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儿古筝教学中演奏呼吸调整与肢体语言的应用

2022-03-25 01:23胡静
成长 2022年7期
关键词:古筝肢体调整

胡静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1 引言

传统古筝教学将乐理学习作为重点,这种教学方法是单一的。核心素养理念下,演奏技巧、弹奏理念的教学应用格外重要,古筝弹奏更需要注重乐器与人的协调性,在弹奏出优美旋律的同时,发挥肢体语言的效果,丰富古筝弹奏的情感表达。呼吸调整与肢体应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同样是少儿古筝弹奏的重点内容,需要在教学优化中得以体现。

2 古筝弹奏技巧概述

古筝技巧是古筝弹奏的核心内容,也是少儿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古筝弹奏技巧中的触弦方式、触弦技巧对演奏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肢体表达与演奏呼吸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2.1 触弦技巧

触弦的方式、弹奏力度等都会对古筝的音色产生相应的影响。演奏者需要保持手臂、手腕、手指之间的协调运动,根据乐曲的要求来选择演奏方法,从而实现对古筝音色的表达。触弦不仅仅需要用指尖的力量,同时需要全身关节、肌肉的协调。例如,触弦技巧中的点奏,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放松手腕的力量,应用手臂的力量、结合重力原理,在指尖的位置集中力道,增加点奏的演奏力量,快速拨动琴弦。在拨动琴弦的过程中会产生反作用力,使得指尖上抬。触弦演奏需要手臂、指尖之间进行密切合作,不同身体部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实现最佳的触弦演奏[1]。

如果在触弦演奏过程中演奏者有所紧张,导致手指上扬,会导致古筝触弦弹奏的美感有所降低,古筝音色效果也会有所下降,在手指关节的作用下,导致其他手指的力度也会有所变化。很多轻柔的古筝曲目中对触弦指尖力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刚柔并济的触弦效果,实现对曲目演奏力度的科学控制[2]。目前,触弦的方法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夹弹触弦法,另一种是提弹触弦法,两种技巧的动作、力度应用均存在一定的差别。夹弹触弦法是用右手的四指与五指扎桩,其余手指用掌根关节运动,每个手指弹完之后停靠在前一根弦上,此方法奏出的音色古朴,在北派作品中广泛出现。提弹触弦法是右手不用扎桩,各手指用小关节运动且弹完之后离开琴弦,比较适合表现欢快跳跃的乐曲。提弹触弦法又分贴弦提弹与离弦提弹,贴弦提弹是将手指贴好琴弦再弹奏,离弦提弹是将手指先与琴弦保持一定的距离再弹奏。在实际演奏中,演奏者要根据乐曲的特点来选择触弦的方法。

2.2 肢体表达

古筝演奏中的肢体语言主要为上肢的肢体语言,下肢坐在琴凳上,不需要进行语言表达。上肢的起落与头部、身体动作结合,共同实现了对肢体语言的表达,这是少儿古筝弹奏技巧教学的主要内容。演奏曲目的节奏、变化、旋律等对肢体语言表达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乐曲《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的慢板部分,节奏舒缓,在长音表达时,手臂要跟随音乐的节奏,有规律的向上与向下的律动。如乐曲《临安遗恨》引子部分的第一个和弦,表现强有力的悲愤情绪,需要手指、臂膀、背部需要共同发力来完成。一般而言,肢体运动幅度比较大,肢体运动频率比较快的曲目,其所表达的情感也更加的强烈。虽然少儿古筝教学不需要难度很大的肢体表达,但需要对肢体的表达技巧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演奏过程中会根据旋律、节奏的变化选择相应的肢体表达,很多肢体动作会反复出现,但在不同的肢体动作幅度变化下,对演奏效果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

肢体表达技巧主要应用肌肉的力量,节奏较快的曲目演奏过程中的肌肉需要始终保持紧张的状态,这样动作的张力与节奏感会更加强。节奏较慢的曲目演奏过程中肌肉需要有所放松,可以展现出优美的肢体语言,肌肉的松紧变化是肢体表达技巧的内容之一,也是保持演奏状态良好的关键内容,是少儿古筝技巧教学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2.3 演奏呼吸

气息是古筝演奏过程中的重点,也是古筝演奏过程中的意境表达。演奏呼吸需要根据曲目内容、曲目情感、曲目结构等进行调整。少儿古筝教学中的呼吸调整在教学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很多学生没有将呼吸与音乐相结合,所以无法完全掌握音乐的情感。教师可以带动学生有感情的演唱乐谱,从而找到音乐的气口,辅助少儿进行学习。呼吸可以赋予演奏过程中音乐的感染力与生命力,演奏者需要在呼吸的循环过程中掌握演奏的节奏,将呼吸技巧贯穿于整个曲目的表演之中。

3 古筝演奏中呼吸调整的应用

3.1 呼吸调整的情绪表达

古筝演奏过程中的呼吸与日常呼吸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如何调整呼吸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呼吸需要根据节奏变化、曲目内容变化而进行调整,呼吸的调整对于情绪表达具有积极的作用。紧张、松弛的表演状态均可以通过呼吸调整表现出来。由于少儿的思想不够成熟,表演经验比较少,在表演过程中受环境、人员等因素影响会导致其出现相应的紧张情绪。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应用呼吸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紧张的情况下进行情绪调节,调整呼吸,使得演奏者的情绪表达与曲目的情绪表达具有一致性。在教学中需要进行一定量的呼吸训练,教师带学生分别练习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慢吸慢呼。由于少儿对呼吸原理的理解程度不足,导致呼吸调整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教师需要在生理呼吸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少儿对呼吸的控制能力,实现演奏过程中关键节点的呼吸调整。呼吸调整在情绪表达调节中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呼吸调整教学可以实现对情绪的控制,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导致演奏受到一定程度影响[3]。

3.2 呼吸调整的情感表达

音乐情感的表达是古筝教学的重点内容,呼吸调整对于情感表达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少儿古筝教学的实践应用中,需要教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情感表达,来提高古筝弹奏的艺术特点。演奏情感表达是古筝表演技巧之一,是音乐演奏教学的关键,也是当代人们对音乐审美的客观要求。演奏者需要实现演奏意境与演奏技巧的科学统一,在少儿阶段进行古筝演奏教学,应用呼吸调整方法实现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4]。由于少儿阶段的学生情感体验不够丰富,对呼吸演奏情感表达理解程度不足,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情感训练,将呼吸调整与情感训练内容结合到一起,除了应用技巧教学方法之外,可以配合相应的意境,让演奏者有着更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学习乐曲《春苗》时,可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春天万物生长的视频,将背景音乐设置为所学筝曲,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感受春天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体验曲目的意境,放松身体跟随音乐一起律动,最后一起感受乐曲的呼吸。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着眼睛感知曲目的节奏以及呼吸变化,对生理呼吸节奏进行调整,实现对呼吸的缓急控制,准确的表达音乐情感。

3.3 呼吸调整的节奏控制

在演奏中不同的曲目节奏以及演奏的力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呼吸调整正是适应不同曲目节奏的主要方法之一。呼吸的长短、深浅等对乐曲节奏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用呼吸调整方法实现对少儿古筝的教学,需要增加呼吸与节奏的协调性以及适应性,实现对演奏力度的科学控制。例如,教师采用节奏训练方法,播放不同节奏的曲目或乐曲片段,要求学生根据节奏的变化对呼吸进行调整,在具体的演奏过程中对力度、表现力、节奏等内容进行科学控制,实现正确表达作品的目标。

3.4 呼吸调整训练方法应用

呼吸调整在古筝教学中可以帮助情绪控制、节奏控制、提升情感表达等。然而呼吸调整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少儿对呼吸原理的认知不足,很多学生在弹奏时是不会呼吸的,或者毫无意识的呼吸,将音乐和呼吸完全分割开。所以,教师需要进行相应的基础知识教学,用趣味性、规律性的呼吸训练方法,为少儿古筝演奏中的呼吸调整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教师对呼吸调整开展相应的理论教学工作。从基本的生理呼吸到古筝弹奏的乐理呼吸均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教学,使得学生对呼吸调整方式、呼吸方法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乐理呼吸的认知。在了解基础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可采用情景训练法,将学生置于不同的乐曲之中,根据乐曲的特点实现对呼吸的调整,教师此阶段需要进行呼吸调整技巧教学,应用模仿教学法对呼吸长、短、急、缓等不同吐纳方式进行明确,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尝试,潜移默化对少儿的乐理呼吸方法进行优化。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基础训练,呼吸训练也应贯穿整个古筝教学的始终,呼吸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实践,尤其是通过呼吸表达情感、表达节奏,需要反复观看名家古筝演奏视频、反复模仿训练,学习并掌握呼吸调整方法。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导学生如何应用正确的运气方式,要求学生吸气提手、呼气弹奏,并根据节奏变化逐渐加快训练速度,提高学生对呼吸调整能力的掌握。

最后,教师在呼吸调整训练教学时需要由浅入深,在基础理论以及基础训练完成之后,再尽可能提高少儿对呼吸调整方法的应用。呼吸是否可以与其他演奏要素相融合,可以将肢体语言、情绪语言、情感语言深刻的表达出来,并与乐曲旋律、节奏等内容相适应。这是一项综合训练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表演方式、表达方法进行评价,提出呼吸调整训练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5]。因此,少儿古筝演奏教学中的呼吸调整需要分阶段进行训练,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基础呼吸训练到最终的综合训练,教师均需要应用不同的训练方法,使得训练过程逐渐深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演奏呼吸。

4 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应用

4.1 肢体语言的表演交流

演奏不仅仅是手指的运动,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它是演奏者与观众交流的工具与载体。演奏者的动作、神态、眼神、表情等是都是对于乐曲的理解和表达。由于演奏者需要坐着,肢体动作有一定程度的限制,肢体的活动范围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再加上少儿比较娇小,肢体动作影响力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合理、适宜的肢体动作是演奏交流的基础,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过于拘谨的肢体动作对演奏交流具有不利影响。教师在对少儿进行肢体语言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正确使用肢体语言。首先对所学曲目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要演奏的曲目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了解。其次,分析乐曲的风格,一般来说当表现情绪激烈的曲目时需要适当的扩大肢体动作,当表现情绪舒缓的曲目时会使用比较轻柔的肢体语言。例如,教师在具体的演奏训练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肢体语言教学对情感价值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肢体语言相关理论,尽可能根据曲目情感对肢体的动作进行控制。设定一些肢体动作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肢体语言应用能力,逐步引导学生用动作表达情感,实现与受众之间的肢体交流,把人与乐器相结合,为演奏注入活力。

4.2 肢体语言的表现效果

单纯的触弦技巧应用对古筝演奏的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限制,演奏的表现力也会有所降低。肢体语言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作品的感染力,辅助情感表达。将肢体语言与作品情感表达有效融合,教师可在分析乐曲的情感表达之后,尝试引导学生体验相似的情绪,进而使其在演奏中自然流露出相应的神态、眼神、表情等实现增加作品表现力的目标。教师的肢体语言应用教学也应根据不同曲目内容对演奏过程中的肢体动作进行规范,从而提高学生肢体语言表达的应用能力。

4.3 肢体语言的视觉传达

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表达是不可或缺的,优美舒展的肢体语言配合柔和的曲目,具有张力的肢体语言配合节奏感较强的曲目演奏,通过肢体语言可以传达一定的视觉效果。虽然古筝演奏多为听觉艺术,但表演者可通过着装以及肢体动作的结合,实现一定的视觉传达,引发受众的想象与思考。例如,在演奏乐曲《临安遗恨》时,表演者可着男装,用强有力的和弦与刮奏,以及具有张力的肢体动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岳飞悲愤的情感,使得受众享受到听觉盛宴的同时仿佛穿越时与岳飞对话,感受岳飞悲壮的一生。在此,演奏者结合愤怒的情绪,悲伤的神情,触发受众的想象力,实现肢体动作对曲目场景的视觉传达。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肢体语言的视觉传达效果,根据不同的曲目意境,引导学生用适合的肢体语言表达。

4.4 肢体语言训练方法应用

肢体语言训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训练方式,需要头部、背部、手部、面部共同作用来达到整体的协调,以此来充分表达古筝演奏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阶段训练法。

首先,采用基础动作训练法。教师向学生讲解一些基础肢体动作,并逐个示范,让学生对肢体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了解,用模仿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肢体动作练习,并在初始学习阶段,保持肢体姿势、坐姿的规范性。

其次,基础动作训练之后需要优化肢体语言的表现力以及感染力,将动作带入曲目中进行训练。教师可挑选不同情绪的音乐片段进行练习,如舒缓、激烈、欢快、悲伤等,需要采用肢体语言各不相同。舒缓的音乐,长音偏多,需要手臂随节奏缓慢的流线型动作;激烈的音乐需要短促、一气呵成的点状动作。针对不同的曲目,教师需首先让学生了解曲目的风格特点以及艺术特征,之后结合音乐反复进行基础训练,达到心、手、眼相通的演奏效果,当一个曲目达标之后,再进行其他曲目的肢体动作训练。

最后,教师应采用评价教学法,对学生演奏过程中的肢体表达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将练习过的曲目进行整理,要求学生们抽取曲目进行表演,教师和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判断学生表演过程中是否可以正确应用肢体语言表达曲目的情感以及内涵。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对学生错误的肢体动作进行纠正,对错误姿势以及肢体动作进行调整,这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坐姿,正确的坐姿可以在演奏中辅助上肢发力。在实际演奏中,除了提醒学生选择与身高匹配的琴凳外,学生还需要保持“空心拳”的手型进行弹奏,手部呈半握拳的状态,手指也需要自然弯曲,不能过度用力或过分松散,手指触弦方式、手臂动作均要符合规范,演奏时头部、背部、手臂的律动也要跟随着音乐的弹奏而变化。

5 结论

综上所述,呼吸调整可以提高演奏者的情绪的表达,实现对演奏的合理控制。肢体语言可以提高表演的张力,是演奏感染力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少儿古筝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教学技巧与教学规范性,充分挖掘呼吸调整与肢体语言的艺术表达效果,为少儿古筝演奏的进步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提高古筝演奏的艺术感染力。

猜你喜欢
古筝肢体调整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工位大调整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肢体语言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肢体写作漫谈
第一次弹古筝
第一次弹古筝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