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圈腿是一种常见的腿部畸形,通常见于儿童以及青少年,多与生长发育阶段的相关疾病有关,需要及时识别与矫正。但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如果在多年间慢慢形成了罗圈腿,或是罗圈腿的程度在加重,则可能是一种骨关节疾病的症状表现。来自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翁习生主任告诉我们,这种罗圈腿正是严重骨关节炎的典型表现。
膝关节是骨关节炎的好发部位,最常见的症状是膝盖红肿、痛,坐起立行时膝部酸痛不适等,也有患者会表现肿胀、弹响、积液等。通常来说,多数患者早期表现为上下楼梯时的膝盖疼痛,下楼时会更加明显,可单侧疼痛或双侧关节交替出现疼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关节肿大,到了重度期,患者的疼痛加剧,以至于不愿意伸直膝关节,出现明显的活动受限,这会导致膝关节内侧软骨、肌肉逐渐收缩,最后就成为膝内翻畸形,就是俗称的罗圈腿。
这种罗圈腿不同于青少年发育异常导致的骨骼改变,而是一种骨关节炎导致下肢活动受限、受力结构改变后腿部肌肉发育不匀称的表现,是膝关节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的一种表现,不能简单理解为“骨头弯了”。翁主任告诉我们,这一情况并不罕见,节目现场的中老年观众中,接近90%都有不同程度的罗圈腿。
首先保持站立状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身体自然放松,不要使劲绷腿。然后,两个脚踝并拢,让膝关节前面的髌骨朝向正前方。此时,需要家人或朋友来帮助我们用尺子或手指测量。
如果两个膝盖中间的缝隙是两横指以内,或者小于4厘米,属于轻度罗圈腿;缝隙在两横指到五横指之间,即4~10厘米之间,属于中度罗圈腿;缝隙大于五横指,即大于10厘米,则属于重度罗圈腿。
如果存在老年罗圈腿,或是有典型的关节疼痛等不适表现,需要警惕是否已经出现了骨关节炎。骨关节炎并不仅仅导致疼痛不适、活动受限,严重时甚至可能致残,而世界范围内每年因骨关节炎致残的患者不在少数。据以往的研究统计,我国50岁以上的骨关节炎患者中,致残率可以高达53%。翁主任介绍,骨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与骨骼之间的“软黄金”磨损有关。
人体的“软黄金”就是關节软骨。关节是骨骼与骨骼之间连接的一种形式,人体骨骼的运动离不开关节的活动。就如同机械轴承之间需要有润滑油、缓冲垫一般,关节软骨承担的就是骨骼运动间的润滑、缓冲任务,可以说,正是因为关节软骨的存在,才使得骨骼与骨骼之间没有直接摩擦。
正常人的关节软骨厚度在2毫米左右,通常覆盖于关节中相连骨的表面,最重要的作用是缓冲、吸收震荡。正常的关节软骨为乳白色、质地光滑、富有弹性的一层浓密胶状物质,它80%的成分是水,其余的主要为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关节软骨与关节间的润滑剂——关节滑液形成了一套十分巧妙的润滑结构,大大提高了关节的灵活性,对于髋、膝、肩等活动度较大的关节,这一作用尤为重要。
关节软骨中并没有神经分布,所以只要关节软骨在正常工作,人体不会出现异常的感觉。而如果关节软骨发生了磨损,磨损到一定程度影响了骨头或者滑膜时,便有可能在运动时出现关节疼痛不适。
关节软骨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物”,它有物质代谢的需要,也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由于关节软骨中没有神经,也没有血管等结构,它的代谢主要通过关节滑液完成。关节软骨会在与关节液的直接接触中获取营养、排出废物,完成物质交换。但关节滑液的运动、产生都与关节运动有关,所以保持关节运动使关节软骨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力刺激对维护关节软骨健康十分重要。
这种代谢能力也使得关节软骨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这种修复能力随着人体的衰老、代谢的减慢而降低,所以衰老本身也是骨关节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如果关节软骨的负担、损伤超过了其自我修复的限度,它也会出现磨损。一旦缺乏关节软骨的保护,骨骼就可能在运动中发生磨损,导致疼痛、活动障碍等常见骨关节炎症状。翁主任强调,如果不注意保养,30岁以后,关节软骨就开始发生磨损。
上下楼疼痛、怕风、下蹲困难。
疼痛更明显、早期膝盖僵硬、关节出现响声。
走路困难、上厕所困难、做家务困难。
软骨轻度磨损发展到重度磨损通常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在早期我们就注意保护关节软骨,就能避免骨关节炎发生,控制或是延缓骨关节炎的进展,保证晚年的幸福生活。
翁主任介绍,软骨受损早期可以依靠降低体重、开展肌肉锻炼等方法改善,而软骨流失中期可以依靠药物调整,晚期则就需要手术治疗。
运动本身能够使得关节受力、活动,从而帮助关节软骨与关节滑液间更好地交换物质,对保护软骨有帮助。但不科学的运动则会大幅度增加关节软骨负担,打破损伤与修复之间的平衡,造成关节软骨损伤。
翁主任告诉我们,科学的运动原则是尽量避免关节承受过大的负担。以常发骨关节炎的膝关节为例,正常站立时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是自身体重的1/2,但如果我们做蹲起、爬山、爬楼梯、过度长跑、跪地擦地板等时,关节承受的压力是体重的4~6倍,会加速软骨磨损。
从保护关节软骨的角度来说,推荐不明显增加关节负担的运动。翁教授有空的时候,会在早上起床后去游泳锻炼,每天坚持游40分钟。游泳因为水有浮力,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小,又能够充分锻炼全身,改善心肺功能,是较为推荐的一种运动方式。
除此之外,散步、骑自行车都是膝关节负荷较小的运动。同时,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如果较为强大,也能够部分代偿关节软骨的负荷,所以对于下肢肌肉训练也较为推荐,如抬腿训练等。
翁教授推荐了几种医院中常用的下肢锻炼方式,安全性较好,对环境、设备要求较低,在家即可开展,对于各年龄段的人都较为合适。
开始之前需要先找一张稳固而安全的椅子,稳稳地坐在上面,可以用双手扶住把手,以增加自己的稳定性。
(1 )原地蹬车
坐在椅子上,随后将双腿抬起至水平,保持悬空,模仿蹬自行车时的动作,双腿交替做圆周运动。动作缓慢,不宜过快过猛。动作越慢,往往越能够锻炼腿部的肌肉和膝关节的功能。
建议每次锻炼10分钟左右,每日3次。需根據个人机体情况,量力而行。
( 2 )直腿抬高
坐稳后单脚抬起至水平,脚尖向内勾起,然后将脚继续上抬。抬至与水平面呈30度角时,保持不少于10秒,随后放下。也可以躺在床上进行,躺平后抬起一条腿,使这条腿与床面保持约两个脚掌的高度(40厘米左右),坚持30秒或更久。
每次锻炼10~15下,每天练习2~3次,需量力而行。
( 3 )端坐踢腿
端坐于椅子上,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微微抬起。已经抬起的腿膝关节发力,将小腿踢出至水平。注意要用一定的力量将腿踢出,踢出后即可匀速放下,然后进行下一次踢腿。
双腿交替进行1分钟,应做到50~60下踢腿。一天可练习2~3次。
【专家建议】锻炼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尤其是对于早期骨关节炎患者来说,不当的运动反而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翁教授建议,如果锻炼的时候感到疼痛,并且随着锻炼而疼痛加剧,则应停止锻炼,积极休息,就医评估。如果刚开始锻炼时出现疼痛,但是随着锻炼疼痛得到缓解甚至消失,则可以坚持锻炼。
翁教授强调,没有食可以专门补软骨,保护关节软骨的饮食原则为均衡饮食和科学补钙。如果关节软骨已经磨损了,我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等,但这也仅在软骨损伤的早期可以发挥疗效。如果处于晚期,软骨已经完全磨损了,无法再生,补充这些营养关节软骨的物质并无意义。此时往往需要结合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目前已经有针对软骨损伤、缺损的手术方式,包括骨膜移植术、软骨细胞移植术和骨软骨钻孔术等。针对不适宜做关节置换的患者,可以使用截骨手术改变关节面的受力,使得发生磨损的软骨部位得以休息,但效果维持的时间有限。部分手术通过直接移植自体、异体的软骨、软骨细胞、软骨膜等,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目前,大部分的关节软骨手术可以在微创条件下完成。
上述这些方法需要由专业骨科医生结合患者的病情、机体条件来具体判断后选择。如果软骨磨损、骨关节炎持续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活动能力明显下降,可能不得不进行关节置换以恢复患者的行动能力。所以需要高度重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编辑 周逸宁)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首席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中央保健专家组成员,“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医师。目前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副主任委员、全国关节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委、关节外科学组组长;《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副主编、《国际骨科杂志》副主编、《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等。
擅长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友病性关节炎、骨骼畸形及股骨头坏死的诊治和各种关节置换术。
门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三上午、周四下午、周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