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雯婷 张勇
白内障大多发生于老年人中,多发群体是年龄>40 岁的人群[1]。白内障是一种由局部营养障碍、遗传、外伤以及中毒等原因造成晶状体蛋白质出现变性,进而造成混浊的眼科疾病[2-4],是致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视力衰退、视物模糊不清等,硬核白内障在白内障患者中占比最高,晶状体硬度达到Ⅳ级即为硬核白内障,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硬核白内障能够导致患者终身失明[5,6],患者生活以及工作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硬核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硬核白内障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等是当前临床针对硬核白内障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7],其中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较长、容易出现并发症、对组织的损伤比较大[8,9];硬核白内障小切口超声乳化术技术难度大,是当前白内障治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并发症较多;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有所缩短,可以加速视力的恢复,操作也比较简单,能使术源性散光(SIA)得以减轻,缩短了手术用时[10,11]。本研究选取2018 年3 月~2021 年1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6 例硬核白内障患者,分别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和传统白内障手术治疗,分析对比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3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96 例硬核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未见明显视网膜病变,虹膜、瞳孔等结构正常。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27 例;年龄 60~82岁,平均年龄(66.85±5.68)岁;Ⅳ度核31例,Ⅴ度核17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26 例;年龄60~81 岁,平均年龄(66.75±5.56)岁;Ⅳ度核33 例,Ⅴ度核15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2]:患者均为硬核白内障,本次研究已经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13]:患有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有严重传染病者;有眼部创伤史、青光眼者;其他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活动异常者;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白内障手术治疗。在麻醉成功后,采取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切开患者眼球上方结膜,在角膜三点钟部位做侧切口,角巩膜缘后 1 mm 处做长度7~8 mm 的反眉式切口,将粘弹剂注入前房,连续环形撕囊后水分层,将晶状体核及皮质分开,将粘弹剂注入晶状体核上面以及核下面,将晶状体核整体勺出。将患者晶状体皮质除净,植入人工晶状体囊,关闭切口,结膜瓣注水遮盖巩膜切口。
1.2.2 观察组 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在麻醉成功后,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于角膜三点钟部位做侧切口,在角巩膜缘后1 mm 处做切口长度5.5 mm 的反眉式切口,做隧道进入前房。将粘弹剂注入前房,连续撕环形囊操作或截囊处理,进行水分离,分开晶状体核、皮质,将粘弹剂注入晶状体核上面、核下面,将晶状体核旋入前房中,切碎晶状体核,把晶状体核碎块勺出,晶状体皮质除净,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中,缝合切口,结膜瓣注水后遮盖巩膜切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 个月裸眼视力≥0.5 情况、术后3 个月角膜散光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后囊破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 个月裸眼视力≥0.5 情况、术后3 个月角膜散光度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12.56± 2.85) min 短于对照组的(15.68±4.95) min,术后1 个月 裸眼视力≥0.5 占比89.58%(43/48) 高于对照组的54.17%(26/48),术后3 个月角膜散光度(0.85±0.13)D 低于对照组的(1.58±0.4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 个月裸眼视力≥0.5 情况、术后3 个月角膜散光度比较[,n(%)]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 个月裸眼视力≥0.5 情况、术后3 个月角膜散光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2 例明显角膜水肿、2 例后囊破裂,并发症发生率为8.33%(4/48);对照组术后8 例明显角膜水肿、5 例后囊破裂,并发症发生率为27.08%(13/4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
白内障以50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最为多见,是晶状体浑浊导致的首位全球致盲性疾病[14],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白内障患者具有较高的致盲性。硬核白内障临床主要表现为视物不清、视力衰退等,患者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15,16]。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白内障,其中超声乳化易被接受,但治疗费用高、操作难度大[17],在治疗硬核白内障患者时并发症发生率高。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相关研究较少[18]。
对于老年来说,内皮细胞损伤后,由于内皮数量减少,进而角膜损伤,影响术后视力状况[19,20]。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能够在摘除晶状体时,避免对前房反复操作,在手术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稳定前房,减少角膜水肿的发生,进而改善角膜散光度。因此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安全性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 1 个月裸眼视力≥0.5 占比高于对照组,术后3 个月角膜散光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硬核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散光情况,患者视力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少,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