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2022-03-28 07:41刘馨竹汪张毅赵浩梅
全科护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发文图谱态度

齐 玉,刘馨竹,王 坤,汪张毅,赵浩梅

死亡态度是指个体对死亡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其内涵既有死亡恐惧、死亡逃避、死亡焦虑等负向态度,也有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等正向态度[2]。死亡态度研究最早始于国外,“死亡恐惧量表”(The Lester Fear of Death Scale,FDS)和“死亡焦虑量表”(The Templer Death Anxiety Scale,DAS)的相继问世,对死亡态度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迄今为止,我国台湾地区与国外相关地区学者对死亡态度已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3],研究显示护理人员的死亡态度不仅直接影响自身临终关怀态度和心理状态,还影响病人的死亡态度、情绪情感、满意度甚至整体护理质量[1,4-5]。而国内因受“重生忌死”等传统生死观的影响,人们面对死亡多采取回避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的发展[6]。随着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过渡,人们逐渐意识到生命质量不再仅仅局限于治疗和护理疾病,而是扩展到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对于死亡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因此引起了更多国内学者对死亡态度的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和维普(VIP)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和文献计量学对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的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分析,以期为死亡态度研究在我国护理领域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基于CNKI、WanFang和VIP数据库,以检索式(主题=“死亡态度”AND“护理”)进行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为从建库至2021年9月。导出数据存为Refworks格式检索。

1.2 质量控制 共检索得到文献317篇,经NoteExpress软件去重、提取后,再由2名研究者对所检文献的标题及摘要进行阅读,剔除无关文献,如发生取舍分歧时,通过讨论决定是否存留,最终纳入文献249篇。文献纳入标准:与“护理领域死亡态度”主题相关的文献。排除标准:会议论文、报纸专辑、年鉴专利、新闻报道、政府文件、法律法规、通讯简讯、经验交流等文献;同一研究重复发表、文献内容缺失的文献。

1.3 分析工具与方法 采用陈超美博士的CiteSpace V(5.7.R1)软件进行分析,该软件能够显示一个领域在某一时期的发展趋势和动向,深层次地识别与挖掘文献中的新趋势、新动态[7]。软件操作方法如下:时间跨度(time slicing)为1994年—2021年,时间分区(years per slice)为“1”;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为“Author”“Institution”“Keyword”等;连线强度(Links)为“Cosine”,时间切片(selection criteria)为“Top N=50”或“g-index k=25”;网络剪裁(pruning)为“Pathfinder”+“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Pruning the sliced networks”。再通过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得到相关可视化知识图谱以及文献计量数据。

2 结果

2.1 文献年度发文量分布 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的首篇文献于1994年出现,标志着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开始萌芽。1994年—2012年发文量1~9篇,呈平稳增长趋势;2013年—2020年发文量11~39篇,呈急速增长趋势,但发文总量仍不多。说明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起步晚,发展较慢,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见图1。

图1 1994年—2021年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文献年度发文量分布

2.2 文献作者分布及合作情况 本研究纳入的249篇文献涉及341位作者,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发文量为9篇,其余仅有15位作者发文量≥3篇,占总发文量的29.7%(74/249),见表1。对作者进行共现分析,最后得到341个节点、380条连线、密度为0.006 6的可视化知识图谱,见图2。表明有341位作者被纳入分析,从合作程度分析,体现合作研究关系的节点共有37组,且最多的一组有20个节点,即以曾铁英为核心的20位作者之间彼此合作交流最多,合作程度最高,以崔静为核心的14位作者次之。

表1 1994年—2021年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文献作者发文量分布

图2 1994年—2021年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文献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2.3 文献机构分布及合作情况 本研究纳入的249篇文献来自222个机构,就发文量而言,仅有12个机构发文量≥3篇,占总发文量的20.9%(52/249),见表2。就机构地区分布而言,222个机构来自28个省份或直辖市,仅有9个省份的机构数量≥13个,占总机构数的66.2%(147/222),其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医疗技术发达地区。对研究机构进行共现分析,最后得到222个节点、111条连线、密度为0.004 5的可视化知识图谱,见图3。表明有222个机构被纳入分析,从合作程度分析,体现合作研究关系的节点共有5组,且最多的一组只有9个节点,即以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为核心的9个机构间合作交流最多,合作程度高。

图3 1994年—2021年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文献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表2 1994年—2021年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文献发文地区机构数量分布(n=222)

2.4 文献来源期刊分布 本研究249篇文献共来源于101种期刊,仅有《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全科护理》《中华护理教育》《中国实用护理杂志》5个期刊载文量超过10篇,其中占比最高的为《护理研究》(7.6%,19/249),载文量≥5篇的期刊共13个,共发文124篇,占49.8%(124/249),见表3。

表3 1994年—2021年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文献来源期刊载文量分布(n=101)

2.5 文献关键词频次及中心度分布 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最后得到39个节点、42条连线、密度为0.056 7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Timeline知识图谱,见图4和图5。合并同义词、剔除主题词,结合表4和表5的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分布可知,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的热点词汇及其开始时间节点分别如下:“护士”2007年、“死亡恐惧”2008年、“癌症”2008年、“影响因素”2009年、“死亡焦虑”2010年、“死亡教育”2011年、“老年患者”2012年、“护生”2013年、“质性研究”2015年、“临终关怀态度”2016年、“死亡教育需求”2017年、“肿瘤科护士”2019年、“安宁疗护”2020年等。

表4 1994年—2021年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文献关键词频次分布

表5 1994年—2021年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文献关键词中心性分布

图4 1994年—2021年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5 1994年—2021年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文献关键词Timeline知识图谱

3 讨论

3.1 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总体呈不断发展趋势,但重视度和关注度有待提高 文献年度发文量及分布趋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8]。由图1可知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首篇文献于1994年发表,1994年—2012年发文量为1~9篇,呈平稳增长趋势;2013年—2020年发文量为11~39篇,呈急速增长趋势;1994年—2021年发文总量仅为249篇文献,总体上呈不断发展趋势,但发文总量仍处于较低水平。表明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死亡态度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Lester和Templer分别编制的FDS和DAS相继问世,对死亡态度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9]。20世纪80年代,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率先开展了对死亡态度的探讨。国内由于受儒家思想“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研究者对死亡大多为避而不谈的态度[6]。1994年郭清秀等[10]首次对264例晚期病人的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的死亡态度不仅直接影响自身临终关怀态度和心理状态,还影响着病人的死亡态度、情绪情感、满意度甚至临终关怀质量[1],但是就文献研究广度和深度而言,与护理人员、病人及家属的死亡态度期望值还有很大差距,其重视度和关注度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深化研究内容,扩大研究对象,优化研究方法,应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探寻符合我国国情的死亡理论基础和发展模式。

3.3 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内容、热点和方式较局限,有待进一步拓展 高频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核心,是文献主题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对其进行共现分析,可以从宏观层面上探寻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及发展方向[15]。由图4和图5可知,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热点为运用量表对护士、护生、癌症病人及老年病人等人群的死亡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及探索死亡态度、死亡焦虑、死亡恐惧及死亡教育需求等几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前沿为将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相结合,为癌症和老年病人制定针对性的死亡教育干预措施和方案。但就研究内容、热点和方式来说相对局限,具体如下:首先研究内容和热点单一,多集中在对护士、护生、癌症病人及老年病人的死亡态度、死亡教育需求等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探究上,或局限于探索死亡态度、死亡焦虑、死亡恐惧等几个变量间的相关性,虽然近年来偶有涉及实证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甚少;其次,研究方法局限,缺乏多层次工具的结合应用,研究初期,文献多以综述文献为主,中期过渡到死亡态度相关评估量表的汉化,进一步运用量表进行横断面定量调查研究,主要偏向于观察性、描述性研究,缺少质性、干预等实证研究,研究结果的质量和科学性不高;最后,研究对象局限,主要以护士、护生、癌症病人及老年病人为主,总体上缺乏大样本、多人群的横纵向对比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建议深化研究内容,由单一的横断面调查等深化到干预研究、量表的编制、指标体系及本土化结构模型的构建等;优化研究方法,采用质性研究、循证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等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理论证据的质量;拓展研究对象主体,由单一人群向多类别、多科室的护士、护生、病人及家属等进行调查,以促进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多元化、多层次地发展。

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前沿,其目的是引导护士、护生等形成正确的死亡态度,进而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质量[2]。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及人文关怀意识增强,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研究必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另外,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维度和角度探索死亡态度,使死亡态度内涵不断丰富。有研究显示,死亡焦虑和恐惧作为与死亡直接关联的负性情绪发生极为普遍,已被北美护理协会(NANDA)列为护理诊断[16]。因此,护理人员如何进行死亡教育使病人顺利进入死亡接受期,转变其死亡焦虑、死亡恐惧态度是在今后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而目前由于受我国传统“重生忌死”思想束缚,死亡教育研究发展较为缓慢,相关理论和实践推广还停留在起步探索阶段。国内仅少数高校护理学院开设了死亡相关课程,同时还存在缺乏相应教材及规范化的教学体系等问题。由此可见,我国对死亡教育重视度亟待提高,通过死亡教育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死亡态度和科学的生死观的方式与方法还亟待完善。

4 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起步晚,发展较快,但其关注度和重视度仍有待提高。强调国家相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流程体系,加大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开展相关死亡教育培训,促进作者和机构跨区域间的科研合作交流,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经验与教训,进而促进我国护理领域死亡态度研究科学化、多元化地发展。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选取了CNKI、WanFang和VIP 3个数据库,没有纳入外文数据库,缺少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横纵向对比分析。

猜你喜欢
发文图谱态度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图表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