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卉 田容至 符锦涛
摘 要:自公元前2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海上丝路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在唐宋时期经历了变革延伸,出现了一个海洋贸易的新高潮。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更加注重经略海洋,日益加强海外贸易。进一步研究挖掘唐宋变革时期的海上丝路发展,探寻相关运行机制,对我们建设当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唐宋变革;对外贸易;海上丝路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旨在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推动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
一、贸易史实
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路),是指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交通路线。这一概念由陆上丝路衍生而来,有时也被称为瓷器之路、茶叶之路与香料之路。公元6世纪至10世纪(世界贸易第二时期),中国摆脱了前几个世纪的政治分裂和经济衰退,成为一段时期内的世界经济中心,同时也带来了唐代海上贸易的繁荣。在唐宋时期朝贡体系下,根据运转模式的不同,规模庞大的贸易行为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陆路贸易。陆上丝绸之路(简称陆上丝路),是指西汉时因张骞出使西域而逐渐兴起的中西贸易线路,便利了中原以丝绸为主的多种商品与西域马匹、毛皮等商品的交换,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了唐朝,陆上丝路得到进一步扩展,商品种类繁多,从家畜到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长安东市的商家当时达到二百二十行,包括铁行、笔行、肉行、绢行、秤行、大衣行等,旅店、饭店等服务行业也很兴盛。据《唐六典》记载,唐朝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定居于长安、洛阳的“胡人”不下10万,陆上丝路使长安成了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海上贸易。唐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频繁而趋于衰颓,海上丝绸之路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逐渐兴起,到宋元时更是进入鼎盛期。宋代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且贸易规模颇大的海洋贸易区域市场,其商品包括粮食、进出口商品和各地区特产等,具有明确的区域互补性,为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随着宋代经济走向繁荣,贸易货物的种类和结构也发生了从奢侈品为主向日用品过渡的转变。传统贸易没落、国家政策支持海外贸易、经济重心南移,为东部尤其是东南部的航海贸易带来了发展机遇,宋代成为古代海外贸易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兴盛时期。
二、历史经验
自汉代海上丝路开通以来,在官方主導、民间参与下,中外产品、技术、文化等通过海上丝路,不断融入到中外双方的社会经济文化之中,给中外各国、各地区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挖掘唐宋变革时期的海上丝路发展,对我们当代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虽然唐宋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取得不小成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空间扩大受到了诸多限制。首先,在运输方面,受制于造船和航海技术,中国的海外贸易扩展空间十分受限。其次,在贸易商品方面,丝绸、陶瓷制品的相关工艺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如宋代中国陶瓷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使得陶瓷成了更重要的出口商品,把先前在东南亚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的印度洋方面来的伊斯兰陶器迅速逐出了市场。
(二)必须认识到政策制度和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开元年间,唐政府开始设立“市舶使”,主管“进奉”,即负责征收和管理蕃商进献唐帝的贡物。宋代沿用“市舶司”并发展完善,颁布市舶法,具备了外贸法的雏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约机制和管理体系。海洋意识和贸易观念的转化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而海外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推动了政策和机制革新。市舶官制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变革,具有抽解、禁榷、和买等主要职能,宋政府借此将海外贩运和国内流通紧密联结在一起,以官方角度将海外贸易的控制加以正规化、制度化。
(三)必须意识到国家安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唐宋时期陆上丝路的衰颓与海上丝路的发展都与当时的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唐中期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以及异族侵略极大地威胁了唐朝的政治安全,对外陆路贸易受到很大影响;到了南宋时期,宋王朝退居江南,与北方民族矛盾尖锐,争战不已,经济中心南移,沿海港口贸易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国家安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经济制度、贸易模式等多方面的变动。
三、现代启示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更加注重经略海洋,日益加强海外贸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将我国“对外开放”与“经略海洋”这两大战略思想相联系,以国际重要港口为节点,旨在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通融、民心相通,推动生产要素依托海洋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开创合作模式多样、涉及产业多元、覆盖范围广泛的国际海洋经济合作新范式。从历史角度追溯唐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联系、寻求现代启示,对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加强“五通”建设,保驾“海上丝路”
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五通”,让“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具体化,为“一带一路”实现合作共赢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政策沟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供首要保障,促进了我国与沿线各国政府之间的政治互信;“设施联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基础领域,打通了中外交往的海路,书写国际海洋贸易新篇章;“贸易畅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核心内容;“资金通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供有力支持;“民心相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凝聚社会力量。“五通”筑起了我国与沿线各国相互交往的桥梁与纽带,更加深了各国民众之间的认知与了解,增进了世界海洋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二)坚持“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在海洋安全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后者也是前者实现的重要实践平台。中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在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的基础上,希望世界各国能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纽带搁置海洋权益争端,增进国际合作的共识,共同应对海洋领域的安全威胁,共同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构建一条依托海洋走向世界,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海上经贸之路,并以此带动国际间蓝色经济的协调发展、蓝色文化的相互交融,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海洋福祉,最终彰显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最高指向。
参考文献:
[1]王茹芹.海上丝绸之路[J].时代经贸,2019(10):64-83.
[2]赵国珍.两宋时期商业政策的转变及海外贸易成就[J].商业时代,2014(18):144-145.
[3]郑学檬.唐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和岭南、江南社会经济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2):5-23.
[4]黄纯艳.中国古代官方海洋知识的生成与书写——以唐宋为中心[J].学术月刊,2018,50(1):175-184.
[5]李东泽.“唐宋变革”与宋代朝贡体系的转向[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23(2):37-42.
[6]王雪慧,殷昭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三维探析[J].北方经贸,2021(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