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雅蓝
摘要:小学语文学习对后期的学习与理解起奠基作用,对学生思维能力、良好学习习惯以及语文素养的形成影响极大。教师课堂对范文讲解,让孩子们对遣词造句、写作手法充满热爱,为学生打开一扇语文学习的窗户。本文着眼小学语文课堂思维能力教学的现状与不足,提出进一步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思维能力教学粗浅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维课堂训练课堂教学策略方法
在小学语文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跟不上语文思维能力教学的深层教学要求。要么是教师的引导作用缺乏,要么是小学阅读的方法与策略缺乏,词义与字面内涵教学停留在较浅层次上,支离破碎地教完课文,内容理解不透,也就谈不上对句子、句式的理解,对语言的韻律美与结构美知之甚少。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深化孩子们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值得广大语文小学教师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加强低年级引导性思维训练
(1)利用生活场景加强语言学习。生活中有许多优美的事物,这为小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当我让孩子谈谈春天的大地变化,孩子们就可以结合自己在春天的所见发言说:小草变绿了,樱花开了,柳树发芽了,小燕子飞回来了等等。在相对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孩子的表达欲。
(2)利用主题活动营造语言环境。小学生的行为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在教学中适时利用他们的情趣开展思维活动,营造语言环境。听了《小老鼠造房子》的经典故事之后,孩子们就会对造房子不成功的小老鼠表示出同情,他们会表达出自己的愿望:“我想给它建一幢楼房,装修豪华、门窗漂亮,跟洋房一样漂亮”;“如果我们搬新家,小老鼠就可以住进我们的新房子”;“我要给小老鼠提供一个舒适温暖的小房子,让它舒舒服服的睡觉”等等。孩子对这样的话题非常感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开展主题活动--有趣的房子,探索的过程就成了孩子们拓展思维、积累经验、训练语言的过程。活动结束后的总结性交流也是孩子们自主表达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小学生开动脑筋、自由发言。开发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又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力。
(3)在游戏中培养语言组织能力。老师用故事开启课堂后,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启发孩子想象人物神行、语言。上《寒号鸟》时,为帮助孩子们深入角色,我让小孩们充分感受描写寒号鸟的语言,发挥想象,扮演角色朗读后,对寒号鸟进行规劝:“知错要马上行动,好吃懒做会让你一直挨冻受苦。”“马上动手垒窝,知错就改还是一个好孩子。”孩子们如临其境地深刻理解故事内容,提高了口语能力。
二、加强高年级探索性思维训练
(1)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率。传统课堂里,多数学生临问不答,交流滞涩,老师无法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认知水平,难以因材施教。互动教学要求老师提前预设,积极促进双向平等互动,激励学生探讨的主动性,以获得最佳学习成效。结合教学的重难点,从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展开互动,由浅入深掌握文章的学习要点难点。也可以分组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精读课文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生活阅历少,没有生活经验,就多读书。教师应充分发挥课文的“引子”功能,带领孩子们做好研读、精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多读书、多思考。生动有趣的《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教学中,学生很感兴趣,适时推荐学生去看原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独立阅读能力。
(3)注重问题思考与问题启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思考。教师的讲解要由浅入深,抛砖引玉,切忌填鸭式灌输。选取问题突破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讨论,在积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学习效果,常态化后将养成良好习惯。新词和新成语在小学阶段频繁出现,不少学生时常望文生义,误用错用成语。如果课堂上让学生结合新词的汉字意思展开必要的分析、讨论,学生更容易掌握词语的准确意思,从而精准使用。
三、加强语言模仿的思维提升
(1)注重优秀范文的阅读训练。老师言传身教,必须将读写能力做到与时俱进。《桥》的传统教学模式是通过阅读体验,让学生掌握环境描写方法。首先要学生掌握修辞和人物的运用,然后通过场景欣赏,再分析作者流露的情绪。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就能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自己。这要求我们去指导学生如何写场景,每个场景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欣赏一段场景的内容,小说如何描述自然环境等等。优秀作品在遣词造句方面都有精妙之处,我们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要精读、细读,认真消化吸收,不断积累,厚积而薄发,学生就不再畏惧写作文,不再畏惧语文阅读题。
(2)注重高级语言的模仿借鉴。小学阶段,语言的运用需要长期的训练和模仿,刚开始学生只是了解字词句的基本含义,要恰到好处地灵活运用是有距离的。如果能够先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体会词语的运用,反复训练,学生就能更加灵活的体验语言的精妙之处。在训练学生使用所积累的成语时,甚至往后在训练学生文章表现手法、中心思想表达,乃至段落布局谋篇时,都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模仿借鉴的思维能力,并做到有效的吸收,逐步提高写作、赏析的能力。
(3)注重“读说”结合、做好语言交流。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升。语文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会说”,注重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开展课外阅读知识的分享,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知识的检阅,也是对课外阅读能力转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定期开展阅读分享会,让每个学生都谈谈最近读的课外读物,有什么收获和感受,要打破以往优秀学生、学霸的独霸话语权的局面,让学生轮流上台分享,老师做好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紧张、胆怯以及语言表达不畅等情况,让学生从“不会讲”到“我会讲”,从“不愿意讲”到“我要讲”,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课外阅读鉴赏能力。
美好的社会生活,是孩子健康向上的土壤,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源动力。在追美逐美的幸福路上,孩子们将迸发耀眼的语言思维的能量火花。
参考文献:
[1]彭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崔金赋:《语文教学的功能及运用原则》2016年第3期
[3]邓志伟著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