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光 李乐平 李林雄 庄书琪 陈超
【摘要】 区块链技术经历十余年发展,应用领域已经从虚拟货币,拓展到实体经济领域。数据显示,區块链解决方案出现在金融、IT、供应链、物联网等诸多领域。本文通过市场数据并结合技术,给出关于区块链的适用场景的讨论,为区块链使用提供方向性参考。
【关键词】 区块链 共识机制 智能合约 大数据 区块链场景
一、背景概述
区块链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区块链概念诞生于2009年,比特币是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实现。2012年,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跨境银行结算问题的Ripple项目成立。2014年,以太坊作为第一个智能合约平台诞生。以太坊引入了智能合约的概念,拓展了区块链中,共识机制的共识内容范畴。2015年,IBM主导的开源区块链项目Hyperledger项目[1]启动。Hyperledger是面向企业应用的区块链平台。2016年,R3公司的Corda区块链平台[2]上线。该平台是面向金融应用的区块链平台。区块链在经历一个由虚向实的发展历程,正在由一种虚拟的数字游戏,向着能解决人类经济、生产活动中实际问题的方向迈进。
本文回顾区块链的发展历史,通过数据分析,结合技术对区块链进行未来发展展望,为区块链发展的适用场景方向提供参考。
二、区块链技术场景方向分析
区块链技术,为提高人类生产力,带来巨大潜在价值。引用国外Wintergreen的全球区块链发展调研预测数据[3],见表 1 区块链发展预测2018-2024。区块链将在金融、医疗、虚拟货币、供应链、物联网等诸多领域快速发展。2020至2024年将是区块链高速发展的若干年,其增长规模在20%到180%不等。受疫情影响,这种高速增长可能会延后,持续到2025之后的几年。而中文媒体赛迪顾问给出了区块链结构的分布情况[4]。全球市场分布方面,美国占比44%,欧洲占比1/3强,而中国技术服务市场占比不到1%[4]。领头企业方面,前5位的分别是IBM,R3,亚马逊,微软和以太坊。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在基础链技术领域相对创新不足。中国虽然区块链概念很火,但是大多企业都是技术上的跟随者,区块链技术多为利用国外技术的改版。
在市场产品结构方面,中国和世界略有不同。我国金融领域,国家有统筹考量。因此中国的区块链产品在非金融领域有更多的发展,如供应链、电子存证、数字身份、征信等领域占据产品结构中大半。
三、区块链若干重要问题分析讨论
这里我们以问答的形式讨论若干与区块链相关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也是人们对区块链认知误区最多的地方。明确了这些问题,会帮助区块链系统设计者和使用者知道区块链优缺点,进而明确区块链的应用场景的实践方向。
问题1:区块链作为分布式存储技术,是否能帮助我们存储更多的信息?
回答:区块链技术本身并不能帮助我们存储更多的信息,反而我们在设计使用区块链时,要尽量少的在区块链上存储信息。
区块链的确是一种“分布式”存储技术,然而区块链的设计初衷,却不是为了更高效的存储、传输更多的互联网信息。区块链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网上互不见面、互无信任的各个参与方互信的问题。
而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机制是共识机制,即:通过技术手段,使得每个参与方都拿到一份相同的数据账本。这样的数据账本被称为共识内容。一个参与方持有的数据账本的真实性,可以通过所有参与方各自持有的数据账本进行比对验真。换而言之,一份数据如果存入区块链,需要分发复制,使得每个参与方各持一份相同的拷贝。由此可见,区块链的分布式,是为了通过共识机制进行验真;而从存储,查询,运算的效率上来讲,这种存多份相同拷贝的做法,无疑是低效的。因此,在区块链设计中(例如比特币,以太坊中),往往区块链上存储的数据,只是如哈希值这样的最小可验证凭证。
问题2:同样被称为“分布式”技术,区块链和大数据中的分布式有什么关联和不同?
从广义上讲,区块链也属于大数据范畴。在实践中,客户往往希望一个区块链平台即有共识能力,又能如同在传统大数据系统中那样,对区块链的数据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中,具有高速高效等特性。然而这两种需求在本质上具有矛盾。论述如下。
虽然区块链和和我们传统意义理解的大数据系统(如:hadoop spark 等),同属于分布式系统,但却有很大不同。Hadoop和Spark的设计思想,是将任务拆分并行执行。算法实现上,核心是Map/Reduce方法:将一个任务拆分成若干可并行执行的子任务,由算法协调、分配至各个分布式主机,由各主机各自计算一部分子任务,并最终汇总得到结果。这类的分布式系统设计目的在于提高任务执行效率。而区块链的分布式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多方对信息、信用进行验证。核心算法是共识机制:区块链上的不同分布式节点,通过算法,对同一内容、同一信息进行共同验证,以此达到对该信息真实性有效性的确认。 区块链上节点对信息的共识需求,势必会对信息的处理效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上可见,两种分布式解决的问题定义上具有很大的不同。区块链从算法上,很难兼顾共识和增删改查的效率。如何将区块链与传统意义的大数据在算法上进行融合,是设计者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目标。
问题3:为什么要用区块链?
回答:随着区块链技术的火爆,中国国内和全世界都产生了区块链项目热。然而,从全球来看,很多区块链项目,只是跟风,运用区块链的逻辑并不清晰。在上区块链项目之前,往往需要问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用区块链?”。
这里我们不妨从项目发起者角度梳理一下,如何回答“为什么要用区块链?”。区块链解决的是多方之间的信任问题。因此,在项目场景中,往往需涉及多方参与,同时多方之间需要对某一问题产生共识。而这种共识,在上区块链项目之前,可能是以“频繁书面文件往来”,“多人工参与确认”这种效率低下形式存在。那么,这样的场景,运用区块链的逻辑便是清晰的。因为区块链可以通过共识机制,相对人工处理,更高效的解决各方如何共识的问题。
特别是在区块链应用于我国国内场景时,需要结合我国国情。例如,我国国內的数据流转,很多时候是在系统内部,如:在一个机构下属的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数据流转。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之间的信任问题,往往已经解决;区块链可以从技术手段,帮助提升内部监督效率问题;同时,区块链结合其他技术,如隐私计算,大数据等,可能解决各部门间数据孤岛的打通问题。
问题4:如何通过区块链连通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的信用?
回答:区块链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连接了各个参与方,通过技术手段共识机制,建立了各方之间的信任/信用。然而,在应用场景中,如何可信的采集数据,并上传区块链,从而连接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是需要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以供应链溯源当中的大米溯源为例。在该场景中,消费者希望知道大米的来源产地。大米从生产者最终卖到终端消费者手中,经历了生产、运输、仓储、零售等环节。目前常见的解决方案是,溯源大米包装上的二维码。在大米的流转过程中,每次交割都会扫码记录,并上传区块链。然而,我们希望溯源的是大米,不是包装。不法商贩可以偷换大米外包装。从而出现虚假溯源的情况。上述这种溯源场景中的大米实物对象,就是我们说的物理世界,而其二维码及区块链则是虚拟世界。由上述可见,连接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具有难度。
我们这里提供两个思路。思路1,采集物理世界相对难以更改的特征,将特征上传虚拟世界。例如,我国使用的公民二代身份证。身份证中的芯片,直接连接虚拟网络世界。而连接身份证和物理世界公民的,是相貌特征:身份证上的相片对应连接了人的相貌。相貌相对难以更改的生物学特征。思路2,对于特定场景,可以采用巧妙的机制设计连接物理和虚拟世界。例如,比特币机制。回顾比特币机制,比特币作为设想中的“安全交易电子凭证”,在交易过程中,需要诚实的公证人对交易进行公证,同时为奖励公证人,会给做了公证工作的公证人一定数量的比特币作为奖励。这里,候选公证人们,为向系统证明其为诚实的且有资格,需要通过购置算力,计算一个数学问题。当候选公证人购置的算力大的时候,其计算数学问题的速度就快,就有可能被选为公证人,获得奖励。这一通过算力遴选公证人的过程,称之为工作量证明机制(Proof Of Work,简称POW)。比特币机制中,正是巧妙的通过工作量证明机制,连接了物理世界算力,这种在物理世界无法伪造的能力,和虚拟世界的比特币。
作者单位:杨晨光 李乐平 李林雄 庄书琪 陈超
广东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漏洞研究重点实验室
参 考 文 献
[1] Cachin C. Architecture of the hyperledger blockchain fabric[C]. Workshop on distributed cryptocurrencies and consensus ledgers. 2016, 310(4).
[2] Brown R G, Carlyle J, Grigg I, et al. Corda: an introduction[J]. R3 CEV, August, 2016, 1: 15.
[3] WinterGreen Research, Blockchain Market shares, market strategies, and market forecasts 2018-2024, WinterGreen Research, 2018.
[4]赛迪顾问,2018年区块链市场数据,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