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红
摘 要:“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思想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中的内容,它们对现代教育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所以“行知理论”也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本文简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进行知理论的重要价值,并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多个方面探索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阅读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论;初中语文;重要价值;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0-014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0.049
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在改革的过程中势必会引进重要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而对行知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就是为了顺应引进教育思想的步伐,为阅读教学寻找最佳的教育理论,从而创建起以学生为本位的阅读课堂,真正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下将对陶行知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展开分析和解读。
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进行知理论的重要价值
从实际的教育经验来看,将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其影响较为深远,而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因材施教”和“爱满天下”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会在阅读课堂上为学生选取适宜的阅读方法,根据他们的实际阅读能力和现存阅读知识储备等元素,制订科学化的阅读方案,并采取积极的鼓励式教育,所以学生参与阅读课堂和主动开启阅读活动的兴趣就愈渐浓厚。第二,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学生不单单会从教材的阅读文本中获取知识,他们还能养成用语文思维看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习惯,进而拓宽汲取知识的路径和范围。第三,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具有较高的要求,他强调了教育应将主场还给学生,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透彻,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升[1]。
二、陶行知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生活即教育”——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这就说明教师应提出生活化的教学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此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1. 提出生活化问题
现实生活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地,生活化的教学问题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启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出生活问题,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閱读文本内容和主题,进而收获独特的阅读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全面分析教材阅读文本和了解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与学生现实生活具有较强关联度的内容,将生活化的内容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结合初中语文课堂的实际演进历程,选用内容最为丰富、形式最为合理的一部分,据此设计教学问题,并借助提问、反问等多种问题模式将其展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深度解读和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在学生深度解读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理解了文本的真实含义以及隐藏的探究价值,并以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形式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摆脱了以往阅读课堂中存在的“浅阅读”现象,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由此,“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真正扎根于语文阅读课堂上,阅读教学也能在生活教育模式下不断提升质量和效率。
2. 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以及增强他们的文本感悟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从阅读文本出发创设生活情境,那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大大提升。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的相关内容,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以及初中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真实或者模拟生活情境,以生活角色情境、生活对话情境的方式,重现阅读文本中的事件、人物的发展过程等,将学生带领到情境中感知文本内容,由此,学生对于文本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他们也能在熟悉的生活事物的支持下,产生更加积极主动的阅读情绪,进而达到增强阅读效果、提升阅读感悟力的目标[2]。而为了保证生活阅读情境达成既定的效果,教师在教学准备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所要教学的阅读文本,设计形式新颖和内容多元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经验储备和阅读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制订生活情境预设方案。然后,在阅读课堂中实施预设方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由地选择对话或者表演等形式的情境,按照他们自由选择的结果,将其分为不同的情境小组,让其在组内展开阅读和排练,最终通过演绎人物故事、再现文本情节的方式,在阅读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阅读情境,增强初中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背影》的阅读教学中,文本中提到了“站台”等一系列景象,这些景象与当下初中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在前期准备阶段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父亲之间发生的真实案例,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事物,作为创设生活情境的主要内容。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展开以对话或表演为主要形式的排练活动,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的离别事件。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选择的情境类型,在课堂中与同学一起借助对话和表演的形式,再现现实生活中和文本中出现的具体场景,促使学生深度体会文本的含义,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促进班级内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进而增强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在学生增强感悟力后,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也会明显提升,这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社会即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落实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也有利于建构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阅读教学体系,这足以说明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从上述分析出发,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教学内容以及预期的教学目标,开展职业体验、社会公益、问卷调查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活动,通过制订详细的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具体流程、内容和各流程预期达到的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搜集和整理阅读知识,并将在实践中的感悟或者真实收获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结合阅读文本的真实内容,展开微型写作活动。而后,教师将学生写作的内容收集起来,在分析和整合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收获,并根据学生的漏洞或者不足,针对性地展开阅读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初中生获取知识的路径变得更加宽阔,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逐渐提升。与此同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阅读教学,也能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接触到类型更为多样的文本,进而使他们获得别样的阅读体验。
(三)“教学做合一”——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新课改理念为主导思想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成为课堂中的中心,这就说明教师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反之则无法破解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开设自主阅读板块和创建合作阅读小组的方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提升语文阅读的实效性。
1. 开设自主阅读板块
在语文课堂上开设自主阅读板块,有助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果教师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和深入探究,那么初中生的阅读水平以及探究能力就会明显提升。而开设自主阅读板块,教师可以结合阅读课堂的实际教学进度,在导入、课中教学以及课堂末尾等不同的阶段,为学生设置自主阅读任务。在导入阶段,教师设置趣味化的阅读任务,结合阅读课堂中的教学主题,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明确后续的学习方向,而在课中教学阶段,教师要针对阅读文本的重难点问题,设计指导性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以探究性的方式,分析重点和难点问题。除此之外,在自主阅读板块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价值也显现出来,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长足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3]。
2. 创建合作阅读小组
合作学习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阅读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创造合作阅读的空间,那么初中生就能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多元思维、深化阅读感悟。以上述分析为基点,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合作阅读的时间,他们可以通过创建合作阅读小组的方式,对小组的结构和人员安排等展开精心的规划,保障分组的合理性,随后依据阅读教学的内容,为各小组分配阅读任务,给予学生深入探讨和集体思辨的机会,从多个方面论证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将问题落实到“小组合作阅读任务单”中,教师在收集和整合“阅读任务单”时就能了解学生的整体阅读情况。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在互动和交流中增强思维的活跃性,也能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展开多元思考,这对于增强阅读效果、拓展初中生阅读深度具有较强的价值。
(四)“因材施教”——实施差异性教学方案
差异性的教学思想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在阅读课堂中实施差异性教学方案,有助于提升不同阅读水平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展开阅读和探析。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可以从学生真实需求出发制订差异性的阅读教学方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阅读内容,让他们能够在契合思维发展特征的指导下,提升阅读能力。而不可否认的是,現阶段的阅读教学,并未构建起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其阅读效果尚不乐观[4]。对此,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全面了解和分析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借助电子档案等工具,及时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表现以及阅读储备、思维发展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根据多种数据,将学生按照综合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并选择能够被学生接受的阅读教学内容和形式,据此设计出科学化的阅读指导方案,在差异化方案的指导下,学生会获得与之阅读水平相近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进而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建立起了阅读信心,他们也能主动获取阅读资源,进而构建一个良性的阅读教学循环。
比如,在《孔乙己》的阅读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教师可以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指导方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阅读任务。首先,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通过电子档案,记录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具体表现情况,将其按照思维能力、阅读水平等元素,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实阅读情况,制订难度不同的阅读方案。其次,在阅读课堂中实施差异阅读指导方案,针对思维能力和阅读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文章的结构安排有哪些特征等,让他们对文本形成整体化的感知;针对阅读水平中等的学生,在基础阅读任务之上,教师可以选择文本中个别词语和短句,引导学生解读其在文本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进而增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最后,针对具有较强阅读水平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展开思维训练,要求学生将文本与时代背景、文本作者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引导他们深度解读文本内涵,进而深化阅读感悟。结合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差异性的阅读指导方案,符合不同学生的真实阅读需求,他们对于阅读的抵触情绪得到了消解,这也真正体现出了陶行知先生的“因材施教”理念。
(五)“爱满天下”——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
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情感教育和激励性的语言行为能够调动其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积极情绪,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那么学生就能产生积极情绪,更加坚强地应对语文阅读中出现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应遵循“爱满天下”的教育原则,深度解读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激励式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针对性的客观评价,在学生坚定信念后,他们就能在阅读课堂中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对于性格乐观外向的学生,在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点后,引导学生找准自己在阅读中的漏洞。学生会在教师的鼓励中坚定学习信心,主动投入自主阅读学习中。
三、结语
行知理论即陶行知先生的著名教育思想,将其渗透和融入初中语文的课堂中,无论是对语文教学还是学生的整体发展来说,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在运用行知理论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理解教育理论的真实内涵,思考其现实可行性,将其与初中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和思维特征等元素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阅读课堂中学习语文知识,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劼,严瑞.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8):73.
[2] 王丽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科学咨询,2020(24):253.
[3] 戈胜芳.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才智,2020(16):41.
[4] 马如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0(9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