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金
保德民歌二人台流传于保德县义门镇、腰庄乡、南河沟乡等地。黄河流经的晋西北村庄传唱的民歌山曲,经过长期的社火表演,并吸收民间舞蹈,最终孕育形成二人台,传播到保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二人台大家族中一朵艳丽的小花。
保德二人台经过两百多年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唱腔高低相间、曲调轻快明朗、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加上对保德方言口语化的吸纳,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保留了很多经典剧目。截至目前,经常演出的有六十多个。
保德二人台剧目依照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具有生动叙事情节的小剧,如《方四姐》《刘家庄分家》等表现民间生活的乡土小戏;二是吸收传统民歌、山曲等表演方式形成的歌舞表演性剧目,如《打金钱》《五哥放羊》等,内容多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和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这些经典剧目深刻地反映着保德的民俗文化和人文风貌,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尤其道白朴素明快,诙谐有致,画面感强,更接近生活。
保德二人台舞台风格细腻率真、自然生动;伴奏乐器通常为锣、鼓、镲,后加四胡、三弦、枚、梆子(这些成为唱二人台的新四大件乐器);道白多用方言土语、串串话、顺口溜、叠字和歇后语;道具为手绢、霸王鞭、红绸条、扇子等,以体现演员的基本功和绝活。
保德历来有“坡上的嗓子、河里的歌”的说法,这是因为保德境内黄河向西而流、当地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境遇,为保德二人台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地人擅自编自唱,用山曲表达劳动者的生活和心情。如农忙时,青年小伙扛着锄头,走到村对面的坡上,望着对面的村庄高唱:“有两只袜子没两只鞋,有两天黄风刮不开。”青年女子则站在圪梁上对唱:“我在圪梁上挖苦菜,要想见面你上来。”耕田时男的会唱:“爬一道山来,下一道梁,见不上妹妹我好心慌。”女的回应:“听见哥哥唱连成,翠娥姑娘喜在心。”或者在劳动之余坐在一起,男女对唱,彼此交流,就这样唱的人多了,逐渐有了向二人台小戏转化的趋向。而歌舞类则是在当地群聚性庆祝活动中,把歌舞中的叙事成分拓展开来,边唱边舞,让表演形式更接地气。
保德属晋陕蒙三省交界地带,为保德二人台的融合改进、创新发展提供了地理优势。新时期传统剧目以新的面貌登上舞台,同时还编创了许多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目,为保德二人台的发展带来了新生机。所有这些都与保德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紧密相关,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情趣。
笔者从事保德二人台戏剧表演三十多年,有幸出演过很多经典二人台传统剧目,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逐渐发掘出一些保德二人台的艺术特征。具体如下。
保德二人台剧目题材广泛、丰富,多为对民间生活百态的临摹展现,这也是民俗文化所承载的文化事项之一。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保德人脱离不了时代带给他们的苦难与辉煌,走西口——作为中国近代民众为生计所迫、流离失所,过黄河到内蒙的谋生方式,不仅被记载于史志之中,而且被“大河向西流、山高露石头”的保德人用二人台小戏的方式流传了下来。
二人台经典剧目《走西口》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创作出来的。整场戏以细节出戏,以真情感人。从开始太春玉莲新婚的喜悦,到太春说起走西口时的有口难言,走前玉莲的叮咛嘱咐,再到最后临别之际三步一回头的情景表现,通过梳头、整理行李等生活动作以及笑、哭、想等表情传达,不但体现出新婚夫妻难分难舍的真挚感情,也呈现出那个时代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表达了民众在苦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很多二人台剧目都反映了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下不改热爱生活的天性。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反映在舞台上便是保德二人台式的“苦中作乐”——歌唱生活。尤其是演员在台上直呼“哥哥妹妹”,这种直接表现生活的特定语言,让人分不清是艺术的提炼,还是生活本身。
反映过去生活的贫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保德二人台剧目的主要内容。如:《打连成》《捏软糕》等。有意思的是,保德二人台对贫苦生活的描绘似乎只是剧目的“引子”。描写的是贫穷琐碎的日常生活,反映的却是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钉鞋记》表面是玉柱到巧云家钉鞋的故事,实际展示的是玉柱和巧云的恋情被妈妈无意发现的一段过程。整出小戏幽默生动、自然风趣。《闹元宵》也是写连成、小凤之间爱恋的生活场景。正是二人台里对真挚爱情的抒写,对民众劳作的描述,传递出老百姓对纯真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我们以《王成卖碗》为例,王成担着碗担子一出场唱道:“阳婆上来一杆杆高,黄家村上卖碗走一遭,顺便看看香兰小妹妹,知心的话儿说几句。”描绘出一幅早晨太阳正在升起、风和日丽的农村生活景象,表达了王成对香兰的爱慕。王成担着碗出了村唱:“黄家村还有五里地,放下担子扇扇风。”紧接着,王成来到香兰家门前放担子、用衣襟扇风、吆喝等一系列动作,真实、细腻地体现了他想见心上人的急切心情和神态。这种表达方式不禁让人感叹于这种开门见山的情感流露,也吸引人们对故事情节后续发展的期待。
口语化是保德二人台剧本的一个突出特色。唱词、数板、完场诗、道白中的“串话”,用保德方言讲更有特色。如《卖碗》:“这一家掌柜的真是炉坑里烧山药,灰疙疸。”有时候还会在一些道白或唱词中加入特有的地方词汇,如《打樱桃》:“蒸莜面坐在水瓮上,哎呀,蒸了半天硬(阴)拔凉。”
此外,保德二人台语言还运用比喻、对偶、叠字等修辞手法,突出所表达的内容。如《五哥放羊》《十对花》《挂红灯》等剧目逐月叙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将“赋”手法融入到剧目中;还有“比”和“兴”手法的运用,如“山坡坡上长得十样样青,十样样看见哥哥九样样亲”“秤杆找秤砣,妹妹找哥哥”。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既准确精练,又节奏鲜明,特别有韵味,耐琢磨。如“想你想你实想你,熬稀粥没下一粒米,想你想得着了慌,耕地扛了个饸烙床”等唱词形象性强,节奏感强,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极具艺术感染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笔者还创新艺术观念,借鉴吸收传统剧目精华,为群众创作了一些反映时代精神、饱含生活真情的优秀作品,其中《小康路上》《小霞》分别荣获山西省第十一届“群星奖”决赛二等奖,忻州市第十一届“梨花奖”一等奖,丰富了保德二人台的表演剧目。而且,为更好地发扬传承保德二人台文化,笔者还组织保德二人台爱好者把传统“保德大秧歌”与二人台进行融合表演,形成全民性的二人台文化传播,把保德二人台唱成“千人台”“万人台”“百姓台”。
多年的演出创作实践证明,只有掌握传统二人台剧目的艺术特点,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提升二人台戏剧艺术品位,才会使我们的保德二人台艺术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