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环境下如何完成采访准备前道工序

2022-03-28 11:23李鸿基
新闻采编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

文|李鸿基

一、媒体融合从头始 整装蓄势而后发

未雨绸缪,做好新闻采访准备,对于记者搞好报道十分重要。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下,记者采访前,应当准备的工作更多,涉及的范围更广,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从一个报道的完整链条来看,采访前准备工作已融入整个报道流程,成为媒体融合必不可少的前道工序。虽然新传播环境下新闻生产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发生急剧变化,但采访准备的主要事项和步骤仍对搞好新闻报道有着重要影响,其价值和作用不容低估和忽略。

1、观念更新 契合媒体融合趋势新要求

宝安日报(含《光明新闻》《龙华新闻》)版面。

新闻信息在网上传播越来越快,受众对新闻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媒体面临融合转型的趋势与压力,这给记者出色完成采访任务达到报道目标带来机遇和挑战。当下的传播生态、报道语境,让记者既倍感光荣,也倍感责任在肩。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面临的报道任务、报道对象和报道环境相对比较单一,一般只要能写就行。媒体融合发展,要求记者向全媒体转型,掌握多种报道技能,能拍会写可直播,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如果只会写短消息,不会写深度报道,或者综述、评论;只能写社会新闻,不会写时政报道,不会搞经济报道,在业务方面就会跟不上全媒体发展的时代潮流。因此,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畏难情绪、焦虑心理,在实践中增强本领。在融媒体时代,采访岗位要求多,也最能锻炼人、提升人,只要努力磨炼肯下苦功,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均可得到全方位提升,出业绩出成果水到渠成,对个人发展也很有利。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其实已融入整个报道过程,成为媒体融合必不可少的前道工序。好的开头,前期准备妥当,必然有力推动整个采访报道更加顺利展开。因此,记者要认识到采访准备的重要与价值,做好深入艰苦环境,应对各种问题困难,担负较重压力的心理准备,做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能力都过硬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

2、业务储备 争做广博专精多面手

知识密集、信息爆炸时代,新传播环境下的新闻报道对记者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求趋高,需要保持日常学习、广泛持续积累,做好各方面的业务准备、知识储备。做好新闻采编工作,首先要落实“政治家办报”的理念,要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敏感力和政治执行力。比如时政记者,就要更加关心关注时事、政治,保持对时代和现实的敏感神经和敏锐嗅觉,炼就政治上坚定、思想上可靠、业务上过硬的看家本领和基本功。其次要长期注重积累知识和经验,广泛涉猎科技和人文百科,成为博学多才有识之士。新闻界有个共识,就是新闻工作者既要做专家,也要做“杂家”,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把报道做得更好。事实证明,如果只关注某一个领域,长期下去视野就会受局限,会束缚记者的思维和手脚,长此以往自己专门分工报道的行业和领域,也会无源化活水。做时政报道,也不能只关注时政,更要有大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以新闻敏感关注诸多现象和问题,广泛积累知识,当专家型杂家。另外记者需积极主动学习网络新媒体的知识和技能,克服只会搞单一文字报道的短板,做业务上广博专精的多面手。

3、抢抓先机 提前介入功夫足

每一篇成功的报道背后,都凝聚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心血汗水,都是新闻工作者用心准备结下的果实。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是国际新闻界的名记者,她以采访国际政要领袖和风云人物见长。1980年,法拉奇在人民大会堂专访邓小平。见面寒暄,她第一句话就说:“明天是您的生日,我祝您生日快乐!”[1]邓小平高兴之余有点意外。试想,一个外国人,如果事先没有提前介入、下足细致入微的功夫,如果对邓小平同志的经历没有了解研究,怎么会准确知道邓小平同志的生日?又如何能接下来顺利地向邓小平同志提问并得到满意回答?

只要用心有意,就可找到用上采访前准备的方法技巧。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表现出更高的责任感,更主动的拼搏精神,对采访任务采访选题提前介入,尽可能事先把握采访要求、预判采访难点,对报道的主题和题材内容多做整体上方向性的前瞻与统筹。尤其对自己还不太熟悉的领域或选题,更要提前备好功课,做到心中有数。这方面主要是多做资料、准备案头功夫,平时多积累收集,事前多搜索整理,现场保持好作风好习惯,愿做笨功夫,提前到会场、活动现场,打开手机或电脑,提前动手拿出笔和纸,仔细把会议主题、标题记下来,把活动的主要内容、重点亮点记牢固。新闻报道,记者重要的是发现、了解和把握新闻事实,对于任何没有经过核实或验证的事实绝不能想当然或道听途说,否则就极容易出现问题、造成差错。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记者采访前不喜欢做准备,不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不对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也没拟好题,甚至照相机、录音笔、摄像设备都没准备好,就匆忙上阵,经常造成工作上的遗漏和差错;与采访对象谈话,也是海阔天空,大而无当,没有具体思路;提的问题空泛、不着边际,或者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以致采访中出现尴尬“冷场”。事前准备不足,采访就很难挖到真料猛料。结果往往是采访只能匆匆结束草草收场,出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了事。这样采访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只会空洞乏味。

二、案几摆着几把壶 看你会提哪一壶

记者采访前,准备好要说要问要验证要核实的话题,决定现场采访的成败关键。能否顺利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要看记者问得是否到位;能否顺利突破各种障碍、攻克难点堵点,要看记者问得是否敏锐深入;能否顺利取得采访对象的支持配合,甚至成功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也往往取决于记者提问是否交互化、人性化,与对方能够达成共识、形成默契。

尽量不提内容空泛、大而无当的问题。“你现在情况如何?”“请谈点您的看法。”广大受众都讨厌这样的采访提问,这让人一看就是“菜鸟”的表现。记者提问,首先就要问到点子上,问题切实具体是基本原则。问题空泛,大而无当,是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也引不起受众的关注与兴趣。因为新闻事实,特别是凸显新闻价值的内容,总是与受众关注和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堵点痛点息息相关,而一个个具体问题、一件件具体事情才是构成这些“点”的核心要素。所谓新闻报道的主题要做到个别反映一般,个性体现共性,点面有机结合,都离不开采访提问获得一个个具体实在、生动新鲜的新闻事实。

采访提问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不同事情、不同问题和不同对象,记者采访提问都有不同对应方法。从人物对象上看,应当区别对待人物关系与人物身份,如果你要问全局性问题,就找掌握情况全面一些的有关领导或人士;如果你问个别问题或具体一点的情况,去找在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基层干部群众;很多新闻报道涉及政策法律问题,在这方面自然找法律专家和律师更为妥当;不少新闻报道与新科技新知识新词汇新提法有关,问这类专业知识性的事情,找专家学者才能说明白。而再现事发现场、还原事实真相、报道新闻发生时的具体情况,肯定只有亲历者和目击者最有发言权。涉及新闻监督报道,事关投诉、曝光、批评内容,一定要采访问询被批评单位、对象或当事人,绝不能偏听偏信,同时还要注重收集好证据,尽力做到全面、客观、严谨、细致,持之有据,才能言之有理。同样道理,采访涉及到诉讼或者官司,更要用事实、用证据说话,要采访双方或多方的当事人,以及相关律师、法官等人士,尽力做到全面、准确、牢靠,让人无隙可击。

现场提问要注重深挖细节。生动、典型、形象、具体的细节,最能激活新闻事实、打动人心,为新闻报道增色添彩。

总之,提问的方法技巧百条千条,让对方答出生动、可感、鲜活的新闻事实才是第一条,才是核心和关键。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是一位多产的名记者,他根据自己多年的采访经验,撰写出《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在其中他专门提醒记者,采访提问要注意6个“不要提”:一是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企图“一口吃成胖子”);二是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一点不提是难以做到的,但要争取少些);三是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即不要强加于人,给人竖根“竿子”,让对方“顺竿爬”);四是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毫无意义和目的地卖弄技巧,会导致提轻率的问题);五是不要提太“硬”的问题(就一般情况、一般对象、一般记者而言,直率不等于生硬);六是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即要善于引导,在交谈中发问,在发问中交谈)。[2]这些提醒和告诫,值得每个记者采访提问时铭记于心。

三、耳听为虚眼见实 蹲守现场抓活鱼

从深入观察、捕捉事实到精心提炼,是记者现场采访做好报道的必然路径。采访前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重视现场、把控现场。在场,对记者采访的意义和价值特别突出,尤其是在媒体融合转型的现实传播格局下,记者不到现场,就拍摄不到新闻的镜头和画面,更遑论其他。传统媒体时代,某些个别的素材,文字记者即使没有到实地也能够搜集到。而摄影记者或者视频采访,无论环境怎么艰苦,路途多么遥远,都必须深入到现场。况且,当今文字和视频音画正在融合,记者现场采访的趋势更加突显。

宝安日报视频直播《巿民热线》。 宝安日报扎根基层,报道基层,深受读者和受众的喜爱和好评。

记者现场采访如何出新出彩?这就看记者能否在现场大显身手。机敏的记者往往将自己置身现场环境中,伴随新闻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观察、记录,边倾听、边提问,获得一手素材甚至是独家新闻。在现场采访中,记者最好目击现场事件的发生、演变和结果,个人情绪伴随现场的时空变化而变化,和当事人感同身受、共同沉浸其中,现场情节犹如新闻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样的采访报道,记者以及时、准确、生动的现场观察,构成其鲜明的目击式特点,一定能缩短报道与受众之间的空间距离,满足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强化或提升报道视觉效果。

现场有时转瞬即逝。记者现场观察某一目标时,特别是对于一些特别的采访,现场停留的时间很短,必须抢抓关键一瞬间。记者现场能否抢占有利位置,关系到能否进行有效观察、抓得有价值的内容和场面,关系能否捕捉到关键的细节和表情,甚至会影响到一次采访的成败。好位置极有利于巧妙选择适宜的视角,以有效反映和表达主题内容。对于整篇报道来说,记者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对现场和细节就容易产生形象思维,加上形象化的镜头和视频画面语言把新闻现场“再现”和呈现出来,受众就能看得真切明白,这样的新闻报道冒热气、接地气,才更有人气。XWCB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
新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
民生视角下的经济新闻报道的分析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后新闻业时代新闻报道角度的重构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闻报道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媒体竞争取胜之宝——谈新闻报道策划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