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宁贵
信息获取的便捷让青少年更易接触到良莠不齐的事物或思想,导致社会责任感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缺失的现象。而作为承载社会责任传播的学科教育,高中生物却面临着应试现象浓厚,教学教法单一等问题,本研究充分利用高中生物学科的特性和现代新媒体的优势,在教学课堂上开展社会责任的培育,促进青少年建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生物学科的实践性和多媒体技术为社会责任的直观化奠定了实践基础,多媒体技术也让抽象的知识更加具象化,更易联系到社会责任感。即便如此,辅助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不仅取材于生活,且要高于生活,这才能让社会责任感落地,真正实现在教学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明白社会责任。
互联时代,信息变得开放且便捷,青少年随时都可以获取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又具备诱惑性且不完整。处于儿童期的学生往往因辨识能力差、易被吸引等特点而容易产生错误观念,导致青少年的“责任担当”意识不强,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的低龄化。虽然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体呈现好的趋势,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如缺乏对国家时事政治的了解,对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环境、现代科技等问题缺乏相应的关心;缺乏团队协作和集体责任的培养;缺乏自我认知等问题。在现实状况下,教育不得不做出适应性改革,通识教育阶段不得不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育改革中,非常有必要将青少年的“核心素养”纳入中学学科课程改革,这也是通识教育阶段教育评估的关键点。
我国的“核心素养”一詞,于2014年3月30日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被首次提出,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其中,于2016年9月才首次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堂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生物学核心素养”。而作为核心素养第一项的“社会责任”素养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秋季,教育部执行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文件,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让各学科课程改革都承载着中小学核心素养提升的使命。其中,生物学科最贴近生活,它不仅是通识教育关键学科之一,也是探索生活、认识世界的技能性学科之一,更是高中学生社会责任培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由于我国教育对“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起步比较晚,现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核心素养的大概念上,未细化到下位概念,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的解读、提升核心素养的具体建议与相应对策、教学案例的分析、考试分析与评价、命题的方向以及教材的分析等五个方向,处于其下位概念的“社会责任”的培养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而用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中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创造性,但是未对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相关的研究。本研究想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高中生物课堂中社会责任的培育进行尝试性研究,并提出笔者的理解与反思。
一、社会责任培育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以图片或视频为课堂教学辅助,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视觉是人捕捉信息重要的渠道之一,能让抽象的符号信息通过观察或对比来实现对知识的消化。在人脑中,社会责任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含义既宽泛又模糊,如何在教学课堂中实现概念的具体化是高中生物中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关键切入点。笔者在对社会责任培育中主要将课堂相关抽象知识结合社会责任,通过视频或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影或读图过程中渐渐明白社会责任的含义。以(2019)新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为例,案例中的教师试图通过“问题探讨”中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的关系和猎豹追捕羚羊的场景图片来让协同进化的概念更加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但是仅这几张图片是不够的。原因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抽象且复杂的,仅仅展示图片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更何况要升级到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鉴于此点的考虑,笔者在本节课堂教学前,以专门为服务本节课而剪辑的网络上热播的美国纪录片《被点亮的星球》(5分30秒左右)为课前导入视频,直观地为学生呈现地球对生命的供养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剪辑后的视频能将协同进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呈现得更加生动,并且笔者有意地加入“如果这样的状态被破坏,会产生的后果”的场景,更加完整性地让学生明白保护地球的意义,进一步将“社会责任”在课堂上具象化。其中,对于课堂导入视频的剪辑和图片的筛选,需要洞察到学生年龄段的视觉需求,比如,夸张且有趣味性的图片或者是震撼的场面等。
(二)以节日为契机,践行社会责任的行动
“每逢佳节倍思亲”体现了古人对节日的重视,也是人类族群文明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族群记忆,更是中华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为了实现人类对某个概念或历史事件的警觉与反思,人类常常以节日的形式记录,如世界湿地日、保护母亲河日、中国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无烟日、国际禁毒日、艾滋病日等。本质上就是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将议题联系生物课堂,延伸出社会责任。有的青少年常常因沉迷于互联网,导致对时间和记忆过于疏忽,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以(2019)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免疫失调”的课后社会责任感培育为例,让学生认识到HIV的感染与艾滋病的治疗的难度。由于本课仅对人体免疫知识有讲解,易影响学生理解人体免疫被破坏的后果,阻碍了社会责任感的感知。作为免疫障碍的疾病,艾滋病能直观地呈现人体免疫系统被破坏的全过程以及破坏后的后果。为此,笔者借着自己既为班主任又是生物老师的双重角色,结合“艾滋病日”开展“了解艾滋病,深入学习人体免疫”的主题观影活动。过程中,将课堂知识重新温习,让知识更加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人体免疫概念及机制,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防治艾滋病的紧迫性,真正实现高中生物中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三)以自媒体为跟进指导,促进教学实践的持久化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是每个人传播自身思想的重要渠道,也被很多教师引用于教育拓展。作为课堂知识之一,高中生物知识更多的责任在于应试,而社会责任往往都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更多地需要课外知识的补充,因而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就能充当课后知识的扩充,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至社会生活实践,使得教育实践能达到持久化,让社会责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培育。笔者在入班教学前,就将所授课班的全体学员建立微信群,定期向群内转发相关的知识和课堂知识拓展,让学生能了解知识背后的社会责任,让教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利用周末登山时拍些照片以及小视频上传到所教授的班级群,让学生了解福建省宁德市周宁本地所具有的野生动植物,如:野生金线莲、铁皮石斛、百年的水杉、红豆杉、金钱松、枯叶蝶、竹节虫、中华眼镜蛇等,对周宁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告诉学生教科书上的道理:人类也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人类凭借非凡的大脑,灵巧的双手和群体的力量已经拥有了其他物种无可比拟的生存优势,并且对其他物种的进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少物种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而走向灭绝。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让大家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環境。此外,借助自媒体信息进行生物课堂的翻转,让学生在微信群观看教师发送的视频或图片,以及课堂延伸读物,使得学生能在课堂前就获知课程的知识点,并带着疑问回到现实课堂中,进行深入了解。
二、新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多媒体社会责任培育的思考
(一)可视化教学是高中生物中社会责任培育的重要形式
抽象概念具体化始终是为人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活动中经常遇见的,是将枯燥无味的知识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转化成能体验、能触摸以及能看见的实物,大大推进学生对知识含义的深刻感悟。高中生物学的知识大部分担负着高考应试的使命,对于应试知识体系之外的社会责任培养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学生负担,因而将可视化教学融入高中生物学,不仅能让知识教育趣味化和多样化,缓解高中应试压力,也能更好渗透社会责任培育。影音与图片,都承载着很多常识性知识。趣味漫画能形象地将很多严肃性且深奥的话题变成有趣的图片记忆,增强知识获取和概念培育的趣味性;生命探索的纪录片将很多抽象化的知识以动态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教育实践中触摸、体验和看见知识。各种可视化教学都建立在教师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认识和适应学生心理以及年龄发展的解读,凝聚了授课教师师对新一代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理解,展现了当代教师的专业化素养。
(二)多媒体技术是实现抽象理念具体化重要渠道
信息科技的进步,课堂知识可视化逐步成为现实,如多媒体教室的普及、智能黑板的使用等。对生物学科而言,实践性操作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对抽象概念而言,实践性操作就难以开展,因此需要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展示,网罗多渠道信息,以事件、案例以及纪录片等形式,让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并且在以社会责任培育为主导的备课,教师常常能兼顾学生特点,以互联网技术的辅助,实现知识链条完整和信息整体正向化。以课前或课后五分钟的观影或者读图,将课堂知识有效地通过视觉渠道进行强化,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又能缓解大脑疲劳。课前五分钟观影或读图,能打开疑问式课堂,让学生以带着疑问或者趣味画面进入课程主题,更加明确了课程主题教育的核心。对于即将进入5G数据时代的中国,将对教育的便捷化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高速的数据传输速率,为移动端的教育形成提供了技术知识。而对当下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三)高中生物中社会责任培育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高中生物能让高中生从微观的视角看待生活,领略生活的奥秘,体会生活的价值。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物现象不仅是生物教育的真实素材的获取地,也是学生实践探索的战场,如以(2019)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这一节课为例:酿酒之前为什么要将酒坛用开水烫过、糯米蒸熟后为什么要凉一会儿才能投入酒坛的酒曲中、为什么酿酒开始的时候先要将酒坛口开放几天、为什么几天后要对酒坛进行密封等,以及食品包装鼓起为什么不能吃等现象,我们都可能通过视频录制进行直观呈现。作为抽象概念的社会责任是贴近于社会,联系于生活的,因而不能仅仅取材于生活做探索性的教学,而应建立于行为培育和思想导向的培养基础,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取材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的现代生活观。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正确洞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充分利用学科特性,做好关键年龄段社会责任感的正确建立。“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人师应尽的职责,但是新时代的教学应充分考量时代特点和优势,在教学取材于生活的同时,也要升华于生活,这才能在课堂上培育起社会责任的萌芽,建立起新时代的社会责任观。
三、结语
信息时代,技术的优势让教学的直观化得到保障,课堂的智能化和延展化已常态化,现代技术逐步渗透传统课堂终将成为必然,知识的可视化也日趋明显。而对应用性强,贴近社会的学科,更是需要技术的优势弥补学科知识抽象的弊端。鉴于生物的学科特性考量,其更适合与多媒体技术结合,使得刻板、枯燥的知识能通过技术实现趣味化,尤其是抽象化的教学概念,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