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则杰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包括更为具体的月日乃至时辰),既是人物生平的关键性因素,也是许多文献借以排序的一种指标。历代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大量研究,并且编有不少专项工具书。其中关于清代的人物,目前著录最为丰富的是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江庆柏先生编著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共收两万五千人左右。但是,以迄今仍有作品传世的清代诗人而论,少说也在十万人以上。而他们的生卒年,目前能够查到的,仅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日后若编纂《全清诗》就会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因此,笔者拟乘读书之便,在这方面陆续做一些增补。同时希望学术界所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汇集到《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增订本之类的著作中,并且最好专门就清代诗人建立生卒年数据库,(1)可参朱则杰等《朱则杰教授荣休纪念集——〈全清诗〉探索与清诗综合研究》前编第三篇《论〈全清诗〉的体例与规模》、第八篇《全清诗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使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第1版,第10-15页、第43-51页。既广泛服务于各种相关的学术研究,也为以后的增补工作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参照系。本篇所考,专以卞洪载等浙江嘉兴地区诗人为中心。
卞洪载,字子厚,又字子静,浙江嘉善人。明末诸生,曾从高攀龙讲习性理之学。入清后,坚持民族气节,不按满族习俗“薙发”,并因此被逮。所著《绿雪轩集》,很可能已经遗佚。有关总集如陈济生辑《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卷九录其诗凡九题各一首。[1]
顷从已故沈耕心先生辑《北山草堂诗稿》,读到沈受祺一首七律《丙戌重九日,次峨雪曹少宗伯韵,祝卞子厚先生七秩》(2)参见拙作《〈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顾珵美等五位嘉兴作家为中心》第二条“沈受祺”,载《嘉兴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7页。。这里“丙戌”为清顺治三年(1646)。标题内提到的曹勲(峨雪其号)原唱,可见其《东干诗草》,题作《九日卞子静七十初度》[2]303,排在《丙戌元旦》二首[2]298与《丙戌除夕立春》[2]306两题之间,显然也作于这一年。联系《天启崇祯两朝遗诗》该处卞洪载本人明崇祯九年(1636)所作《丙子九日初度》来看(3)见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12月第1版,中册第1252页。另曹勲《南溪诗草》“七言律”之一有《寿卞子厚六十(九日初度)》,当与此同年而作,见《〈金太史集〉〈曹勲[允]大诗草〉》本,《故宫珍本丛刊》第529册,第349页。,可以断定“丙戌”这年卞洪载正是七十岁整,并且“重九日”或曰“九日”就是他的生日。据此逆推,可知卞洪载出生于明万历五年丁丑九月初九日,亦即公元1577年10月19日。
又,赵士春《保闲堂集》卷七有《追和卞子厚先生绝命诗》七绝一首,题注说:“讳洪载,嘉善人。素学于梁溪高忠宪公。丁亥,绝粒死。”(4)见赵士春《保闲堂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640-641页。所和卞洪载“绝命诗”即《天启崇祯两朝遗诗》所录最后一首,题作《正气吟》,见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12月第1版,中册第1253页。此诗据集内作品前后排次乃作于顺治十年癸巳(1653),“丁亥”则为顺治四年(1647),卞洪载即卒于这一年。光绪《嘉善县志》卷二十《人物志·二》“理学·明”卞洪载本传称其“年七十一卒”[3],与此正相吻合。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卞洪载的卒年,某些史料中也有提早一年到“丙戌”的,甚至有作顺治二年“乙酉”(1645)的。这里“丙戌”毋论,“乙酉”很可能系由该年清兵南下、清廷颁布“薙发令”推想而来。然而,即使从上引沈受祺、曹勲寿诗来看,也可以判定“乙酉”之说绝对错误。因此,像已故钱海岳先生《南明史》卷八十五康承爵传附记,将“诸生卞洪载不薙发被执,赋绝命词,绝粒死”大致归在“隆武元年”亦即“乙酉”年[4],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另外,张岱《石匮书》卷五十六《义人列传》卞洪载本传,曾说:
魏里卞子厚……丙戌以完发见收,絷狱不食死。子世忠,被败絮,蒲伏乞诗文,杨组玉为记其事传之。[5]
这里提到的杨瑀(组玉其字),现存著作仅《雪臣集》一卷(5)参见柯愈春先生《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卷五,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上册第81页。,不知其中是否还保存有“为记其事”的传记文章,有关记载具体如何。但是,曹勲《曹宗伯全集》卷十二有一篇《卞子静传》,关于卞洪载入清以后的事迹说:
鼎革后,旧游离索,促促靡骋,寄居一僧舍,竟以不薙发为逻者所获,遂下钱塘狱。时令钱塘者为余同年,闻狱中歌咏声,特遗之米。已,当事亦心知其无罪,即释之。业已抱病,雇舟东还,卒于舟次。垂革,犹手书一诗付其季子世忠;诗有“衔丹渺渺归天去,相见文山对赋诗”之句,蝇头细书,字画不乱,是可以观先生矣。[6]663
又卷十六《卞子厚殉节赞》,称其“体受全归,既成仁而秉志;赋诗易箦,庶观化以达生”[6]700。如此看来,卞洪载的“殉节”,应当仅仅是“完发”而亡,而并不存在绝食的情况,更不是卒于监狱之中。
附带关于曹勲所说“时令钱塘者为余同年”,经查康熙《钱塘县志》卷九《官师》“国朝·知县”,可知为张文光,与曹勲同为崇祯元年戊辰(1628)科进士,顺治三年丙戌(1646)始任。[7]这同样能够说明,卞洪载的谢世乃至被逮,不可能早于这一年,至少不应当早于这年的九月初九日。
沈季友辑《槜李诗系》卷二十八“徐秀才善”名下,录诗五题九首,小传说:“善,字敬可,秀水诸生。必达孙。诗律严整。有《藟谷遗稿》。”[8]
朱奇龄《拙斋集》卷二有一篇《亡友徐敬可传》,介绍徐善更为详细,并且有完整的生卒年:
徐子敬可,讳善,嘉兴人也。……年十七,应童子试,冠军,补博士弟子员。居亡何,弃举子业勿事,幅巾布袍,慨然以古人之学为己任。……辛未之秋,闻敬可以疾归卧,欲往问之,亦以病阻。至冬,而竟终于家矣。……卒时年六十有一。[9]
这里“辛未”为清康熙三十年(1691),徐善病逝。又据其享年逆推,可知生年为明崇祯四年辛未(1631),刚巧所谓甲子一周。
徐善这个生年,在其他不少文献中还可以得到佐证。例如,其侄子徐嘉炎《抱经斋诗集》最末卷十四《玉台词》,跋语曾说:
填词一道,予弱冠时与叔氏敬可颇优为之。叔氏讳善,别号藟谷,与余同庚生。幼联研席,自相师友。[10]
徐嘉炎生年可见江庆柏先生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正是崇祯四年辛未(1631)[11]。又如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八《与徐敬可》同题(包括《答徐敬可》)第二十八篇开头叙及:“兄与裒仲兄今日婚姻之订,岂非天合之巧:同庚生……”[12]上册,238而据卷二十一《吴子裒仲墓志铭》,吴谦牧(裒仲其字)也正是“生崇祯辛未”[12]中册,622。因此,徐善生年可以确信无疑。
但关于徐善的卒年,却颇有异说。《碑传集》卷一百二十五所收丁子复《徐处士善传》说:
处士讳善……明赠太仆卿徐公世淳季子。太仆死节随州……时处士年仅十一。……卒年六十。[13]
徐善父亲徐世淳,于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为农民起义军所杀。该年徐善11岁,逆推其生年倒也是崇祯四年辛未(1631)。然而说他享年只有六十岁整,那么依生年下数,其卒年就变成了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而丁子复系乾隆、嘉庆时期人,他的这个记载显然不如前述朱奇龄《亡友徐敬可传》可信。不知这里的“卒年六十”,是否后面脱漏了一个“一”字。
又,今人某些著作,往往将徐善生卒年标注为“1634-1693”。这个享年似乎是从丁子复该传而来,但生卒年却整体后移了3年。这很可能是因为该传“时处士年仅十一”之后紧接着有“又三年明亡”一语,而把那一年当成了徐善11岁,致有此误。
附带关于徐善的兄弟行及其原名,当初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六十为徐世淳而撰的《随州知州赠太仆少卿徐君墓志铭》叙述说:
本文综述了瘦素对水生动物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旨在深入理解和研究之,以便更好地利用瘦素,调控水生动物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促进养殖渔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带关于王纲有兄王纯,也是一位诗人。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七《人物传·四[三]》“文苑·国朝”有兄弟合传:
查映玉,清末丁申、丁丙兄弟合辑《国朝杭郡诗三辑》卷九十六录其诗三首,小传说:
查映玉,字春帆,号璧人,海宁人。诸生昌源女,同邑张焘室。有《梅花书屋诗草》。[21]
张焘是《耄余诗话》作者周春外甥兼女婿张景筠的次子(6)参见拙作《清代海宁诗人生卒年丛考——以周春〈耄余诗话〉为中心》第一条“周逢吉”第五小条“张景筠”,载《嘉兴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第82页。。《耄余诗话》卷十“先姊婿张溶”云云叙及:
甥景筠……遗孤二,余女抚育成立。……次焘,字厚堂,小名寿朋。嘉庆戊午娶于查诗人梅史揆之妹,亦解吟咏。方幸绵此一线,不意庚申季冬以喉风暴卒,年仅二十有六。余惊悼欲绝,赋诗哭之曰:“……巫医俱罔效,死日恰新春。……”[22]
查孺人……年二十,归焘。……焘体羸如其父……以喉疾卒,孺人年二十有二。
以张焘卒年逆推,可知查映玉出生于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小于张焘四岁。嘉庆三年戊午(1798)嫁娶之时,查映玉刚好“年二十”,可以佐证。两人共同生活的时间,头尾只有3年。
需要指出的是,《张氏三世节妇传》开头说:
予一妹,归同邑张氏五年而寡。嘉庆戊寅,年四十有二矣。
这里“戊寅”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据此逆推,查映玉似乎出生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如此,至嘉庆五年庚申(1800)张焘病逝,查映玉似乎是24岁。后来如民国《杭州府志》卷一百六十《人物·十二(列女·十)》“海宁州·节妇·三”“张潢妻祝氏、张景筠妻周氏、张焘妻查氏”条称“焘妻查,年二十归张。……年二十四,焘卒”[24]34a,显然就是据此更改而来的,然而却没有注意到《张氏三世节妇传》原文的自相矛盾,以及与《耄余诗话》的冲突。联系上文注引拙作“张景筠”该小条所述《张氏三世节妇传》将张焘父亲亦即查映玉公公张景筠的享年35岁说成20岁,而同时又说张景筠谢世时张焘已“七岁”,前后同样自相矛盾并且明显不合情理(张景筠不可能十三四岁就生子)来看,该文的有关记载确实相当混乱,必须进行认真的梳理。而结合《耄余诗话》来确定查映玉的生年,相对来说应该是比较妥当的。
又《杭州府志》该条最末,曾叙及查映玉“卒年六十七”。如此依其生年下数,查映玉盖卒于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
又,今人编纂的《嘉兴历代才女诗文征略》“海宁卷”查映玉之后著录有张芬,系“张景筠女”,但生卒年标注为“1883-1949”[25]。据前述拙作“张景筠”该小条,张景筠卒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则张芬绝对不可能出生于100年之后。经查检,这是与另一位近现代同名同籍贯的女诗人混淆在了一起。(7)可参已故陈玉堂先生编著《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全编增订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602页。编号“6504”。
嘉兴张廷济《桂馨堂集·感逝诗》有一首《沈子幼清,名恪曾,余妇之第七侄也。颖敏异常儿,细书整而秀,五七言律诗得温、李神味。嘉庆二年丁巳来从余读,补嘉善县学生员。嘉庆丙寅年□月□□日卒,年二十七岁》[26]784,标题介绍沈恪曾表字、籍贯、科名与卒年、享年十分清楚;所说“丙寅”为嘉庆十一年(1806),逆推其生年则为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
又正文尾联“几行题字在,哀怨落秋笳”自注说:
余曾集吴梅村、王渔洋、徐健庵诸家所赠吴汉槎诗词二卷为《秋笳余韵》,幼清题七律于后,甚工丽。
这里提到沈恪曾一首题《秋笳余韵》的七律,恰巧“附”在《桂馨堂集·清仪阁杂咏·秋笳集附编》之后[26]754;因为《秋笳余韵》又名《秋笳集附编》,所以该处沈恪曾此诗标题相应拟作《书〈秋笳集附编〉后》,并且题下还注有写作时间“嘉庆丁巳冬日”,正文云:
八月霜浓冷布裘,说来那不动离忧?
双飞塞北凋红粉,独倚江南痛白头。
刘向黄金容易就,蔡邕青史竟难修。
空留几幅丛残纸,挑尽寒灯读未休。
又颈联下句有自注:“汉槎放还,旋卒于京,未得与词科、史馆之选。”
正如标题等所示,沈恪曾此诗,以及张廷济自题之作,原来都应该附载在《秋笳余韵》一书,现今可见李兴盛先生依据稿本整理的《秋笳余韵》附录“后搜集之散页资料十二种”最末[27],标题均作《题〈秋笳余韵〉》,而文字则不如《桂馨堂集》完整、可靠。
沈恪曾此诗,不知是否就是他存世的唯一一首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