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岜沙苗族与侗族服饰的相似性分析

2022-03-27 03:58:10王钰涵牟娃莉吕诗璐
山东纺织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百褶裙扎染侗族

王钰涵,牟娃莉,吕诗璐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116034)

岜沙苗族位于贵州省苗侗自治州的从江县,其东、南两边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环江毛南自治县接壤。自古苗侗不分家,黔东南苗族与侗族有着相似的生存环境,在民族文化发展中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蓝靛草的使用、女子百褶裙制作工艺、装饰纹样、刺绣针法等。目前,对岜沙苗族服饰研究较少,许星,廖军[1]分析了岜沙服饰风格,并探究了其着装习俗、审美观念与文化内涵;周梦[2]探讨了苗族与侗族女性服饰的相似性、差异性以及各自的成因,这些文献虽然对研究苗侗服饰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但其对两者服饰结构分析涉及较少。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调查,进行服饰结构分析比较,探讨了岜沙苗族与侗族服饰制作工艺以及两民族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为苗族与侗族以及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提供参考。

1 黔东南岜沙苗族与侗族服饰概述

黔东南苗族与侗族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生活习惯、居住环境、饮食有诸多相似之处,苗侗两族服饰既存在差异又非常相似。苗族服饰分类情况大致如表1所示[3],侗族服饰分类情况大致如表2所示[4],从表1与表2可知,苗族与侗族的服饰结构大致相同。

表1 苗族服饰分类

表2 侗族服饰分类

2 岜沙苗族与侗族服饰相似性理论分析

2.1 地区因素

岜沙苗族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因为地理位置接近使两民族在历史、文化、习俗有诸多相似之处。在黎平县的尚重地区,两族盛装也非常相似,调查发现,区域越接近服饰也越相似,因此地域原因是使岜沙苗族与侗族服饰相似的原因之一。

2.2 经济因素

侗族与苗族同属于农耕经济,岜沙与侗族种植棉花、蓝靛,两族的经济基础相似,使得服饰原料与颜色也相似。在稻文化的基础下,为方便人们在稻田耕作,女子穿着短裙与绑腿,男子穿宽松裤脚的服饰,因此苗侗服饰结构也极为相似。

2.3 文化因素

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发展,岜沙苗族与侗族也不再是交通闭塞的村寨,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的便利,拉近了生活的距离,少数民族受到汉族的影响[5],使得岜沙苗族服饰与侗族服饰逐渐趋于汉化并在审美上也逐渐相似,成为服饰相似的原因之一。

3 岜沙苗族与侗族传统服饰结构分析

3.1 岜沙苗族男子服饰

岜沙服饰大体分为上衣与下衣。上衣是传统的圆领左衽,直身,侧开襟,整个衣身宽博无省量,服饰结构如图1所示。衣长约为65厘米,在服饰细节上,衣领与袖口有刺绣图案,在衣身右衣片有约长15厘米的门襟,门襟在衣领与腰部设有纽扣方便衣身固定,在上衣侧身开衩,方便劳作。服饰面料采用传统的岜沙亮布手工制作而成,布料的宽幅约为30厘米,上衣衣袖处无法连幅裁剪,衣袖与衣身分开裁剪,袖身无袖窿,与传统汉服裁剪基本保持一致。

岜沙男子服饰下衣基本造型是裤装[6],裤型为直筒型,裤身较为宽博,长度在脚踝处,腰部设有裤腰,直线裁剪裤裆约为30厘米,方便行动。裤子在穿着时,以一边为主,另一边向此边折叠,用腰带系住,腰带上有不同种类的刺绣纹样。

男子除上衣与下衣的装饰外,腰部还有很多的装饰,其与本民族的民族习俗有关,岜沙男子自幼喜爱打猎,在腰部挂有装火药的药筒与割草的腰刀及放置烟丝的荷花包。

3.2 侗族男子服饰

侗族男子服饰以黎平侗族男子芦笙衣为例,如图2所示。男子服饰为无领窄袖对襟长衣,这款服饰是节日盛装,所以外穿刺绣马甲。衣身两侧开衩利于活动,服饰底端微微翘起,整体衣服较为宽博,利于活动。男子下衣,一般穿着亮布大裆九分裤,外系刺绣羽毛围裙。从图1、图2可知,侗族服饰与岜沙男子服饰极为相似,但侗族服饰在装饰上比岜沙服饰丰富。

图1 岜沙男子传统服饰结构图

图2 侗族男子传统服饰结构图

3.3 岜沙女子服饰

女子上衣一般穿着对襟无领紧袖窄上衣,服饰结构如图3所示。下摆宽大底边上翘,装饰花边约10厘米,在衣身左右两侧缝红色、绿色、橙色、紫色等线缝绣。袖口处与衣底端镶边,衣内衬拼色绣花胸兜,下穿百褶裙,小腿穿着蜡染刺绣花布筒。衣袖处用花带装饰,颜色艳丽,纹样多以传统纹样花草、山川、河流、几何纹样为主。

图3 岜沙女子传统服饰结构图

女子下半部穿着百褶短裙,裙子的白边是区分未婚与已婚的标志,未婚者穿着整条青黑色的百褶短裙,已婚者的裙子底端镶有白色边缘,又称“白边裙”,下垂花丝带。裙子下端一般穿着紧腿裤或者是在腿上打绣花绑腿。

岜沙女子百褶裙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每条裙子上有许多褶皱,制作褶皱的方式为手工缝纫,后将布料平铺晾晒,喷洒白芨水,手工折叠褶皱并用缝纫线串联,再喷白芨水定型。

3.4 岜沙胸兜形制

胸兜是岜沙女子服饰最具特色的部分,服饰结构如图4所示,其只有前片,用来覆胸盖肚,起到保暖与装饰的作用。胸兜下端由小的菱形拼凑而成,领子下端有矩形蜡染图案,图案下端是半圆形结构[7]。胸兜使用的是岜沙传统纺织扎染的亮布,在布上设有不同的白色花纹,整幅胸兜下端由三块不同色正方形布块拼接,布块上刺绣不同纹样图案或以整块不同材质、颜色布匹拼接而成。

图4 岜沙女子胸兜服饰结构图

3.5 侗族女子服饰

侗族女子服饰以从江西山侗族为例,如图5所示,这一地区气候炎热,所以服饰多为短袖、短裙、对襟服饰。从江西山侗族女子服饰一般为直领对襟上衣,衣身侧面开衩,衣袖紧窄,袖口有装饰纹样,前襟敞怀不系扣,露出胸兜,并且襟边绣有刺绣纹样。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是百褶裙,侗族的百褶裙分为一片式百褶裙与两片式百褶裙,两族的百褶裙制作过程也类似,制作百褶裙时,首先在亮布上绘制0.2厘米的线迹,压出褶皱并固定褶皱,多次上浆,褶皱就制作而成,之后进行裙腰缝制以及裙边装饰。

图5 贵州从江西山侗族女装传统服饰结构图

侗族女子胸兜与岜沙女子的胸兜极为相似,但穿着方式不同,侗族女子喜欢将胸兜穿在衣内,露出胸兜装饰。

4 岜沙苗族与侗族民族服饰配饰

4.1 男子头饰

岜沙苗族男子在成人礼后,需将周围头发剃掉,留头顶的发挽成发髻,称为“护棍”,也有认为是对树的尊重。头顶佩戴头巾,又称“青山系在头”,如图6所示,其纹样变化与发展都与苗族不断更换居住场所有关,并且蝴蝶纹样也是苗族族徽形象。除此之外有山形、河流、几何等纹样,也象征苗族祖先从长江向西南地区迁徙,经历磨难来到这里[8]。

图6 岜沙男子头饰纹样

侗族男子头饰有圆筒高帕、交叉帕、圆盘帕三种,与岜沙男子头饰相似的是圆盘帕,用侗布或者蓝白格子土布制作,用手扭成麻绳状缠于头部,又名圆盘帕[9]。

4.2 女子发饰

岜沙与小黄侗寨的女子发髻都很长,年轻的女孩将发髻盘于头顶,已婚的妇女将发髻盘于左侧。绾发时,将长发拧成一股,从右侧绕于脑后再将其绕至左耳处缠绕,剩余发尾垂于脑后,用梳子固定。

5 传统服饰面料工艺制作

5.1 岜沙枫香扎染

枫香染工艺是岜沙独具民族特色的技艺,制作流程为棉布加工→绘制图案→浸染靛蓝→脱蜡浸洗→缝制衣物→绣制纹样。枫香染的染膏采用枫香树脂与黄牛油混合制成,传统绘制工具是竹签和毛管笔。

枫香染主要用于已婚妇女的百褶裙中,其染剂是用岜沙苗族枫树的树脂制成。浸染用靛蓝染料从当地种植的“蓼蓝”中提取[10],主要在七月到九月制作,这一时期的蓼蓝最为繁盛,将蓼蓝叶与茎切开放入桶中浸泡直至变为蓝色,然后进行脱脂浸染环节,反复清洗靛蓝浮色,洗涤后枫香脂脱落,露出布面底色,平铺晒干,完成枫香染,之后可以缝制衣物与刺绣图案。

5.2 扎染实验

扎染步骤分为:绘制图案→手工扎花→浸泡→染布→晾晒→拆线→漂洗,如图7所示。

图7 扎染制作工艺流程图

扎染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扎花与染色,扎的技术直接影响了作品的好坏,扎的越紧效果越好,扎的松晕染的效果大。与岜沙枫香染不同的是,本次实验中的扎染是通过“扎”来表现图案,岜沙则是用染膏进行绘制,实验以缝扎为主,这种扎染方式比较灵活,但是抽绳的力度直接影响作品效果,无法预知好坏,对熟练度与扎花技术要求较高。扎花图案为叶子,用缝纫线进行轮廓缝纫,缝纫过程中,起针与结束留出多余的线量,方便后续紧扎,紧扎后,放入配好的染色液进行浸泡,浸泡时间越久染色越深。实验用温热水浸泡45分钟,拿出后放入清水洗色,再放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平铺晾晒,最后拆开缝纫线,检查印染效果,再将印染的布料进行服饰制作。

6 岜沙苗族与侗族服饰蕴藏的文化内涵

6.1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岜沙苗族与侗族的服饰,追求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服饰与染料选材因地制宜。在服饰的裁剪上,选用整幅布料裁剪,采用较为宽松的“十字型”款式,整体对称的结构,方便劳作。服饰注重身体的舒适性,注重人体与服饰和谐性,较少采用紧身服饰。岜沙苗族崇尚树木,例如男子头挽发髻,象征生长的树木,身着土法染制的青布服饰象征树皮,苗侗整体服饰从织布、染色、裁剪、绣花都体现了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特点。

6.2 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岜沙苗族与侗族处于贵州偏远地区,地势起伏,交通阻塞,经济落后,但是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年轻的苗侗女性,在儿童时期掌握刺绣,为家人制作服饰,这个习惯贯穿一生,寨子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女性包揽各种家务活,男性需要上田劳作,这样的男女工作模式,体现了苗侗勤劳勇敢的民族品质。

7 结语

目前,岜沙苗族与侗族面临严峻考验,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外流,传统工艺得不到传承。为保护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政策与经济支持,为传统工艺的传承提供充分的土壤与发展空间。其次,通过相关的研究,将传统工艺记录下来,对工艺进行量化、标准化和数字化处理,保护传统文化。第三,相关企业可以依托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将手工艺、工业生产以及商业相结合,实现共赢。

猜你喜欢
百褶裙扎染侗族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40
提着百褶裙的蚯蚓
百褶裙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02
万变不离“百褶裙”
时尚北京(2019年10期)2019-11-07 01:25:14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22
贝壳百褶裙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6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00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