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张建京
(三)
活力之城,青春洛阳。至于艺术,大约是传承、创新、艺术、融合、青年、纯粹这几个关键词。以青春之名,将青年作家与艺术家结合起来,各自发挥,交融发展,对城市艺术氛围的形成也是有益的。
在洛阳市美协和作协的共同关注下,“图话记”栏目诞生了。说是“图话记”,其实不仅限于“图”,绘画、雕塑、设计等等其他美术形式,也是这个公众号关注与推出的重点,如果说标准的话,只有一条:足够好。当然,在实际选择上,更倾向于有发展潜力的青年。“话”的部分,将邀请洛阳的优秀青年作家完成,力求在文字上给予美术作品新的诠释。
希望以这个栏目为契机,在洛阳这样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里,更多人站出来,做一些新鲜的、有活力的、有艺术气息的事。(维摩)
关于《归》
王晓乐:洛阳市宜阳县人。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美术学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宜阳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专攻中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重要届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被收藏。
作者创作手记:《归》这幅作品是三年前的秋天和画友们在嵩县天池山写生创作的作品。在山林深处,一棵粗大的枯树倒在地上,纹理清晰生动,虬枝峥嵘,缠满了干枯纤细的藤蔓,周围杂草、枯叶遍布。比起经常见到的人工修剪的树枝,经历了风吹雨打的它,身上的每一条纹理都格外生动,沧桑的质感深深打动着我。远处隐约有几只白鹭,寂静中流水声格外动听,给人以荒寒野逸的感觉。枯枝、藤条、枯叶、野草,自然状态下,每一种事物的不寻常形态、质感都深深打动了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我把所有生动的小细节都一一写生记录了下来,生怕错过精彩画面。创作时,在画面中添加了幾只嗷嗷待哺的白鹭宝宝,它们张着嘴迎接妈妈归来,使荒寒和温馨形成两种鲜明对比。也喻示每个人就像画外的白鹭妈妈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努力工作,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接受更好的教育,让父母过得更幸福等等——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家都会给予你力量、给予你温馨。
白描是中国工笔画的技法基础,是工笔画的底层架构,是工笔画立身的骨架。这幅白描作品用笔劲健,描法多变。作者用不同的笔法进行了精彩的细节刻画,落叶、荒草、野藤、枯枝的肌理质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们穿插有度,看似杂乱实则自然而又不失画意,所有这些又与雏鸟的用笔和形态的一致性形成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作者构思精妙,一片荒芜的野景中几只在巢里嗷嗷待哺的雏鸟,立即使画面生机盎然,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成鸟,但几只张着大嘴,目光一致盯着右上方题款处的幼鸟,使我们可以感知到它们的父母一定是回来了,就在眼前,这一景象不仅点题“归”,而且一下就把观者的视线和思绪也牵引到了画外,从而引发出观者更广阔的遐想和思考。当然,所有这些都是与作者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勤奋的写生和深刻的领悟分不开的。(郭新伟)
会在一方素洁的白纸上寻找秋天。会在力透纸背的刹那回到山涧,回到枯枝、藤条、枯叶、野草的身旁。我所看到的色彩逐一转化为意象的斑驳:枯树留下的箴言是如此清晰,惊鸿一瞥,抑或流连忘返,都有天地之间大美的馈赠。而簇拥的,或者稀疏的植物,该是谁的挚友,期待着夏日的到访。生活中总有一种相遇,是彼此的琴瑟,是你恍然大悟一般的沉静。发现,和被发现,原本就是沉潜在你梦中的高山和流水。一幅幅画,嵌在山川河流沟壑丛林湖泊之间,你遇见了它们。它们也遇见了你。去时,在路上,风景变换,如生活的辗转。归来,有着生命的啼叫和欢鸣。(长笛手)
关于《自缚》
冯飞鸣:1988年生于洛阳,201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油画系,洛阳市美协会员,油画艺委会成员,任教于洛阳四十六中学。
作者创作手记:于我而言,绘画之于生活更像是一种馈赠,它会带给我各种惊喜和慰藉;当然,伴随这种惊喜的也有数不清的纠结。享受这种纠结,我把它当成一种修行。创作的过程无疑是累并快乐的,我们要不停地尝试寻找更贴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然后认识自己,解析自己,感悟自己,解放自己。在“纠结感”倍增的这一时期,我尝试把版画的语言用到油画的画面里,想试着通过那一根根错综的线条去探索缓解画中“自己”的纠结,触碰束缚,然后挣脱束缚。
油画的观念性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至关重要,许多人技法纯熟,但画作平平,就是因为作品所表达的观念不够独特,流于泛泛。《自缚》这幅作品,没有复杂的构图,没有酷炫的技法,但画面中一个身缠红色毛线、脚尖着地、双手抱头、半蹲欲起、内心挣扎的人体形象,却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简洁处理的背景映衬着变化丰富的人体,人体的边界刻画清晰,具有版画般强烈对比的视觉效果。画面中人体被细红色的毛线大致缠绕着,其实这个外在的束缚很容易就能够挣脱开,外因是表面的次要的。重要的是画中人体的皮肤被处理成紧密编织在一起的带状物,看起来坚紧而又柔韧,这是自缚的关键,是内因,一个艺术家所学到各种知识就像这些带子一样与自身合二为一,它充实了自身的同时也结成一个个的壳,因为知识具有建构和遮蔽的两面性,所以它在营养你的同时又像枷锁一样紧紧地束缚着你,艺术家的痛苦大多都源自于这个壳的羁绊,如何突破这个壳化蛹成蝶是每一个艺术家都在苦苦挣扎而为之奋斗的终身目标,然而要冲破内因的束缚何其难哉!自缚这一理念套用在小至个体,大到全人类的整体范围莫不如此。作者既是在作品中表达着这一观念,同时也在创作中实践着这一观点。(郭新伟)
束缚是种常态,所谓进步,本质是新的束缚,代替了旧的束缚。
我们撕裂过去,编织出了新世界,但最终会发现,我们在编织自己,我们在成就自己,我们在束缚自己,我们在毁灭自己。
看起来,束缚似乎是来源于自己,可很多细节却给出相反的答案。
画里的两个线球和人物有相同的底色,但引出的束缚绳,却是红色,且有多处断裂。
是抗争挣扎着勒出血液?还是原本就是庸人自扰的虚无?
可能这就是画家对于“人是如何被束缚”的思考吧。(长笛手)
关于 《年轻人》
茹官统:1988年生,洛阳市汝阳县人。201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同年保送至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于2016年完成学业,获美术学硕士学位,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汝阳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创作手记:80后与改革开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伴随改革开放步伐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感受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经济的迅猛膨胀,生活压力却越来越大。《年轻人》系列版画作品创作,分为彩色阶段与黑白阶段。经过前期彩色阶段的实践与积累,演变为后期更加纯粹的黑白视觉呈现形式。均采用纯粹的刀法、层层叠加的色彩,形成有力的画面视觉形态。试图表现当下年青人的生存状态。
生存不光是人類,而是所有生物,甚至是一切物质存在的最重要命题,当然我们首先还是最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关注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木刻肖像画《年轻人》造型准确、结构严谨,可以看出作者有着扎实的素描基本功,但是画面却并不显得刻板,作者对版画的艺术语言运用纯熟,通过熟练的刀笔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处于内卷状态,面临巨大生存压力的现代青年形象。焦虑、疲惫、忧郁、黯然、无奈……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快速进步的时代,底层民众的生活境况和面临的压力都写在了这个年轻人的脸上,岁月的沧桑似乎不应该过早地出现在青年人的脸上,但画家用细腻而又犀利的刀法将其刻画凝固在了这个青年的脸上,那张仿佛用粗砂纸砥砺过的经历了岁月洗礼的脸庞,表达着作者对当下年轻人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负重前行的无奈与关注。(郭新伟)
是黑的,头发是黑的,衬衫是黑的,眼睛也是。沉重的眼皮是不是藏匿了另外的黑?
我们熟悉黑,比如:黑洞的黑,黑幕的黑,黑锅的黑,黑金的黑,黑道的黑,腹黑的黑……耳朵也是黑的,我甚至猜测,黑色的耳朵能否听见黑色的声音。如果一张黑不溜秋的脸,终于暴露出或深或浅的沟壑,他该经历了多少黑暗和生活的蹂躏?当双肩不堪重负,失去比例的头颅凸显出更多的无奈,我们欲言又止的生命中的构图终于没有容纳明亮的色泽。
倥偬的日子如流水,清洗出内心的洁白和生活的坦途尚需时日。一个年轻人,那衰老的额头在匠心独具的刀法之下,会不会愈加苍老?像极了某一种生活,暗淡、模糊不清,却又不乏无奈的坚强而继续前行。(长笛手)
关于 《大移动》
孙霄宇:1985年12月生于河南洛阳,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学士,韩国圆光大学美术学硕士,造型美术学博士,现任教于洛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从事陶艺、雕塑、综合材料教学与创作。
作者创作手记:总是被自然万物的原生力量所动,她给予我们黎明将至的片刻宁静,日落随行的温柔黄昏,以及天光与万顷之间的无限。也在提醒我们:生命的渺小与崇高,脆弱与伟大。
陶艺,广义的讲就是泛指陶瓷艺术,狭义的来说单指现代陶艺,是脱离了陶器的实用功能,同时又综合了绘画、雕塑、设计、观念等艺术门类的一种独立艺术样式。《大移动》就是这样一幅巨大的现代陶艺壁画。作者综合运用绘画的构图设色、雕塑的造型手法、设计的分割构成等元素,采用鸟瞰法俯视的独特视角,表现了东非大草原上百万野生动物角马的迁徙状态,画面上成群结队的角马由左上角向右下方移动,给人以势不可挡的强烈地视觉冲击力,展现了原始生命内在的对生存的渴望,表达着作者对自然原始生命生存状态的人文关怀。(郭新伟)
非洲角马的大迁徙,无疑是地球上最澎湃的生命奇观,上百万头的角马横跨非洲大陆,面对眼前的干旱、身后的鬣狗,最终能活下来的不足四成。对于角马而言,这是生命的悲壮,是牺牲的善感。但对草原饥饿的狮子,水塘能饱腹的鳄鱼而言,这是生命的生生不息。
用易碎的瓷片,来塑造强壮的角马,也预示生命的刚毅与脆弱。
其实有的生命,生来就是要被打败的,但即便被打败,也依旧环绕荣光。(忻尚龙)
关于《寻宝》
刘迪: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洛阳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现任教于洛阳理工学院美术系。
作者创作手记: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是我近几年在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思考方向。相对于宏观的将作品直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我更偏向于关注一些微观的生活片段。希望能够通过对个体行为的表现,反映出当下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寻宝》是一幅颇令人费解的水彩作品,看似写生的画面状态,却有着一个观念性的题目。宝物在不同的人心里面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许是某种实物,或许是一个理念,或许是逝去的往事真相,或许是未来的某个理想状态等等,但一定是他认为珍贵的才值得寻找,但寻找的过程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因为唾手可得的也没有什么珍贵可言。作者的绘画技法毋庸置疑地娴熟,整幅作品笼罩在灰暗的色调中,给人一种低沉压抑的感觉,也许作者是在暗示寻宝之路曲折艰辛,而结果往往是多数人一无所获吧,就像画面中的那个幽暗的大坑一样,昭示着寻宝就是身陷深坑,但天空中的一抹亮色却又隐约地给了寻宝者一线希望,所以寻宝者才有了持之以恒的耐心,我们也才能够听闻一些寻宝成功者的传奇故事。(郭新伟)
城市中的霓虹缭乱,可有你一丝微光?
我们都在为世界更美好而努力,但如果一开始,每个人都面对的是不同的世界呢?
太阳落下,远处的边缘都已经模糊,而还有人赤着脚还在土坡里探寻。
这里一片土黑,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他低着头在这里找他的六便士。
但也说不清,到底是他衣衫简陋,还是我们穿着皇帝的新装。(忻尚龙)
嘉宾简介:
郭新伟:河南洛阳人。又名郭丁玮,谱名友舸,字思来。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洛阳市美协副秘书长,洛阳市美协理事,洛阳市美协理论与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洛阳九三学社书画院副秘书长,洛阳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洛阳评论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
忻尚龙:青年作家,毕业于鲁迅文学院,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河科大客座教授,代表作长篇小说《北魏的那一段惊弦》、历史散文集《故都风流》。
长笛手:山东人,居洛阳。画山水,写小文,著有诗集《长笛手和他的旧歌》、《站在夜晚的风中》等。
责任编辑 黄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