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教材简介:
《古诗三首》是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学习三首古诗的重点是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想象画面、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预习古诗三首,查找相关资料,在交流诗意中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诗词我知道”这个活动,与同学分享积累到的委婉表达情感及写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词,感受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关注单元主题,谈话揭示课题
1.关注单元主题。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民风民俗异彩纷呈,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隆重热闹,充满京味儿,沈从文笔下甜甜腻腻的腊八粥,热气腾腾,让孩子们垂涎三尺。(出示单元主题内容及相关图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继续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和传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紧扣单元主题,回顾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节日习俗和传说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1.古诗我会讲。
(1)学生自读三首古诗,并结合课前预学思考已知已会的字词、诗句是哪些,准备讲解。
(2)交流互动。《迢迢牵牛星》大约创作于东汉末年,篇幅较长,对于讲解人来说是个挑战,谁愿意来讲?指名让学生讲解,其他学生专心听,接着请其他学生继续讲不同的方面,随后交流听后收获。
(3)讲解人介绍自己讲解的重点及自己运用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4)学生评价。
(5)教师总评。讲解人从古诗的创作背景、易错字词、诗句含义、表达情感及方法运用等方面来讲解,希望接下来的讲解人也能学习他们的方法。(出示评价标准)
(6)拓展阅读。回顾《牛郎织女》中的内容,简单对比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7)学生讲解另外两首古诗。(出示评价标准:听后收获、讲解重点、方法运用、讲解清楚明白)
(8)讲解人自评,同伴互评。
(9)教师总结。(古诗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古诗表达情感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结合注释解决古诗中的疑难问题,并将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和教师听,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古诗我能诵。
(1)学生根据同学的讲解自读感悟,并通过朗读展现诗中描绘的画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播放音乐,学生自主练习,創设意境。
(3)学生朗诵古诗,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4)背诵古诗比赛。
设计意图:以读促思,在反复朗读成诵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
三、汇报交流,迁移运用
1.汇报交流。
(1)学生按要求在学习小组交流自己积累到的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简要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汇报交流小组积累的诗句。
2.活动回顾。
(1)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下学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说一说。你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习俗或民间传说?与传统节日习俗及传说有关的诗词有哪些?
3.诵读诗词。有感情地诵读积累到的诗句。
设计意图:交流诗词既是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及回顾古诗学习后已有的积累的过程;也是课内学习向课外的适当延伸,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是不断积累,反复运用的过程。
四、总结提升,有效拓展
1.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制作小报。把今天课堂上学习、积累到的与民风民俗有关的古诗词,制作成一期诗词小报。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后继续完成诗词小报,为本单元的习作“家乡的风俗”准备素材,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拓展,逐渐形成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