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研究
——目标、意义与评价

2022-03-26 02:22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通识公安

姜 林

辽宁警察学院 高等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36

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基本单元,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通识教育是贯彻党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战略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识课程设置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基础,来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使之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良好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公安院校大学生是国家公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公安院校毕业生所体现出的综合素质和素养,会直接影响社会对公安工作质量和警察行业的评价[1]。目前,公安工作复杂性和严峻性与日俱增,对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公安院校大学生不仅要成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要兼顾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识是做人的基础学问,通识教育通过传授全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所以,学生首先要接受“如何做人”的通识教育,然后才是“如何从警”的专业教育,实现人格与学养的平衡[2]。

公安院校作为公安高等学历教育的主阵地,也具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共性。同时,公安院校的职业教育取向又使其具有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性[3]。长期以来,由于公安院校主要受公安机关领导,毕业生就业集中于公安机关等原因, 使得公安教育呈现出高度行业性,在教育理念上出现了过分专业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公安院校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更多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重视实战教学。因此,导致经侦专业学生只懂经侦、禁毒专业学生只懂禁毒,对于本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知之甚少,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素养更是匮乏[4]。尽管近年来公安院校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改革关注的重心仍属专业领域内对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育,而且专业性日趋加强,对学生远期发展和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育考虑不足[5]。通识教育正是基于培养“全人”的理念,以克服专业教育的不足为宗旨,是塑造公安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面对目前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存在的“重专业、轻基础”“重技能、轻通识”的狭隘的专业观、就业观,以及所造成培养的人才基础不厚、发展潜力不足情况,有必要以整体的知识观统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构公安院校课程体系,打牢学生的通识知识基础,增强专业教育的底蕴和发展后劲。由此可见,如何提升公安院校通识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公安院校通识教育“金课”,值得引起公安高等教育领域的更多重视和思考。

一、公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要求

公安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当贯彻加强通识教育的方针要求,面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通识课程改革。对于公安院校通识课程而言,明确改革的目标方向则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公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应践行通识教育的理念,致力于实现通识课程的人才培养宗旨;另一方面,公安院校通识课程的改革也要遵循学科和专业的特殊性,配合新时期卓越公安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从通识课程的前沿发展方向和公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的特殊要求两方面思考公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世界高等教育通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通识课程,顾名思义即为常识服务的课程,蕴含着文化的多元性和教育的多样性,主要从人文、社会、自然三个大方面向学生传授广博的知识,以学生的兴趣和尝试为出发点,鼓励教师以课堂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更丰富多彩,且富有意义。事实上,没有完美的通识教育课程能适合各种各样学生的才能和习惯,但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对于通识课程改革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以哈佛大学通识课程为例,在近四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了五次较大改革。新世纪的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主要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批判精神、科学意识、知识的整体性、国际化视野以及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准备等为主要目标,开设了如“文化与信仰”“美国与世界”“审美学的理解”“客观世界的科学”“以实验为依据的推理”“世界中的各种社会”等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在美国不同大学的分类有各自特色,如表1所示。

从美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来看(见表1),其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希望开发学生的个性特质和自然潜力,提高软技能。相对于当前人才培养偏重于职业性和专业性,通识教育更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合理性,强调培养人才知识全面性、能力的创新性,回归大学的本质。如根据芝加哥大学对核心课程的介绍:核心课程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把在一门学科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另外一门完全不同的学科中。这就是知识的交互性。举例来说,一个学工程的学生,应当可以把在数学课和物理课上学到的逻辑和推理方法运用到解决工程问题当中,甚至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利用核心课程的知识积累,解决大部分问题,即知识技能搭轨工作需求。帮助学生在职场上获得成功,不仅要提供其所需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思维模式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公安院校通识课程应实现的目标

自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以来,公安本科教育逐步成为公安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提升本科层次警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成为公安教育教学改革的奋斗目标和主攻方向。目前,大部分公安院校都刚刚升本不久,短期内还无法摆脱长期以来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专科教育着重培养学生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换言之,专科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本科教育则强调理论培养与技能培养并重,要求学生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较为厚实和宽广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6]。“宽”和“厚”正是通识教育所应实现的教育目标,这也体现了公安本科教育对通识课程改革的要求。

除了上述通识教育所应实现的一般性目标,通识课程的目标还应该根据学校通识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及所在模块的培养目标而具体设定,应符合本校乃至本行业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期望。新时代公安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也对卓越公安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国家安全战略,努力服务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服务数字中国、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服务全球安全治理和国际执法安全合作。同时,提高公安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牢固树立文化强国、文化强警理念,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等的理解[7]。上述人才培养要求也从行业和学科专业特色角度规定了公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二、公安院校通识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缓慢是公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面临的外部矛盾

早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的Packard教授便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开启了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对通识教育的探索历程。经过长达近两个世纪的研究与实践,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尤其是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一些名校在通识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模式,对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其他高校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通识教育领域的典范。我国通识教育较国外而言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钱伟长先生首先在国内提及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尽管近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通识教育的关注度都在不断提升,但鉴于国情我国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时仍然面临一些结构性和制度性的障碍[8]。一方面,在教育理念上,通识课程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通识课程的重要性又在不断地被淡化,甚至被忽视。实践中我国高校通识课程中普遍存在学生选择自由度过小、忽视人文性与普适性、特色不足、通识理念狭隘等问题。公安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上述问题,成为公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的外在矛盾。

(二)行业和院校的特殊性是公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面临的内部矛盾

就公安院校而言,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长期在体制上主要受公安机关领导,人才培养呈现出高度的行业倾向性,导致公安院校在教育理念上过分注重专业化而缺乏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素养的关注,通识课程建设对于公安院校而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尽管目前公安教育界已逐渐认识到“专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局限,对通识教育形成了一定重视,不少公安院校还采取了相应措施对通识课程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从公安院校的整体情况来看,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还不是很显著,一些公安院校在如何实施通识教育问题上仍然显得有些茫然,导致日常教学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通识教育“水课”。

同时,大部分公安院校升本时间较短,面临着学校规模有限、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导致公安院校通识课程普遍存在目标不统一、教学内容不系统、教学方法较单一等问题,且存在着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通识课程与基础必修课程之间、师资配比等方面的多重矛盾[9]。实质上,通识课程是公安院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使公安教育与高等教育进一步接轨的关键环节。改革建设好公安院校通识课程,也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宗旨更加适应和符合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情况的客观要求,更是提升未来公安队伍形象的重要基础。

三、公安院校通识课程多维评价体系构建

面对内外部双重矛盾的约束,公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以评促改是提升课程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优化课程评价方法应当成为公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的一个着力点。建立跟踪式的动态评价体系,有利于发现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公安院校通识课程后续的优化和改革提供信息与建议。公安院校通识课程评价体系需要以公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和教育部对“金课”建设计划课程“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要求为基本依据,以学生和教师共同作为评价主体,从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对公安院校通识课程进行系统评价。

(一)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最直接的参与者和感受者,都是课程评价的主体。现有大多数课程评价都与绩效挂钩,以甄选和考评为主要目的,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评价的客观性。公安院校通识课程的评价应摒弃这一弊端,将提升课程质量作为评价的主要宗旨,不机械地将评价结果与学生成绩或教师绩效挂钩,鼓励教师和学生双方积极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表达自身真实的感受和意愿,提高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且评价主体之间应该具有平等性,既不是评教师也不是评学生,不以甄选优劣和绩效考核为主要目的,而是单纯评价课程本身的质量,减少评价主体自身所受到的限制和压力,如实地呈现出对课程的评价。结合教师与学生双重主体的综合评价,不仅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出课程的真实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弥补课程缺陷,提高课程质量。

通识课程的评价对象则主要包括课程效果和课程内容两大方面。以课程的实施效果为评价对象,主要是评价课程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课程目标的清晰度和可实现性如何,具体则包括课程是否符合通识教育的一般性人才培养目标和是否符合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内容为评价对象,则主要是评价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即是否达到了教育部对课程“两性一度”要求,如图1所示。

图1 公安院校通识课程评价系统

(二)评价依据与评价标准

1.以“两性一度”为依据的课程内容的评价标准

高阶性学习、挑战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是大学生学习和大学教学的核心,也是建设“金课”的基础性原则。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0]。随后,教育部提出了“金课”建设的标准即“两性一度”,为实践中各高校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评价提供了指导依据。通识课程作为现代大学实施“全人”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样应该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因此“两性一度”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公安院校通识课程内容设计的关键指标。

根据教育部对课程高阶性的定义,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11]。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能否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复杂的认知任务(如应用、分析、判断和综合),来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课程挑战度是高校通过强调学业努力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高期望,设立高目标来促进学生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反思整合学习、主动学习策略和定量推理都是反映挑战度的下设指标。反思整合学习指标反映了学生能否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自身、实践相联系,反思自己的观点,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等;主动学习策略指标反映了大学生能否通过积极参与和分析课程材料,来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定量推理指标反映了学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和理解数字和统计信息,以及大学生的推理能力水平,即学生能否用数字和统计信息来评价、支持、批判和论证事物与观点[12]。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创新性要求对教学过程中的流程或要素进行原创性或引入性革新,并对课程的理念、理论、模式、策略和方法进行更新,时刻保持课程的“渐进式更新”乃至“颠覆式更新”[13]。

2.以课程目标为引领的课程效果的评价标准

根据世界通识教育发展的前沿理念,当今通识课程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科学素养、社会关怀、沟通合作、语言表达、逻辑推理、批判思维、审美情操和国际化视野等软技能来实现学生理解、分析、想象、思考和创造能力的提升,这是通识教育的共同人才培养目标,必然也是公安通识课程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同时,公安院校的通识课程培养目标还须符合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即应符合新时代卓越公安人才的素质需求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标准。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公安院校通识课程要关注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等隐性职业素养,以保证课程目标符合卓越公安人才的价值取向和培养期望。

3.通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研究所设计的公安院校通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课程效果和课程内容两个维度,如表2所示。

表2 公安院校通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课程效果部分包括通识教育一般目标和公安通识教育目标两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来自于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中通识教育的相关成果和公安院校通识课程的相关研究成果。课程内容部分主要参考了教育部提出的“金课”建设的标准即“两性一度”的要求,包括“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三个指标,其二级指标设计则主要选取自清华大学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CCSS)量表。经过对辽宁警察学院采取随机抽样进行小样本问卷调查和调整无效问项后,课程效果和课程内容部分的问卷信度(Cronbachα值)分别为0.984和0.981,问卷效度(KMO值)分别为0.933和0.923。进一步对课程效果和课程内容部分的二级指标进行验证性因子(CFA)分析,各因子对应的AVE值均大于0.5,且CR值全部均高于0.7,意味着分析数据具有良好的聚合(收敛)效度,且因子AVE平方根值均大于因子间相关系数绝对值的最大值,显示问卷也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由此可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以考虑在公安院校内推广,可有效提升公安院校通识课程教学质量。

科学的评价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建立一套切合实际、适应时代、完善精确的公安院校通识课程评价体系尚需要学术界和理论界的不断探索。以现代通识教育理念为引领,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模式创新为手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并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建设要求为抓手,评价的实施侧重过程性和动态性,认真收集评价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才能不断优化公安院校通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提升公安院校通识课程质量。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通识公安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河南警察学院召开争创全国重点公安院校动员会
“疫情当下,我们上前”——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的港航公安掠影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