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铸就百年伟业
—— 试析三集广播剧《大陈岛上点灯人》的艺术特色

2022-03-25 03:17陈永君
剧作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陈岛广播剧红色

■ 陈永君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 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红色基因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北大荒精神……就是这种红色基因的最好体现。红色基因如何发扬?怎样传承?由浙江台州广电集团录制的三集广播剧《大陈岛上点灯人》以艺术的方式形象地回答了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为习总书记的讲话做了生动的注解。

广播剧《大陈岛上点灯人》以2019 年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为背景,讲述了三代电力工作者艰苦创业、守望海岛“光明”的故事,表现和讴歌了代代相传的“大陈岛垦荒精神”。该剧是以全国学雷锋示范点、浙江省台州市大陈供电所党支部书记王海强的真实事迹为原型创作的。通过“台风来袭险拉电闸”“夜查断电故障”“恢复供电救产妇”“一本相册讲精神”等故事情节,塑造了以王海强为代表的三代电力垦荒人的生动形象。在有限的篇幅内,成功地诠释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涵,体现了红色基因重在传承的主题,对听众理解红色基因发扬和传承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首先,该剧把叙事的重点设在“传承”上,通过对当下电力工人的工作成就和精神、情操的展示,还原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渊源,体现了“垦荒精神”红色基因的历史延续。该剧并没有像一般的同类题材作品那样,致力于还原一段历史,通过历史的重构,去挖掘某种精神、红色基因的生成故事,而是另辟蹊径,把叙述、表达的重点放在了当下,努力在展现红色基因的成果中表达“垦荒精神”的传承价值。广播剧一开始就是新一代的电力工人在16级超强台风来袭时,冒着生命危险去关闭电闸。在“200 斤的物体也吹跑了”,4 吨多重的工程车“被风吹得直晃”这样极度危险的情况下,这无疑是在拿生命去冒险。而敢于冒险、甘于冒险,当然不是为了逞英雄,而是为了保证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因为线路接地后形成了“接电现场”,“要是有人路过触电,那麻烦就大了啊”。如果说,这个故事是对“大陈岛垦荒精神”——“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最直接的表达,那么当工人们通过对大陈岛全岛的巡查,证明岛上99%的线路都完好无损,所有的电线杆都在台风中巍然屹立,停电故障是因为通往大陈岛的海底电缆运输中断的原因时,无疑是以铁的事实,生动地诠释了这种几十年代代相传的“垦荒精神”的成果:打造不用抢修的“四不怕”电网。对于这种“垦荒精神”的产生、形成过程,该剧并没有做正面的描写,而是通过第二代垦荒人的复述,通过第一代垦荒人的回忆,将之作为背景、作为溯源性的要素,为当下、为传承做以注解。从时间上讲,后者在前,但是在情节上却是靠后(第二集之后),这样的情节设置和结构安排,明显突出和强调了传承这一主题的意义和价值。红色基因的产生固然重要,它是我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伟大斗争实践中孕育的先进思想因子的结晶”,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薪火相传的独特精神标识。但在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更为迫切,也更为重要,因为传承本身就是红色基因产生的目的,没有传承,产生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只有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才能够保证党的事业与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才能成为实现两个100 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牢固基石。

其次,该剧通过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回答了红色基因如何传承的问题。该剧非常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塑造了一组“传承人”的群像。虽然该剧取材于王海强这个真实人物的事迹,但是并没有局限于写“好人”、写“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中,更没有将作品变成一个人物的传记,把其他人物形象作为表现英雄的陪衬。在剧中,首先出场的并不是王海强,而是大陈岛供电所的一群普通工人,这里边有性格稳重、吃苦在前的管所长,有魁梧憨厚的“垦三代”、线路班班长阿风,还有活泼好动的大学生、王海强的徒弟小帅,性格开朗、快言快语的大学生小桃花……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物并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化的形象,而是在以后的情节展开中,每个人物都拥有自己完整的故事和性格。比如,当机帆船船桨被渔网缠住时,虽然王海强身先士卒,表示要下海去排除故障,但最后下去的却是他的徒弟——小帅。剧中唯一的女职工小桃花也被塑造成一个性格鲜明有故事的人物。从开始跟男职工掰手腕,可以把他掰倒的假小子形象,到后来要“抱一抱”第一代垦荒人柔情表达的小姑娘;从开始浙大毕业却来到海岛做了一名电力工人,让人们困惑、不理解,甚至误解、猜想,到最后袒露秘密,说出她与第一代垦荒人的血脉联系和精神继承,一个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听众的心中逐渐成型。还有管所长,不仅仅作为领导身先士卒,带领工人夜查线路履险试危,而且在工作间隙还念念不忘、牵挂着小女儿的安危。而当危情过去之后,他第一时间跑到女儿身边,展现出了铮铮铁汉柔情的一面。可以说,群像并不抽象,而是有血有肉。正是靠着这些和普通人一样的传承人的努力工作、默默奉献,“大陈岛垦荒精神”才成为具体的故事,而不仅仅是抽象的口号,成为感染人、教育人的榜样,而不是教科书式冷冰冰的符号。

当然,作为剧中的主角,王海强是该剧要着力塑造的人物。作为红色基因传承人的核心和领头人,王海强具有着艺术作品中相似人物的一切共同点,如忘我精神,无私奉献,立场上比一般人更坚定,认识上比一般人更高远,意志上比一般人更顽强,等等。作为第二代垦荒人,也是三代人“垦荒精神”的典型和代表,他不但集中体现着“垦荒精神”,突出反映着红色基因的强大生命力和特征,而且是“垦荒精神”承上启下的人物,这种角色定位和叙事功能的定位再次体现了作品强调“传承”的主旨,通过王海强这个形象再一次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意义。王海强在第一集里并没有出现于现场,他的远程指导和当下的“缺席”,体现的恰恰是“垦荒精神”的“在场”、红色基因的“开花结果”,体现的是对百年伟业的自信,是对下一代传承人的自信,包括他让自己的徒弟小帅去排险,而不是自己亲力亲为,体现的也同样是一种信任。通过这样的情节,该剧塑造了一个传承者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王海强在剧中已经完成了传承的使命,第一代垦荒人的红色基因经由他几十年的发扬光大,已经成功地、完整地传承给了下一代。在这里试想一下:如果该剧把重心还是放在王海强身上,让他去亲力亲为一切,成为所有故事的承担者,也许这个人物高大了,但可能我们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他已经老了,他已经病了(虽然最后确诊是良性肿瘤),谁来继承他的事业?红色基因如何才能传承下去?“垦荒精神”难道就此终结吗?显然,这是违背了作品的主旨的。

另一方面,作者又通过王海强这个形象,对“传承”表达了隐晦的忧虑,这表现于王海强对第一代垦荒人精神的继承上。王海强成为第二代垦荒人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处在电力工人“一个月工资才一千,渔民每月能进两三万的账”(王海强大姐语)这一“惊心动魄”的收入对比的年代。被戏称为“十大光棍之一”的王海强,在婚姻危机、生存危机的双重压迫下,也不是没动过不再当“点灯人”甚至离开海岛的念头。这种红色基因的传承危机在一段时间内是有相当普遍性的,该剧并没有回避这一点,否则,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强调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了。当然,王海强最后留了下来,不但成为了一名“点灯人”,而且成为了一名“传承者”。他道出了这其中的原因:“刚才那老医生给我鞠躬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我爸,想起了我的师傅老叶。他们是同一批人,他们是最早上大陈岛的垦荒队员。我老爸总说:‘岛上的事,总要有人来做!……’我也知道城里条件好,可老医生弯下腰的时候,满头白发,我一下子就想哭。我师傅已经去世了,我老爸身体也不好,也回温州老家养病了,走的走,老的老,我突然就不想离开了,我愿意留下来守着这座小岛,哪怕打一辈子光棍!”

这道出了红色基因的精髓所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时刻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利益放在第一位。王海强留在大陈岛,因为这里的人们需要他。

最后,该剧通过象征的手法,让红色基因符号深入人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该剧使用了许多象征物来具体化“垦荒精神”,表现出了较强的艺术性。虽然该剧与同类作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图解概念的弊病,但几个象征物(人)的出现,多多少少弥补了这种缺憾。比如,那排屹立了几十年不倒、今天还在正常运行的第一代人埋下的电线杆,显然是“垦荒精神”的一个象征符号;还有那本在台风中幸存下来的老相册,这是那段辉煌时代凝固的记忆,“垦荒精神”原生态的真实历史的象征符号。但这一切都不及作品中“陈婆婆”的象征意蕴让人着迷。这位永远都搞不清到底多大年纪、永远99 岁的老阿婆,这位大陈岛上曾经唯一的一位幸存者,简直就是大陈岛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见证人、亲历者。不,她本身就是大陈岛,她的象征含义是如此的明显。最让人玩味的,不是她的传奇经历和“神性”——剧中很巧妙地将其悬置起来,而是她最后的离世:在华灯初放的时刻,她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这是一种放下,一种放心—— 对于大陈岛未来的放心,更是对“垦荒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的放心,是对中国共产党铸就百年伟业的放心。在这里,她已经不仅仅是大陈岛的象征了,而是成了中国人民的一种象征。广播剧是联想的艺术,是参与的艺术。某种意义上讲,广播剧主题的建构和意义的揭示是创作者与听众共同完成的,而这首先需要作品为听众提供能够产生联想的艺术元素。人物也好,故事也好,象征物也罢,否则,广播剧作品的艺术魅力就会逊色不少,美学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当然,纵观全剧,在剧作结构上、情节节奏的把握上、人物的语言上、音乐音响的使用上还有一些尚需改进之处,但瑕不掩瑜,作为一部表现红色基因传承主题的精品力作,该剧始终未离传承主题,难能可贵地践行了用艺术作品表现时代、把握时代、讴歌时代的新时代创作要求,体现了广播剧独特的艺术特色,值得广播剧爱好者和研究者做更深入的欣赏和品评。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习总书记提出的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内涵和重要意义。该剧作为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它的制作播出具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与价值。

猜你喜欢
陈岛广播剧红色
全球首条35 kV 低频海底电缆入海
论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
红色是什么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红色在哪里?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