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旧闻翻新思路探究

2022-03-28 11:23文|王
新闻采编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传统媒体受众

文|王 健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60亿。面对庞大的网络新闻用户,媒体新闻报道会优先考虑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以契合网络新闻用户的使用习惯,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而新媒体广泛使用势必会使得信息浪潮般涌向受众,部分“高价值”信息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从而成为旧闻。

传播媒介迭代对新闻报道而言是机遇,可驱动新型报道形式;同时也是挑战,对传统传播模式发起冲击。面对媒介迭代的机遇与挑战,新的媒介生态逐渐成型,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内容,需要寻求新的站点,避免进入“旧闻”时代。[1]

一、旧闻概念及传统媒体困境

(一)什么是旧闻

“旧闻”是与“新闻”相对的概念,新闻是易碎品,新闻报道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弱化,因此新闻报道尤为讲究时新性,对于新闻而言时间就是生命。顾名思义,“旧闻”是指已经发生且报道过的新闻事件,相较于强调时新性的新闻而言,旧闻易被受众忘记或选择性忽略。

(二)传统媒体困境

传统媒体一般是指广播、电视和报纸,其在新媒体发展初期,发挥重要的内容作用。但由于传播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报道在传播过程中的局限日益趋显,信息报道的滞后性和同质化成为其最显著的问题。

1.滞后性 传统媒体较于新媒体,在信息分发的流程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以报纸为例,从新闻采编到分发,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受众,其中信息审核就需要较长时间,而新媒体则不同,移动互联时代,人人都拥有麦克风,仅用一部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报道分发和接收的新闻活动。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信息汇总和传播速率呈几何式增长,传统媒体的传播速率大大滞后于新媒体。

此外,受媒介技术迭代的影响,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逐渐发生变化,传统媒体时效性大打折扣,导致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无法满足,“新闻”是否还“新”遭到严重质疑。

2.同质化 同质化是传统媒体信息分发滞后的直接结果。对于新闻真实性而言,新闻事件仅有一个事实背景,即首发新闻报道之后,其他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都属信息重复,信息同质化难以避免。而同一事件的重复报道,会降低受众的接受度,从而选择首发新闻,以快为核心的诉求驱使受众逐渐向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转向,这不仅造成传统媒体报道成本的浪费,其主流报道地位也会受到动摇,一旦失去受众,新闻传播载体也势必会被受众抛弃。

从当前情况来看,传统媒体进入“旧闻”时代的趋势明显,这将会对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新闻报道造成较深影响。因此,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需要不断为旧闻寻找新的发展出路。

谭乔回访福贵大爷现场。

二、旧闻翻新的思路

媒体在尝试旧闻翻新时,首先要对内容进行筛选,不是所有的旧闻都适合“翻新”。好的新闻报道需要搭配好的选题,旧闻亦是如此,既要突出旧闻新做的价值,又要借助翻新重拾受众注意力。

(一)匹配热点,以旧换新

“追新”是大多数受众共有的阅读习惯,借助新闻,动态了解信息及政策,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指导,避免陷入信息洼地。同时,新闻不仅传递信息,而且日益成为新的社交货币,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多的话语交流权。

以《谭谈交通》为例,作为一档寓教于乐的交通警示类节目,其贴近大众的节目特色和诙谐幽默的主持特点,在播出之际就获得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受众茶余饭后的焦点话题。其中一位“福贵”大爷,其悲惨的生活经历和乐观的心态形成强烈对比,让不少观众记忆犹新。在2021年,仍有观众持续关注并联系主持人谭乔,邀请他对该大爷进行回访,回访视频播出后,众多媒体纷纷转发报道,该新闻迅速登上热搜。一则十年前的地方新闻,经过新内容的匹配,让悲剧变成喜剧,与受众共情,达到正向积极的良性宣传效果。

由此看来,让旧闻与热点匹配,丰富旧闻内容的同时,为其注入新的元素,实现新旧内容转换,[2]亦能为旧闻赋能,激发新的活力。

(二)跟踪报道,完整讲述

受制于技术或时代背景,部分新闻不能或没有被完全报道,存在“烂尾”问题。出于猎奇心理,受众往往对此类新闻的关注度较高,据此,如果媒体能够采集信息,持续跟踪报道还原真相,那么既能够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同时对旧事件予以更清晰完整的复盘,避免受众过度猜疑,引发媒体信任危机。

此类实践成功的有: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3]该栏目案件或事件以现场实录回放为线索,披露重大事件要案、社会传奇、情感故事等,大多是对旧闻的再报道,完整叙述事件的全内容全过程,贴合观众对于旧闻内容的探索需求,这种叙述方式也深受观众喜爱。《档案》栏目自开播到现在已更新至第八季,尽管其中部分新闻事件历经数十年,但通过将事件串联,续写报道,向观众揭秘真相,观众仍能感受到旧闻的魅力。

(三)纵向延伸,深化价值

新媒体技术缩短了信息与受众间的时间距离,但并不意味能够快速挖掘信息背后的价值。有深度内涵的新闻报道强调意义空间的把握,而这需要对内容进行精雕细琢。

旧闻深度报道要求,在还原重大题材事件的过程中,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深入剖析、挖掘旧闻中有亮点但易被忽略的信息,注重报道与受众的情感共鸣,[4]由此强化受众对报道的价值认同。“福贵”大爷的走红,并不只是基于对新闻事件的再报道,深层次在于其内容的价值深度,对大爷精神品质的细节刻画,有较强的宣传价值和情感共鸣效应。深度报道以时间换空间,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深度分析,研判事件发展趋势,用以解决生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旧闻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呈现,规避时间短板,强化内容输出,从而实现价值升值。

《档案》播放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历程。

(四)旧闻策划,提升效果

对于具有重大社会意义,而频率较低的旧闻而言,本身具备恒定价值的优势,如国庆节、建党节等。让此类旧闻重焕光彩,策划必不可少,对旧闻进行深加工,实现借船出海。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襄阳晚报曾推出“细数襄阳第一次”主题策划,通过罗列襄阳70年中众多“第一次”,展示城市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5]56期报道,由点及面的将历史和现实串联,让受众明显感受到时代变迁,强烈的感官冲击,也使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受众内心凝聚。该策划通过讲述襄阳的历史,完美契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强化纪念性报道的可读性,受众也感受到旧闻的魅力。

旧闻策划要求媒体创作要出新,梳理旧闻中关键且有价值的信息,结合当前语境设置议题,有目的性的宣传报道,通过多渠道高频率的传播,强化受众记忆。

三、旧闻翻新的时代意义

(一)优化内部新闻报道

当前媒体迭代发展过程中,旧闻翻新的意义在于通过信息在报道深度作纵向延伸,弥补媒体报道时效滞后的短板。旧闻作为独立报道对原有新闻事实起到文本补充的作用,与新闻报道相配合,完整讲述新闻事件。将事件发生过程的全貌呈现给受众,由此满足受众信息获取需求,增进媒体与受众的接近性。

(二)简化媒体中央厨房

媒体中央厨房的生产模式曾被视为新一代内容生产的示范模板,用以促进媒介融合。但根据当前媒体的发展实际来看,其核心问题在于成本难以把控,构建和维护媒体中央厨房需要持续长久的成本投入,因此最终能够完全应用中央厨房模式的媒体组织寥寥无几。

对此,不妨依托旧闻翻新的思路,对媒体组织内部丰富的旧闻资源进行分类处理,搭建旧闻库,选择合适的报道方式分发旧闻内容,如此一来,既可以解决成本上的问题,同时能够发挥旧闻的新闻价值,促进媒体组织内容创作融合的良性循环。

(三)凸显地域新闻特色

2021年《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显示,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共有1358家稿源单位,他们采集生产的新闻内容是海量的,但如何做好具有地域特色的新闻是一个问题,这需要用自己的故事说自己的话,也是对媒体的考验。[6]报道内容在兼具地域特色的同时,也要有亮点、凸显正能量,挖掘更多的本地信息,用本地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本地的故事,引发受众情感共鸣,由此对报道的价值认同也会增加。

不同地域的新闻事件具有其独特性,通过对本土旧闻内容创作,增添地域文化色彩,满足本地居民阅读需求,并为“外来者”了解当地文化提供信息资源,开辟信息互通窗口,同样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

四、结语

信息爆炸时代,创造了大量的新闻素材,但也会让人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面对海量信息轰炸,高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尤为珍贵,依托旧闻翻新的思路,结合新媒体语境,对旧闻进行发掘创作,引发时代共鸣,可以重现隐藏在旧闻背后的深度新闻价值内涵。XWCB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传统媒体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