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可视化分析与展望

2022-03-26 02:22杜宇飞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应急

杜宇飞,张 鹏,王 娟,邹 仪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a.研究生院; b.智慧警务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0 引言

应急管理工作是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各类突发事故的民生大事,担负维护社会稳定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使命[1]。当前我们面临的各类突发事件越来越呈现出复合性特征,多种风险交织衍生,使得传统的应急管理模式和理念难以实现有效治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为最大限度消减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机或损失,政府及社会组织等管理主体依照相关法律制度,在合理调配应急物资和人力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管控应急物资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运行,以实现有效预防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复杂过程[2]。本文基于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方法,揭示该领域的研究力量、学科跨度、内容结构与前沿热点等,以期为深化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选取CNKI期刊作为样本来源,选择“SCI、CSCD、CSSCI和核心期刊”作为来源类别,构建检索表达式“TI=‘应急管理’ OR TI=‘突发事件’ OR TI=‘突发公共事件’ OR TI=‘事故灾难’ OR TI=‘公共卫生事件’ OR TI=‘公共安全事件’ OR TI=‘群体性事件’ OR TI=‘自然灾害事件’”,检索时间为2020年10月16日,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到6 839篇文献。剔除无关文献后,得到6 766篇文献作为有效样本。结合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该领域文献增长规律、文献来源、主题分布及前沿热点进行分析。

1.1 文献增长规律分析

研究某一学科或知识领域的文献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及增长态势,能够揭示该领域研究的某些特点和发展规律[3]。因此,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文献逐年变化情况展开研究,可以大致确定该研究发展趋势和阶段。图1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的年发文量分布图,不难发现:该领域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基本符合赖普斯文献增长规律;该领域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2003年之后得到快速发展,2010—2019年相关研究发文量逐年减少,截至2020年10月16日,2020年发文量达到历史年发文量的高峰。由此,可把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分为4个阶段:(1)1992—2003年,此阶段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少,且研究内容多为借鉴研究和概念研究,是研究的萌芽期。(2)2003—2010年,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过程中暴露出传统单一应急管理模式的弊端,使得学界和政府开始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通说2003年为我国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起始年[3]。我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开始实行。2008年我国成功应对汶川地震、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一系列重特大突发自然灾害,检验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实用性,亦暴露出一些结构性问题[4]。面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理论和现实难题,国内学者展开积极研究。因而,此阶段发文量急剧增长,是研究的快速增长期。(3)2010—2018年,虽然该阶段研究论文数量有所下降,但年发文量在295篇以上,发文量较高,同时此阶段研究内容更加广泛。因此,该阶段是研究的稳定期。(4)2018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为建设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翻开了新篇章[5]。此后年发文量递增,尤其是2020年发文量大幅增长,这或许与2020年初全球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有关。因此,2018年以后研究进入新发展阶段。

图1 年发文量分布图(篇)

1.2 文献机构分析

对文献机构来源进行分析,可反映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领域主要机构分布情况。统计文献机构信息得到表1。由表1可知:(1)前40名机构发文量为2 294篇,占总发文量的33.9%,是研究的核心机构。(2)按照中国七大地理分区来看,排名前40名的机构中,华北14所,华东10所,华中7所,西南4所,东北3所,华南、西北各1所,可见相关研究地域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3)我国应急管理方面的主要研究力量是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知名高校及相关研究团队。

表1 文献机构信息统计表(前40名)

1.3 文献期刊分析

分析文献期刊,可以明晰相关领域研究的层次结构、学科领域,以及确定主要文献情报来源[6]。将6 766篇文献进行学科分类,统计出各学科研究层次的载文期刊(见表2)。通过对研究层次分析可知,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层次。通过对学科层次进行分析,发现该研究领域文献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安学、情报学等学科领域,说明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融合发展态势。其中,公共管理与新闻传播学科发文量最多,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撑。通过分析各期刊发文量,发现发文量最多期刊是《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为216篇,《情报杂志》紧随其后为161篇,远超第3名《中国行政管理》。因此,《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和《情报杂志》是核心文献情报来源。

表2 期刊研究层次统计表(前30名)

2 关键词分析

对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把握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CiteSpace中,网络节点选定“keyword”,修正算法选择“pathfinder”,数据抽取阈值C、CC、CCV设定为(2,2,20)、(2,3,20)、(3,3,30),得到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将关键词出现频次选为不小于5次,去除意义较为宽泛的关键词,合并意思相近的关键词,最终形成图2所示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将节点整合后,挖掘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五大主题,即对象研究、主体研究、网络舆情研究、应对能力研究、保障研究。

2.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象研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象研究主要包括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等,相关研究主要针对研究对象的生成机理、传播演化规律、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体系。具体来看:(1)比较研究。代表性研究有薛澜等通过对美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建设进行分析,讨论外国危机管理体系的共同特征,给我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7]。而后我国相关学者相继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较为成熟的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一案三制”(即应急管理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褚晓潇系统比较分析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管理两者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界定[8]。(2)演化机理及传播规律研究。魏加宁系统论述了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9]。崔楠等详细探析了高校学生自杀等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诱因[10]。罗成琳等从系统分析角度构建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静态结构和动态流程,揭示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演化机理[11]。(3)应对策略研究。吕冬艳针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不足,提出从体制建设、风险教育、应急保障和专业队伍培训等方面构建具体策略[12]。史春媛等提出应当在基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信息发布机制、应急管理智慧联动机制及公共卫生事件恢复机制等完善策略[13]。

图2 应急管理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分区图

2.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体研究

单一的行政主体治理研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应急管理面临的变化,涉及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高校等全民参与多主体协同治理理念已成为国内学者共识。具体有:(1)政府应急管理研究。主要包括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和体系研究、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研究、政府应急信息管理和网络舆情研究、政府应急管理处置和对策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的政府应急管理研究等。(2)企业应急管理研究。主要涉及电力、石油、化工、煤矿、铁路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以大型国有企业生产和管理活动为切入点,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应急预案体系和机制、物流管理、大面积停电等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和培训等。(3)高校应急管理研究。主要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即突发事件发生在高校内或与高校息息相关,事前难以预测且会对高校造成损害或威胁的公共事件[14]。高校突发事件随着社会转型、高校扩招和网络普及而进入我们视野,呈现出公共性、复杂性和社会热点性等特点。目前国内相关学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基础理论和处置对策作了较为细致研究,但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研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依法处理高校突发事件仍存在问题[15]。陈兴明等认为福建高校应从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体系、事中应对与处置机制、事后恢复与评估体系及构建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等方面构建应急管理体系[16]。梁爽认为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机制的良好运行、法制的有力保障、预案的不断完善[17]。(4)非政府组织应急管理研究。主要立足于与政府合作机制的研究,是我国应急管理主体研究的薄弱点。沈荣华对应急管理中发挥非政府组织间作用进行了研究[18]。李红艳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突发水灾害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分为潜伏期、发生期和恢复期,讨论了非政府组织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并基于此对各个时期的参与路径进行了研究[19]。浦天龙认为通过“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打造社会培训格局”有助于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到应急管理中[20]。

2.3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网络舆情研究

全媒体网络环境下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紧密关联,突发事件导致网络舆情生成和演化,网络舆情又反作用于突发事件,并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变化[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网络舆情研究主要是研究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中的传播演化机制、耦合机制及引导策略等。相关研究主要有:(1)网络舆情研究。主要包括概念、特征、传播、研判、预警、衍化机理、治理、意见领袖、热度评价等。代表性研究有兰月新等通过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规律模型,为网络舆情预警研究提供了思路[21]。王国华等认为突发事件意见领袖的影响是多元的、多层面的[22]。陈海汉等通过构建舆情“计量模型”,实现用科学测量方法解析舆情传播的时段特征,并分析了各阶段的舆情预警模式[23]。(2)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研究。代表性研究有李昊青等通过对我国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指出危机管理信息制度的执行、问责与效用及其改革、优化、创新是未来研究重点[24]。朱子钰等认为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治理[25]。(3)网络舆情和应急管理耦合作用研究。代表性研究有张一文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网络舆情和非规性突发事件作用机制[26]。齐佳音等通过建立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耦合度测量指标体系,验证耦合协调度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之间的关系[27]。该领域研究主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知识和数学建模方法,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预警,指导应急管理实施调控,以免产生难以控制的后果。目前网络舆情和应急管理耦合作用研究较少,其研究涉及数学模型较为复杂,研究深度不足,未来网络舆情和应急管理的耦合研究将成为新热点。

2.4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对能力研究

我国应急管理建设的核心是“一案三制”,而应对能力是检验应急管理体系成效的“试金石”。主要涉及:(1)体系机制研究。应急管理体系的成熟与否决定着各级各类应急事件的处置效果。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的组建,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应急管理体制不顺、应急资源分散、协同应对不力等一系列问题[28]。由此,我国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研究进入新发展阶段。代表性研究有夏一雪等提出应急管理体制应从加强中枢决策机构权威性、实体职能机构综合协调性、专业工作机构执行性进行制度设计[29]。容志等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提出“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观念,提高国家整体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等方面的思考[30]。(2)监测预警研究。此研究在于对应急事件的事前防范,是应急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国内监测预警研究主要借鉴某种先进管理方法或数学模型,对监测预警机制研究较少,角度单一。大数据环境下,越来越强调事前防范,因此,监测预警研究将是未来趋势。祝小宁等将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格化管理应用于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研究[31]。潘莹等基于Web Service/Web GIS方法构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32]。于芳从危机管理预防预警机制建设角度,提出政府应主导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工作,通过预案设置做好预警机制建设工作,建立科学完善的沟通机制、保障预警机制[33]。(3)响应处置研究。应急管理响应处置是各级各类应急主体科学合理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是主体应对能力的综合体现。肖文涛提出8项具体措施以加强基层政府应对能力建设[34]。史云贵认为政府的能力构建和应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公共危机事件处理能力[35]。应急管理处置是应急管理研究的最终目的,但随着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应急管理会出现新的形态和对象。(4)能力评价研究。应急能力是应急管理建设成效的综合体现,而能力评估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质量保障,是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宏认为应急决策能力主要由判断能力、行动能力、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等要素构成[36]。申锦玉等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厦门市疾控机构应急能力现状进行客观评价[37]。此外,亦有学者应用AHP—最小判别的逐级判别模型评价应急管理能力[38],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39]、ANP方法[40]、G1—灰色评价方法[41]等建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5)技术应用研究。主要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应急管理能力的影响。周小梅等认为大数据驱动下有助于更新政府应急管理思维、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力、提升政府应急管理效率[42]。

2.5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保障研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保障是应急管理处置的关键,科学合理的保障体系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基础支撑。此研究主要有:(1)物资保障研究。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选址、调配方案、储存库选址、分配模型、采购模型、物流体系研究等[43-48]。(2)人员保障研究。主要是处置人员派遣模型[49],人员分组方法[50],应急人员培训方案、效果、需求等研究。(3)技术与装备保障研究。应急指挥与救援技术方法十分丰富,如Web GIS平台、卫星遥感、无线通信系统和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等。(4)应急文化保障研究。应急文化是构建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基础[51]。在CNKI上以“应急文化”为检索主题,来源类别选择全部期刊,有19条检索结果;来源类别选择“SCI、CSCD、CSSCI和核心期刊”,有3条检索结果。相关研究集中于发达国家应急文化建设与启示[52]、中外应急文化差异分析[53]等内容,说明我国应急文化研究较少,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行,应急文化研究将是日后研究的新热点。(5)应急管理法制保障研究。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理念变革、机构设置变化较为明显,使得相关法律体系的滞后性突出。孟磊等认为加强应急管理法律制定、健全应急法规体系建设及实施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54]。

3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未来研究建议

通过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机构来源进行分析,发现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这说明不同地区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为此建议:(1)部门高度重视,给予研究较少地区的机构一定的基金扶持和政策倾斜,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形成有特色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格局。(2)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以便量化不同地区的应急管理能力,服务理论指导实践。

经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内容存在的不足有:(1)应急管理和网络舆情耦合作用方面研究较少,其研究涉及的数学模型较为复杂,研究深度不够,未来网络舆情和应急管理的耦合研究将成为新热点。(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机制研究较少,研究角度单一。(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保障滞后性较为突出。(4)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文化保障研究数量较少,重视程度不够。今后应加强网络舆情和应急管理的耦合机制研究,监测预警研究,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

4 结论

对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并通过文献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文献计量分析来看,我国该领域研究大致分为4个阶段。其中,1992—2003年是研究萌芽期,2003—2010年是研究快速增长期,2010—2018年是研究成熟期,2018年以来是研究新发展阶段。(2)从文献机构来看,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前40名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呈现不平衡状态。(3)从期刊来源来看,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分布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层次中,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融合发展态势。(4)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大致可分为对象研究、主体研究、网络舆情研究、应对能力研究、保障研究等领域。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