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菲, 朱 斌
(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乡村为空间,第一、二、三产业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独特性,以“农”为主题蕴含各种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近年来,城市居民对于亲近自然、回归田园、追忆乡愁的需求不断上升,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文件助推下,乡村旅游展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学术关注度再次上升.梳理目前现有相关文献,乡村旅游研究多集中于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特征、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融合发展[1-3]、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4-5]、乡村旅游与环境协调[6-7]等方面的研究.
国外有关乡村旅游空间研究主题多为旅游地和客源地关系[8-9]、乡村旅游影响因素[10],主要探讨乡村旅游客源主体的区域分布以及乡村旅游地与周围环境(乡村住宿地)影响互动关系.目前国内对于乡村旅游地空间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地空间结构特征[11-12]、空间演化规律[13]、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及驱动力分析[14]等.学者多以高星级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分析软件,从时间、空间角度出发分析其结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15-17],影响因素多集中于乡村旅游地与所处区域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和人口、社会及交通方面.其空间研究方法多集中于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热点分析和地理联系率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为主,研究区域以全国、市域范围为主.
POI 是指具有地理标识的空间特征物,包含名称、类别、经纬度等信息,是空间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性数据[18].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当下,将POI(兴趣点)数据应用于旅游地理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其多以城市内某一类型设施兴趣点为研究对象,例如文化设施兴趣点[19]、零售业兴趣点[20]、物流兴趣点[21]、休闲旅游兴趣点[22]等,进而分析其空间布局特征,多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针对其规划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目前基于空间数据的乡村旅游研究内容相对较少,部分仅集中于全国和市域范围,且多以高星级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忽略了对乡村旅游发展较弱地区的研究,在“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攻坚的背景下,辽西区域经济相对辽宁整体略有落后,乡村旅游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借助Arcgis10.2工具,基于POI对辽西五市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
辽西是指辽宁省辽河以西、河北省山海关以北的区域,在行政区划上包含了辽宁省西部地区的五座城市,即锦州市、盘锦市、阜新市、葫芦岛市、朝阳市,其中,锦州市、盘锦市、葫芦岛市三市濒临渤海,朝阳、阜新两市属于内陆,辽西地区地理位置上北接内蒙古,西连河北省,根据2020年辽宁省统计年鉴得知,盘锦市、锦州市、朝阳市、阜新市、葫芦岛市GDP在辽宁省14地市中分别排第5、6、7、12、14名.其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农业人口较多,占全省人口比重66.8%.2017年,农业农村部提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基于辽西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来看,目前仍以农家乐的形式为主.因此,本文以探究辽西地区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乡村旅游分布现状.
本文以辽西五市的农家乐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来自2021年1月基于百度地图POI网络爬虫技术获取的包括农家乐的名称、地理坐标、联系电话等信息,本文选取了POI 名称、经度值、纬度值、POI 地址信息共5类信息进行研究,筛选掉不符合标准的POI后,最终检索出农家乐POI共258个(朝阳市25个、阜新市28个、葫芦岛市77个、锦州市48个、盘锦市80个),采用Arcgis10.2对258家农家乐进行地理坐标提取和精确定位,利用Google Earth软件进行地理坐标纠偏,将其与辽西五市行政区划图结合成矢量图形.
1.3.1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又称R指数,其用来判断农家乐在辽西五市的分布类型,计算公式为:
式中:R为最邻近点指数;为理论最邻近距离为平均实际最邻近距离;A为辽西五市总面积;n为农家乐个数.当R>1时,辽西五市农家乐空间分布类型为均匀型;当R=1时,辽西五市农家乐分布类型为随机型;当R<1时,辽西五市农家乐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性.
1.3.2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是地理学中反映研究对象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将该指标引入乡村旅游研究中,可反映乡村休闲旅游地在市域尺度上的集聚状况,计算公式为:
式中:G表示辽西五市农家乐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地级市农家乐的分布数量;T为辽西农家乐的总数;w为辽西市级总数;G越大,表明分布越集中.假设G0为均匀分布下的地理集中指数,若G=G0,表明分布均匀;若G>G0,表明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表明分布较分散.
1.3.3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是反映输入要素在空间中聚集情况的重要指标,具有直观性特点.计算公式为:
1.3.4 Getis-OrdG热点分析 Getis-OrdG可用于识别农家乐热(冷)点区域,具有统计显著性高值和低值(热点和冷点)空间聚类的功能,其公式为:
式中:Xj是空间单元j的属性值;n为辽西区域包含的市级个数,即n=5;wij为空间权重系数,当i地、j地相邻时,wij取1,反之wij取0.在应用过程中,计算过程中通常将G?d)的标准化值来直观反映农家乐的空间集聚程度;E(G?)、var(G?)分别代表期望值、变异系数.当Z>0 时,代表该地(热点区)周围农家乐分布聚类紧密;当Z<0 时,Z得分越低,代表该地(冷点区)周围农家乐分布聚类不紧密.
1.3.5 地理联系率 地理联系率是地理学中反映某空间内经济、人口等要素联系情况的指标,其公式为:
式中:V为地理联系率;xi和yi分别为两个点状要素占研究区内同类要素的百分比;t为区域总数.V值越大表明辽西农家乐的分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要素关系紧密.
运用Arcgis10.2 软件与数学统计相结合计算得出辽西农家乐最邻近点指数R≈0.405,R<1,Z值得分为-18.276,P值为0.000 000,由此判断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洛伦兹曲线(图1)可以初步了解辽西五市农家乐集中程度.另外通过对地理集中指数的计算,结果G=49.09%,假设农家乐均匀分布在辽西五市,其地理集中指数为G0,此时G0=46.11%,G>G0,表明农家乐在辽西区域分布较为集中.由统计表(表1)可知,农家乐主要集中在锦州市和葫芦岛市,其数量占辽西地区农家乐总数的60.86%,其余三市农家乐分布占比较少.聚集分布的农家乐对于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图1 辽西五市农家乐空间分布洛伦兹曲线Fig.1 Lorentz curv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tainments in five cities of western Liaoning
表1 辽西五市农家乐分布统计表Tab.1 Statistical table of agritainments distribution in five cities of western Liaoning
通过图2 可以直观看到辽西地区农家乐的分布形态:农家乐高密度分布的中心主要集中在盘锦市(红海滩旅游风景区附近)和葫芦岛市南部(九门口长城附近)地区,其密度呈现由核心点向外围逐渐降低趋势.其次,在锦州市中北部(医巫闾山、庆岩寺附近)存在一个次级核密度中心.最后,在阜新市(海棠山、平安寺附近)、朝阳市(天成观、龙凤山附近)、锦州南部(北普陀山附近)各有一处低级农家乐聚集分布.整体来看,阜新市、朝阳市农家乐尚未形成显著集中分布,葫芦岛市、盘锦市显著集中分布区域未形成连片的分布形态,此分布形态不利于带动区域间联动发展.
图2 辽西地区农家乐核密度分析Fig.2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of agritainments in western Liaoning
为进一步探索辽西区域农家乐冷热点分布特征,利用Getis-OrdG热点分析方法分别计算辽西区域的Z值,并利用自然间断法按照Z值由低到高划分为冷点区、次冷点区、次热点区、热点区.其结果如图3所示,热点区分布在辽西区域东南部的盘锦市,次热点区为阜新市,锦州市为次冷点区,冷点区为辽西西部的朝阳市和葫芦岛市.农家乐分布整体呈现东热西冷态势.
图3 辽西地区农家乐热点分析Fig.3 Hot spot analysis of agritainments in western Liaoning
农家乐的分布形成受多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例如经济、资源、客源、交通、政策等.本文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地形地势、资源禀赋、陆路交通、客源市场、经济和人口多角度探索影响辽西区域农家乐分布的具体因素.
地形地貌作为自然资源对于旅游地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利用Arcgis10.2 将辽西区域DEM 高程数据与农家乐数据叠加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图4),得到辽西区域最高海拔为1256 m,平均海拔为264 m.将辽西区域海拔分为0~100 m(含100 m,下同)、100~200 m、200~400 m、400~600 m、600 m以上5个区间,研究发现,农家乐多分布在海拔100 m 以下,共计191 家,占比农家乐总数74%,100~200 m区间有30家,200~400 m范围内有29家,400~600 m 为8 家,没有分布在海拔为600 m 以上的农家乐,农家乐分布有明显的“下山”趋势,此结果与之前学者研究的重庆市农家乐地势分布呈“上山趋势”结果有所不同:其一,辽西地区多以平原为主,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农家乐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旅游发展模式,良好农业基础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其二,辽西区域地处东三省,具有冬长夏短的气候特点,平原地区海拔较低,气温相对适宜,满足游客“避寒”心理需求.
图4 辽西地区农家海拔分布图Fig.4 Altitude distribution map of agritainments in western Liaoning
将农家乐地理分布与辽西区域各地市旅游景区POI地理分布对比发现,旅游景区附近多伴随农家乐聚集分布,通过计算农家乐与旅游景区的地理联系率发现,其结果V1=65,当V介于50至75区间时,代表两个点要素之间的地理联系比较一致[23],据此可知,农家乐和A级旅游景区地理分布较一致,形成此现象原因是旅游景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客源,农家乐作为餐饮和住宿方面的重要补充,依附景区的优良条件,形成景区附近的聚集现象.
通过梳理相关现有文献,农家乐游客市场主要为近域客源市场[24],通过Arcgis10.2对辽西区域城市及乡镇进行以2 km为间隔缓冲分析,结果显示,距离城镇0~2 km(含2 km,下同)的范围内,农家乐聚集共71家;在2~4 km范围内农家乐聚集数量最高,为98家;随后呈现随距离增加,聚集数量减少的趋势,只有一家农家乐分布在距离乡镇10 km范围外.由此可得出结论:辽西区域农家乐空间分布以城镇为中心呈现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距离越远的农家乐竞争力越差.
对于农家乐来说,近域客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近郊居民出游多选择自驾游出行方式,因此对陆路交通依赖性较强.本文从以陆路交通为主的交通运输方式出发,利用Arcgis10.2缓冲分析探究辽西区域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公路与农家乐空间分布的关系(图5),结果显示,在主要交通路线1 km(含1 km,下同)范围内,农家乐数量达到201家,占比农家乐总数77.9%;在距离交通路线的1~5 km范围内,农家乐数量为45家,占比农家乐总数17.4%;在5~10 km的范围内,农家乐聚集11家,占比农家乐总数4.3%;在距离主要道路10 km外的农家乐仅有一家,位于葫芦岛市兴城市的觉华岛.由此可见,农家乐对于陆路交通干线敏感度高,主要聚集于距离陆路的1 km范围内,聚集数量随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少.
图5 农家乐分布与交通的关系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tainment distribution and traffic
通过搜集各市人民政府官网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各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和农家乐之间的地理联系率,判断辽西五市辽西区域各市经济、人口因素和农家乐之间的联系程度.其计算结果显示经济-地理联系率V2=81,人口-地理联系率V3=83.其结果都介于75至100之间,代表经济、人口要素与农家乐发展之间地理联系高度一致.辽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排名靠前的是盘锦市和锦州市,其人口密度也排在前两名的位置,并且农家乐数量占总数50%,结合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和人口数量因素与农家乐发展存在很强的关联,区域内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对于提高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本文基于POI 提取技术,借助Arcgis10.2 软件,通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联系率、Getis-OrdG热点分析等方法对辽西五市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辽西区域农家乐整体为显著聚集分布,且在各市呈不平衡分布状态,农家乐多数分布于锦州市和葫芦岛市.
2)通过核密度分析,在葫芦岛南部及盘锦市有两处农家乐高级密度分布中心,在锦州市医巫闾山附近有一处次级核密度分布中心,其分布零散,未形成连片形态.
3)辽西区域农家乐分布热点整体呈“东热西冷”态势.
4)农家乐受地形地势以及气候等方面影响,其分布多在海拔100 m以下,具有明显“下山”趋势,且倾向分布于旅游景区附近.
5)受近域客源市场和游客出行方式影响,农家乐集中于距离城镇4 km、交通主干线1 km的范围内,且随距离的增加呈现数量减少的趋势.
6)城市区域经济与人口密度对于农家乐的数量也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经济和人口水平越高,则乡村旅游数量相对越多.整体来看,辽西区域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目前发展处于较低级阶段,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研究发现,农家乐在辽西区域并未形成区域间联动发展,由此应从具有经济优势及农家乐分布热点的盘锦入手,借助辽西相似文化底蕴与民风民俗,打造品牌性质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成立乡村旅游联盟,给予扶持政策、补贴政策等,发挥联盟平台的联合、交流、合作、宣传作用,加强相邻乡、镇、市之间的合作互动机制,以此形成“盘锦市—锦州北部(医巫闾山)—阜新市”和“盘锦市—锦州南部(北普陀寺、笔架山等风景区)—辽西走廊—葫芦岛市”的“O”形联动发展路线,同时在锦州市、阜新市、葫芦岛市带动下促进阜新市乡村旅游发展,从而带动辽西整体发展.
辽西五市农家乐分布呈聚集分布,且农家乐发展多处于较低级形式,同质化严重,不利于其发展,因此农家乐首要对重复的农家乐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其次转变“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传统农家乐旅游形式,深入挖掘各地市特色旅游资源,做好产品升级,打造多业态、多形式乡村旅游产品.基本原则应以市场需求导向为主,乡村旅游多以近域客源市场为主,要做好市场调研分析,尤其是消费偏好、消费需求、游客停留时间等方面调查,其次以市场缝隙理论为原则,建设具有不同地域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以锦州市北镇市为例,其特产有巨峰葡萄和鸭梨,根据农户生产作物特产成立家庭农场,让游客不仅线下体验采摘,线上拥有属于自己果树,实时观察其生长状况,打造休闲观光与研学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基地.
结合辽西区域农家乐核密度分布与旅游景区对农家乐空间分布的驱动影响,应在旅游景区的辐射影响下,合理推进景区附近农家乐的建设.一方面,对于发展初级农家乐来说,依托景区客流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同时乡村旅游也丰富了景区旅游产品,增加旅游基础功能.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舒缓旅游景区餐饮接待的压力,双方所形成的是互补发展格局,因此,在未形成核聚集分布下的旅游景区附近积极鼓励农民结合自身经济需求发展乡村旅游,形成旅游景区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的机制.
一方面,陆路交通对于乡村旅游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保证交通道路的通达性,注重乡村旅游目的地与主干道的连接问题,完善道路建设、村落通讯、水电、排水排污系统、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促进基础设施质量的提升,扎实搞好人居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引导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建设,文化是旅游的精神内核,乡村旅游建设离不开文化赋能,基于农村本身或者依靠的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建设具有不同“文化性格”的乡村旅游景点.最后,注重保护生态平衡,辽西区域乡村旅游多集中于低海拔平原区域,是部分农作物种植基地,在因地制宜乡村旅游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建设的同时,应考虑其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按规律合理布局规划.根据本文研究,旅游景区、距离城镇距离、良好的可进入性、海拔地势、经济和人口发展等都驱动着农家乐分布,因此,政府在规划农家乐用田时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做好充分实地考察调研,明确各地区不同影响因素作用大小,进而完成不同功能用地的土地规划,确定合理用地指标,逐步推动农家乐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农户在选址时应充分了解当下政策与市场规律,防范过度竞争以及选址偏差带来的经营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