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AM理念的古诗词“言意”兼得教学模式例谈

2022-03-27 13:32江中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春江王老师诗词

江中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古而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滋养着诗词爱好者的心灵。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安排,和原人教版教材相比,古诗词的篇幅有所增加。这些选文的形式和出处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更为有效?基于STEAM理念学科融合的启发,利用技术(Technology)的丰富素材和形式,利用艺术(Art)感受可视化诗词画面,体验情感,让“教”轻松,让“学”愉快。笔者以王婷婷老师执教的课例《惠崇春江晚景》为例,谈谈古诗词“言意”兼得教学的结构模式,以期让学生乐于学习古诗词,高效学习古诗词。

一、课前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情感预热

因为古诗词作品创作年代离我们较远,而且语言都很凝练,还有诗词意象、背景故事等,都为学生的学习理解增加了难度。针对学习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必要的预学及素材准备,既很有必要,又很有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初晓学习难点,获取关联知识,产生学习兴趣,进行情感预热,建立学习期待。而教师则可以进行几方面的导学活动:整合资源制作课前导学电子学本—观看课前导学电子学本,获取信息;制作或推荐专题学习网页—浏览专题网页,增强体验;制作或推荐微课堂—学习微视频,体验网络课堂;推荐学习社区—同步学习检测。

在《惠崇春江晚景》一课的教学中,课前师生搜集惠崇、苏轼的相关资料,欣赏《春江晚景》图,王老师精选了“桃花翠竹”“鸭戏春江”“蒌蒿芦芽”及契合诗词画面的动画情境图,制作了画面感很强的教学课件。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将难理解的诗题于课前消化,也为由诗句想象画面构建了视觉基础,更为苏轼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为学生打下了学习的情感基础。王老师在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基礎上对诗词的解读有了深度,也具有灵性,后续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带动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课中分步协作探究,赏诗景悟诗情

如果说课前的搜集整理资料及预习活动是热身,那么关键的还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明句意、赏诗景、悟诗情,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王老师简洁、有效的课堂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知晓背景

这里的背景有两层含义,一是诗词创作背后的故事,二是对诗人相关背景的了解。王老师先介绍了与诗歌创作有关联的名僧惠崇及其《春江晚景》图,接着指出苏轼在欣赏了这幅画后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题画诗”,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学生通过介绍及回忆苏轼的诗作《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走近了诗人,形成阅读期待。

2.解题释疑

不少古诗词的题目因为跳跃、留白及含有人物、故事等,学生不太好读,更不好理解。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注释、搜集的资料解题释疑,为学生理解诗文做铺垫。王老师指出:“晚”是指时间,是“傍晚”的意思。接着王老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题,顺势追问:“春江晚景是怎样的一幅画,这幅画中又有怎样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很自然地导入到诗文学习活动中。

3.初读诗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的学习,首先就是“读”,通过读初,大致理解内容。王老师这样指导学生:“要想学好古诗,就要把诗词的字音读正确,读得有节奏、有韵律。”之后王老师组织学生依据要求自由读诗,构建与诗词的初步联系。

4.探究字词

字词始终是学习的重点,加之古诗词中一些字词较之现在在读音、字义上都有一些出入,因此,教师让学生应重视对字词的学习,进而让学生很好地体会诗意。王老师特别指导学生学习“崇”字,通过课件演示进行字源探究,了解演变过程,感受其构成之巧妙,感叹吾先人之智慧。而范写指导,王老师重视强调学生的写字姿势。不难想象,这样的生字学习过程是快乐的,是有趣的。对词语的学习,王老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结合图片,加以语言描绘,帮助学生学习“蒌蒿”“芦芽”“河豚”。学生由草字头猜到“蒌蒿”“芦芽”和植物有关系,而对于“豚”字的学习,王老师让学生由“月”而“豕”,能够深刻记忆。

5.读词知义

诗词的学习,终须晓诗句内容,明诗句含义。在这一环节中,王老师首先指导学生说出诗中的景物,相机出示课件,并以此为支架,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人机交互,圈画演示,指导学生标注“竹”“桃花”“春江”“鸭”“蒌蒿”“芦芽”“河豚”。接着让学生逐句交流,学生仿佛看到了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岸边的蒌蒿、嫩嫩的芦芽。当学生不明白“春江水暖鸭先知”时,王老师创设了初春时节河水解冻,小鸭子第一时间感受到了水温的变暖,迫不及待地跳入水中嬉戏的场景,感受它们的可爱。而“河豚”一句则是美食大家苏轼由画作中的六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它,于是便有了“正是河豚欲上时”。

6.“读”“想”成“画”

“读”是与文本最直接亲密的接触,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和诗歌都在相互走近,就像两个陌生的个体在试探,在靠近,进而熟悉。这里,王老师范读后,让学生自读,在读中想象。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是对诗词内容理解的升华,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学习的难点。从直观的景物寻找到形象的画面构建,为此,王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想象画面的方法,并且进行归纳呈现:抓住诗眼或关键词想象画面,借助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调动多种感官想象画面。在此基础上,王老师以语言的描述为桥梁,指导学生逐句读诗句,适时呈现图片,将“看到”的画面描绘出来,最后进行配动画情境诵读,用音韵呈现连续的“春江晚景”画卷,并让学生在读中升华情感。

7.诵读积累

诵读积累,自然是学习古诗词的必然要求,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会产生记住诗词的愿望,而必要的方法指导则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在教学中王老师指导学生借助画面和注释,抓关键字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并借用戴建荣老师所倡导的“诗是声音的文化,不是字的文化”,根据师生实际,遵循“入短韵长、依字行腔”原则,设计穿越时空的“诵读范式”,让那“古远”的声音在课堂响起,让古诗词学习更有传统味。

三、课后拓展学习形式,升华诗词理解

课后适度拓展延伸,引向课堂之外,能升华学生的学习体验,巩固学习效果。教学最后,王老师安排了三项拓展延伸学习活动:(1)课下查资料,利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惠崇春江晚景(其二)》。(2)搜集春天的诗读一读,背一背,并试着将诗中的画面讲给家人听。(3)画一画诗中描绘的美景或你眼中的春天。学习“活动(1)”是对惠崇及“春江晚景”学习的再继续,也最易进行,而“活动(2)”则是关于春天题材诗的延伸学习,“活动(3)”是对“感受画面”这一学习重点的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用能力,“画美景”“画春天”让诗词画面可视化,也是对诗词理解的升华。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STEAM理念的古诗词“言意”兼得教学结构模式探究,教师努力探寻指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境的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华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当然,诗词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差异,教学风格的差别,教师应对相关环节适当增删,让诗词教学美丽如花。

【本文系合肥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20年度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道统一的应用研究”(课题立项号为HDJ2003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庐江县城北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春江王老师诗词
基于改进YOLOV5s网络的奶牛多尺度行为识别方法
奇妙的旅行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有趣的动物
乡居春晓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罗晨依??《春江溪居》
伍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