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亮
南山外国语高新中学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初中物理是基础性学科,为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物理课后作业是提高课堂效率,保障物理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时应该规范设计课后作业,发散学生思维,确保课后作业有效性。
“减负增效”一词主要是在经济学领域率先提出的,旨在通过精简机构或者裁员等方式为企业增加效能、提高效率、减少压力和成本,即“减轻负担,增加效能”。国家提出“双减”政策后,减负增效逐渐引入课程教学中,主要目的是减轻教师教学负担,降低学生学习负担,以此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发挥教育效能。“减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学生降低学习压力可以避免“死读书、读死书”问题,学生有足够时间提升综合素质;也有人持质疑观点,“减负”让学生过度放纵,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听、说、背能力旺盛,只有施加压力才能更快成长。辩论双方都站在各自对“减负”的理解上发表见解,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并不全面,“减负”与“增效”不是割裂关系,二者是对应统一关系,“减负”的目标是为了“增效”[1]。因此,减负增效的重点不是对“减负”内涵进行争辩,而是明确“减负”目标,发挥减负增效的价值,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效果。
初中物理是基础教育阶段重要学科,也是中考重要考核科目,而物理作业是学生完成物理学科教材目标的既定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优化手段,通过对课堂内容进行反馈和延续,可以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因此在物理作业中运用“减负增效”理念,明确作业安排目标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一方面物理学科对逻辑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较高要求,初中生尚未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对知识系统庞大、复杂的物理学科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物理教学课时安排少,教师任教班级多,教学任务重,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时间精力精心设计,学生逐渐对物理形成抵触心理。“减负增效”背景下,教师设计作业时需要遵循“明确作业目标、突出作业意义”的宗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多课堂有效思考时间和实践时间,在课堂上完成物理部分教学反馈,减少学生课后作业时间,逐渐弱化学生对物理的抵触与畏难心理。同时引入不同学习方法和作业布置形式,学生可以安心完成个性化作业任务,既保证基础知识得到有效掌握,也确保不同阶段学生享受物理学习的乐趣[2]。总之,在作业设计中进行“减负增效”,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热情。
现阶段,课后作业面临无针对性、无层次、形式单一、难易度混乱、负担过重等问题,学生在作业环节无法体验学习兴趣,导致物理学科成为初中教学中“老大难”问题,与减负增效教学目标差距较远。因此,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证初中物理学科学习有效进行,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提高作业质量的实施路径,通过布置合理有效作业,真正做到减负增效[3]。
初中阶段,学生对客观事物已形成较稳定的价值观,在学习方式、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方面具有独立性,即使身处同样教学环境、学习同样的教学内容,学习速度与学习效果也是大相径庭[4]。如果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同样做题条件、同样做题时间内掌握同样知识点,再达到同样学习质量和学习目标,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倍功半效果。尤其是对学困生来说,学习基础能力较薄弱,与学优生一起共同完成作业任务,会不断质疑否定自己,对物理学科甚至其他学科失去学习自信心[5]。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有针对性分层次进行,将学生按照真实成绩和学习水平进行分组,对不同组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作业题型分成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选做题以“拔高题”为核心,作业对象是成绩优异的学优生,必做题以基础概念、简单计算为主,作业对象是成绩偏低的学困生,作业布置过程中,不同组员可以根据后续成绩随时调动,而且学困生也可以积极挑战选做题,不断提升自我。
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根据学生分组情况,针对性、分层次布置作业。首先,针对作业困难症小组,作业设置以基本概念作图题、填空题为主,设计通过代入公式就能计算出浮力大小的物理题,作业目标是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求解浮力基础方法,如“填写物体沉浮条件”、“阐述轮船、潜水艇、密度计等常见事物的工作原理”、“应用F 浮=F 向上-F 向下压力差公式计算浮力”、“应用F 浮=ρ 液gV 排=G 排液公式计算浮力”;其次,针对中等生,设置稍有挑战性题目,需要学生认真观察题目细节,如“对比体积相等铝球和铁球在水中浮力大小”、“对比质量相等铁球和铝球水中浮力大小”、“对比质量相等铝球和铁球在水银中浮力大小”,题目整体做题思路一致,但是答案完全不一样,因为三道题在条件设置上有细微差距,一个是体积和质量的改变,另一个是水和水银的区别,虽然只改动一两个字,但稍有不注意,错误率非常高[6]。通过训练审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圈点关键词的习惯,逐渐提升解题水平。另外,中等生在计算浮力相关题目时增加一些拓展难度,“轮船满载重量是通过排水量表示的,也就是排开水的质量,根据漂浮物体平衡条件计算浮力、排水量之间的关系”,学生转换思维得出F 浮=m 排g 的排水量计算公式;最后,针对优等生,布置阅读量大、逻辑性强的综合应用题,如“设计两个底面积不同的等高容器,在液体压强相等情况下,将球体分别浸没在容器中,若无液体溢出,液体对容器压力相等,比较球体体积或者质量大小”,题目需要综合“浮力”、“液体压强”“密度”三种物理知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7]。
总之,通过分层布置作业,一方面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一方面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发挥减负增效优势。
初中学生物理作业负担偏重,直接原因是“题海”泛滥,作业缺乏针对性有效性,部分教师布置作业直接安排从某知识点的第5 页做到第8 页,没有对题目难易程度进行梳理整合,学生基础知识尚未熟练掌握,直接做拔高题会严重打击学生积极性,产生厌学心理,失去钻研兴趣。而且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先从提高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入手,再逐渐向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发展[8]。因此教师布置、设计作业时,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相关规定,精挑细选,循序渐进,从基础能力到合作探究能力逐步提高作业难度。
例如,在电学电功率内内容复习时,要有系统规划,设计由简单电路到串并联电路再到复杂的动态电路的综合计算题,动态电路由滑动变阻器到开关介入的多档位电路,学生每天练习一道题目,循序渐进,分散难点,稳打稳扎,一方面学生有足够时间消化吸收,阶梯式提高做题能力,另一方面完成“教学在进行,思维已启动”教学目标。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以及能力形成目标,梳理知识脉络,阶梯式布置作业。首先,教师梳理“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知识点,得出“重力、质量与重力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等知识点;其次,按照能力形成规律和发展特点,教师不同学习时期布置不同作业。在综合能力初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异常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堂授课前适时地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观察生活中有关现象,例如讲到惯性的概念时,请同学们提前观察坐公交车的一些现象:在公路上行驶的公交车突然刹车时,公交车会不会立即停下来?车子突然启动时乘客会有什么反应?公交车拐弯时,身体摇晃方向和公交车行驶方向是否一致?通过课前作业,学生们主动探讨物理知识,并且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带着感性认识和问题进入到理论学习中,能更好地推动学习任务的完成。再次,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活动,当堂为学生布置课堂作业,促使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自选组长,组织组员探究质量和重力的关系,分析总结二者在概念、符号、特点、单位、大小与地理位置关系、计算公式、测量工具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合作完成后,小组选择各自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全班同学根据小组讨论情况,学生间进行自评和互评,选择总结最全面的小组,得出结论,分享过程中,教师做好记录,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最后,教师精心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探究运动的物体是否需要外力来维持,教师设计作业道具,制作三个斜坡轨道,每个轨道两个版面间设计成120°的斜角坡面,水平表面分别铺上毛巾、棉布、木板[9]。学生根据教师的展示,回家独立制作道具,完成作业要求。
总之,教师布置作业时应该符合循序渐进式发展需要,一方面根据基础知识分散难点,由简入繁布置作业;另一方面根据能力养成规律,由基础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向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应用能力逐渐发展提升。
传统作业布置形式以笔试型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物理素养,受应试考试影响,试卷答题形式是笔答,实验探究能力和手工实验水平在考试中没有评价参考价值,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主要围绕题海战术展开,作业形式单一,只有做题一种形式,学生很难提升物理学习兴趣[10]。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作业形式,让学生感受课后作业的趣味性,培养物理学习兴趣。
首先,注重手工制作,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对作业缺少兴趣,会把作业当成负担,甚至延伸到物理学习层面,所以在安排课后作业时可以加入手工制作环节,将物理知识与人文教学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时,教师可以创新作业形式,组织“最巧鲁班”比赛,学生利用滑轮等基础知识,将各种生活用品或者学习文具制作精巧小部件,同时记录手工制作的过程,将录制视频发到班级群里,分享创作理念和采用的相关知识点,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分选择最巧能工巧手[11]。通过举办绘声绘色的机械相关比赛,优化教学成果。
其次,贴近生活实际,提升探究能力。探究作业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的奥妙,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科学探索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判断发声物体,首先选择同一种啤酒瓶,将啤酒瓶分别注入不同水量,确保空气柱与水柱长度区别明显;其次,分别敲击水柱、空气柱、瓶口等位置,再向瓶内吹起,不断灌水;最后,列出表格,根据不同情况做好记录,总结结论。上课后,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各自提出的结论,及时纠正偏差,提升学生学习技巧。
最后,自主出卷,提高整合能力。临近月考或者期末考时,教师可以将作业布置为出卷。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利用课后时间,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对重点难点的掌握进行分析,合理安排题量和分值,自主出全套模拟卷;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内互评,将不同模拟卷随机传阅,及时沟通交流,分享观点,圈出优质题目;最后教师结合难易程度将学生模拟卷整合成一套试题,考试过程中,采取换卷答题方式,不同班级做不同试卷。通过自主出卷,学生有效培养团队精神,系统全面梳理知识点,提高知识运用整合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作业是巩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加深学习印象,了解自我的具体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减负增效”的本质内涵,将“减负增效”与初中物理作业充分融合起来,全面提升物理作业的质量,针对性、系统性布置课后作业,循序渐进设计不同程度作业题目,根据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阶梯式布置不同作业任务,同时开展不同作业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完成初中物理教学减负增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