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玲 李春阳 陈瑞
摘 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河南省档案馆拍摄了全国档案系统首部“档案+纪录”模式的黄河主题类微纪录片——《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实现了用档案讲好“黄河故事”的新突破,探索出档案文化传播新路径,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黄河;档案;微纪录片
Abstract: To thoroughly study and apply important speech spirit that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announ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symposium., took the national archive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first record " archive +" model of the Yellow River theme class documentary, " the archives in the story, the henan Yellow River ", implements the archive speak good story "Yellow River" the new breakthrough, It has a goo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a new path of dissemination of archival culture.
Keywords: The Yellow River; Archives; Micro documentary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档案部门开发黄河档案资源、传承黄河文化指明了方向。
由河南省档案馆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联合制作的9集微纪录片《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2021年6月播出以来,聚合了可观的受众和流量。作为全国档案系统首部“档案+纪录”模式的黄河主题类微纪录片,是档案部门服务中心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工作开展跨界融合的新尝试,实现了用档案讲好“黄河故事”的新突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精准切入,让宏大主题软着陆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黄河流域河南段,是治黄历史主战场,是历史渊源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精神涵养最丰富的地区。面对如此宏大的主题,如何准确切题、新颖立意,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1 将黄河文化,融入熟悉视野。要讲好黄河故事,就必须了解黄河历史和文化,尤其是黄河河南段的治黄历史。主创人员通过查阅大量的史料和书籍,对黄河承载的华夏儿女与灾害抗争所蕴含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有了大致的认识,使选题有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在此基础上,将选题定位从宏观到具象,将治黄历史上的大事、要事、名人、遗存等与当前社会关注的事件、熟悉的地标结合,以档案为支撑,让受众普遍认知的史实以娓娓道来的形式真情再现,如三门峡水利工程、黄泛区的形成与改造、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等,有实有情、有理有据,将黄河文化融入受众熟悉的视野中,把深刻的思想转化为鲜活的故事,唤起人们对黄河文化的关注、思考和认同,实现用微观内容揭示宏观意义,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的目的。
1.2 用档案线索,精准贯穿故事。河南省档案馆馆藏近现代黄河档案资料共4400多卷件,内容丰富,为研究总结历代治黄经验、积淀厚重的黄河文化提供了依据。
如何从丰富的馆藏中精心筛选最有代表性的档案,将尘封的档案转化为鲜活的纪录片,是选题的关键。在深挖馆藏认真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主题鲜明、内容精要原则,对每集故事仅精选几件最能说明问题的档案,从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如目前河南境内共有黄河桥梁26座,档案资料很丰富,但在《天堑通途》一集中,仅选取《黄河架桥史料》和平汉铁路黄河铁桥建设的有关史料,来精准表达黄河桥梁随着社会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而变迁,旨在说明治黄史也是一部科技发展史,既凸显档案价值,又升华了主题。
1.3 将地标突出,展现丰厚遗存。黄河流域河南段位置关键,景观丰富,又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召开地,黄河文化地标位置非常突出。
在选题时,我们注重把文化地标的一些细节元素与有关档案相结合,深挖这些地标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力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用视觉化的手法生动展示黄河河南段的丰厚遗存,让她们焕发时代生机,让黄河河南段文化地标更加鲜明。如《黄河神庙》一集,通过馆藏黄河祭祀档案,折射出当时祭祀嘉应观规格之高,与当时嘉应观“四渎称宗”地位相互印证。
2 新颖表达,让创新题材更生动
2.1 符合受众习惯。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微纪录片在融媒生态中,更符合受众收视习惯,更具传播优势。[1]用微纪录片来表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这一宏大主题,是将重题材进行轻落地创新,以实现在普通受众中的广泛传播。
《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每集平均时长8分钟左右,通过一两个故事呈现一个小主题,不求将故事说深,也不求拔高立意,而是用档案作支撑,通过平实的语言,将一个个黄河故事说透,多样化的看点和精简的故事,十分符合當下流行的“碎片化”阅读视听习惯,符合互联网的传播环境,拓宽了档案的传播路径。
2.2 选取新鲜角度。《档案里的黄河故事》采取“整体策划,分集实施”的模式,摒弃宏大叙事和简单罗列,采用故事化的叙述策略。
一是叙事视角新颖。通过档案的特有视角,选取巧妙的角度为突破口,对受众普遍熟悉的史实进行再建构,讲述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如《黄河神庙》一集,牛钮的神秘身世和治河过程颇具趣味性;《林公治水》则刻画出禁烟英雄林则徐还是杰出的治水能臣等。
二是叙事主题完整。每一集时间不长,但都有明确的小主题,通过故事—人物—地标—档案相结合,四位一体,给受众生动、完整的印象。
三是落脚当下生活。每一集的最后基本都指向现实生活,用古今同构、鉴古知今的方式连接过去与现在,彰显档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3 灵活创意表达。九集的标题皆为四个字,风格总体统一。但在组构故事时,充分运用主持人关键引导、档案特写、引入动画元素等增强叙事层次感。
一是除解说外,外景主持人会在每一集的关键地标处出镜,展现遗存风貌,强化地标印象。
二是大量运用微距摄影等现代化技术,强化档案的内容细节,如对清代奏折内容进行放大清晰展示等,营造出鲜明的视觉冲击,让受众对档案有更加细致入微的认识。
三是引入动画元素,增强叙事的趣味感、生动性,如对清代官員形象的刻画,简单的线条,各异的表情和动作,就实现了辅助叙事功能。
3 整合优势,凸显匠心品质
3.1 认真谋划多头发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档案工作的主线。2019年9月以来,河南省档案馆领导敏锐地认识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个选题的主旋律价值和重大意义,主动扛起政治责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档案资源“走出来”“活起来”“亮起来”。 馆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谋方向、定基调,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报告及进展情况,逐一确定项目主旨、每集主题和主要内容;各地市档案馆积
极配合,启发思路、提供素材、推荐专家、协助拍摄。
3.2 跨界联合匠心打造。《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微纪录片,由河南省档案馆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联合制作,是档案部门进行跨界合作的一次积极尝试,也是双方各自发挥资源优势的生动实践。双方在选题策划、文稿撰写、档案拍摄、样片审核、宣传推广等环节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合作,数易其稿,精益求精,齐心协力地打造出这一档案文化产品。
长期以来,国际在线以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是其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个选题策划的“云档案”项目的开篇之作,虽然以微纪录片方式进行内容表达,但在品质上,仍然坚持纪录片水准,画面拍摄和剪接都具有上佳品相,以大片匠心对视觉元素进行了构思和呈现。
4 多维并进,形成传播矩阵
《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借助国际在线传播优势,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形式,形成了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开播前进行了广泛宣传、预告,充分造势。开播后,线上线下多维并进,有机结合。除了在河南电视台播出外,还充分利用国际在线网站、CHINANEWS新闻客户端、央视网、央广网、央视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及第三方推广平台进行更新推广,形成了立体、有效、多元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9月,该片各平台累计播放量达1164万次,微博话题阅读量151余万人次,各大网站争相报道,社交平台强势破圈,引发网友热议。
借鉴该项目的成功经验,河南省档案馆正在策划续讲《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立足档案资源,深耕内容定力,用好宣传平台,讲好“黄河故事”,为传承黄河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任亮.新媒体视阈下文物题材纪录片的创新研究——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21,(03) :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