结合具体文本、链接丰富资源,支持学生感受文本中涉及的多种情感表达方式后,学生对“如何在文章中表达情感”这一问题有了深入系统的了解,学生累积的表“情”达“意”经验,也从分散变为系统,这为之后学生在单元写作训练中灵活调用情感表达经验奠定了基础。

四、表“情”于变,巧借他山之石

对表“情”方法的研究与学习指向的是具体的言语实践。在以“情”为主线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迁移性的情感表达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要想让学生能将阅读所得成功迁移至具体的情感表达探索中,教师可通过适度改变文本情境来创设新的情感表达环境,引导学生在把握“变化”的同时迁移情感表达经验。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融情于景”这一情感表达方式,教师先以任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以对光线、声音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盼”的心情的,然后在原有情境的基础上改变结局,如将结局变为母亲在洗最后一件衣服,且洗完后就会带我出门,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此时情感会发生何种变化,而这种新的情感又该如何通过光线、声音描写展现出来呢?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思考生成写作成果并完成写作成果分享任务。考虑到这一部分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学生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能否准确把握情感表达的限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次的实践性练习活动,开设情感表达教学专题,并布置相关的具体任务。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学生能得到充足的锻炼机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练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实现个人表达情感的丰富和整体表达效果的提升。具体的提升策略和思路可以参考以下形式:第一,加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感情色彩下的变化,有效衬托个人感情在变化中表达的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出案例:关于秋天这个季节,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杜甫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俨然塑造了一股萧杀之象,刘禹锡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却塑造了一种向上的势态。关于下雨,不同的诗人也有着不同的描述。范仲淹写道“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韩愈则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举出这些案例后要求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对于相同的客观事物,为什么会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色彩呢?学生经过课堂交流讨论,最终明确了作者个人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由于个人情感变化所以导致融情于景这一情感表达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第二,通过列举典型案例指导学生明确这一理念后,教师可以尝试要求学生确定同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冷、暖两种感情色彩的气氛渲染和语言表达,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情感表达方式的有效指导,提升其文笔表达能力。由于这一部分更加侧重于学生自身文笔表达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所以教师要保持充足的教学耐心,特别是对学生个人学习能力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和沉淀有良好的心理准备,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关于文章分析和解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指导学生具备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分析一篇文章的主旨思想和情感这方面的能力,更是需要教师完成的重要教学任务。而阅读引导的有效与否直接会关系整个阅读课堂的构建质量,同时也关系着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效果以及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小學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需秉承顺“引”“悦”读的阅读指导原则,从对引导核心的把握和对引导策略的优化设计入手优化阅读课堂,让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在自主的“悦”读中内化语文核心素养。

(吴淑媛)

猜你喜欢
变化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这五年的变化
台上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