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2022-03-25 03:45魏泳安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立德总书记时代

魏泳安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先生则是教育的魂魄。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专门强调,教师要立志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大先生”这一称谓,既充分表达了总书记对教师的尊重和敬意,体现了教师这一职业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和社会声望,而且也是对新时代教师职业追求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表明了新时代人民教师所肩负的重大使命感和责任感,极大丰富了人民教师这一光荣而崇高职业的精神内涵。

一、“大先生”的师魂传承

“先生”一词最初由字面义引申为“父兄”“长者”,其后又引申为对学问和品德高尚的师者的敬称,有云“古者称师曰先生”。对于师者,有着诸多的称呼,但都不及“先生”二字显得亲近且大气。“先生”乃教育之魂魄,其表达的不仅是一种尊称,更强调一种修为、一份崇敬和一种精神。从词源来看,“先生”之先,既在于先知,更在于先觉。“先生”不仅是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而且也是德行高尚的“人师”,具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精于“传道授业解惑”。“先生”冠之以“大”,绝非仅仅是称谓的改变,而是更加突出了师者的风骨与师魂的传承。

“大先生”之“大”,饱含着师者为国为民意志的薪火相传。“大”即顶天立地,这意味着“大先生”既是有德业的社会尊者,也应当具有为国为民的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和大担当,是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燃灯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广大教师的寄语中深情指出:“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回顾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历史,从陕北公学时期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培养“万千建国干部”,到改革开放时期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再到新时代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期间涌现出了以吴玉章、成仿吾、卫兴华、高铭暄等为代表的人民教育家,他们始终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是“大先生”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点赞“西迁精神”,指出上个世纪60年代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号召,舍小家顾大家,从黄浦江畔迁到渭河之滨,铸就了可歌可泣的“西迁精神”,深刻体现了“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1]的爱国主义精神,西迁过程中涌现出以彭康、钟兆琳、殷大钧、陈大燮、张鸿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大先生”的爱国主义群像,展现了“大先生”的大情怀与大境界。

同时,“先生”之“大”,也意味着大学问和大德行,是为人师者的示范风骨,为后辈的成长提供经世学问和人格营养。具体而言,“大先生”体现出师者风度,既具有严谨扎实的大学问,也具有身正为范的大品德,是智与德皆可为人师表的贤能者;“大先生”也体现出师者风范,是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是社会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样[2];“大先生”更体现出师者的风采,是立德树人的能者,能够“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3],巧妙地将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能够掌握科学育人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健全的知识和道德素养。

二、新时代“大先生”的理论蕴含

当前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4];另一方面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二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由此,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5]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大先生”作为教育之魂魄,具有“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风范,既是教育行业的标杆,也是时代的楷模,更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成为大先生、成就大先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既是广大人民教师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新时代实现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更是回答好时代之问题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了新时代的“大先生”。2014年9月,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了“好老师”的标准,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6],“四有”既是“好老师”的形象,也是新时代“大先生”要具备的基本品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7]。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8]在此次中国人民大学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9]

从“‘四有’好老师”到“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再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能够清晰地把握“大先生”的时代风范。即,相较于“好老师”,“大先生”有着更高的标准,“大先生”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艺,而且也是德高望重、胸怀远大、善做人师的智者。从对学生“品格、品行、品位”塑造到对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并强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榜样效应,进一步突出了新时代“大先生”的价值导向功能,强调了“大先生”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作用。尤其是“行为世范”,更加突出了新时代“大先生”的大格局、大智慧、大情怀和大担当。由此而言,“大先生”是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引路人”,是广大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典范,更是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大先生”对新时代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要立“大先生”之志,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三、新时代“大先生”的实践自觉

于每位教师而言,“大先生”意味着一种精神风范、价值导向和实践自觉。从坚守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到严谨治学、立德修身,再到德高望重、博学善教、行为世范,虽然教师的成长之路任重而道远,但“立大先生之志”,是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要见贤思齐,对标“大先生”的要求,博学善教,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真正将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

1.“大先生”在于“为学”的博学善教

“学高为师”,扎实的学识是当好教师、成为“大先生”的根本基础。当前科技创新、信息化发展、改革深化、全球变局等新的时代课题,对教师成为“大先生”应当具备的学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立志成为博闻广识的“大先生”,具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使得自身所掌握知识远超教授学生的范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举例指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潭水”[10]。另一方面,教师要立志成为专业知识精湛的“大先生”,科技创新的时代,“大先生”既是深耕于特定领域,掌握尖端知识技能的“大专家”,也是严谨治学、求是创新的“大学者”。广大教师不仅要具备知识和眼界的宽度,更要瞄准学术发展的前沿和国家的重大需求,在学识的深度上下功夫,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完善自身胜任教学的知识体系。

先生之大,不仅在于博学,也在于善教。“大先生”不仅具有学识魅力,能够以深厚的学养和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而且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而有道、教而有法。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广大教师要将“博学”和“善教”相结合,深刻领悟教育教学的规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学生的教导孜孜不倦、循循善诱,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以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育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课教育教学指出,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互统一,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1]

2.“大先生”在于“为事”的言传身教

《说文解字》有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从“教”和“育”的词源上就能够看出教师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极大影响。“大先生”言传身教的风范,既是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理想人格,也是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身作则的师者典范。先生之大,既能够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也能够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心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12],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就要做到“严爱相济、润己泽人”,通过言传身教做学生“为事”的榜样。

教师要做“大先生”,就要做到“严爱相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13],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风格,但爱是贯穿教育始终的主题。广大教师要做到严爱相济,在教育教学中落实、落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能够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教师也要做到“润己泽人”。“大先生”的精神品质中包含了教书育人责任和担当,即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的奉献精神。广大教师要学习“大先生”立德、立学、立行的大智慧和大德行,本着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成为学生为人处事的表率。

3.“大先生”在于“为人”的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大考察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4]。大先生重在德高望重,能够树立为世人效法的道德风范。于广大教师而言,就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既要精于“授业”和“解惑”,更要将“传道”放在首位,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具体而言,教师作为传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5]。

同时,“大先生”也是心怀“国之大者”的典范,广大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大先生”的大情怀和大志向。在学识上,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在教育中,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广大教师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立德总书记时代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