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召宜 渠爱雪 白现军 姬 嫚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
2015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其后,2016—2018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和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在此背景下,始于20世纪末的乡贤文化研究,在近年形成以乡贤为中心,以乡贤的思想、著述、事迹等为抓手,以乡贤祭祀、乡贤文化、乡贤叙事、新乡贤实践等为内容的研究高潮[1]。既有研究基本从政策、组织、保障三个层面阐述乡贤文化培育的路径,多关注制度、行为层面以及以乡贤物态文化为主的乡贤文化建设,缺乏乡贤精神培育[2]。同时,乡贤文化建设多为叙述乡贤故事、制定乡规民约、评选道德模范等,乡贤文化尚未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乡贤文化乃至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出现危机[3-4]。事实上,乡贤文化是以乡贤为核心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体现积极的信仰、道德和价值追求[1]。乡贤精神是乡贤文化的核心。一定程度而言,“新乡贤”的道德意义是其核心,也是发展“新乡贤”伦理精神的题中之义[5]。因此,梳理、解读、弘扬中国历代乡贤如何根植地方、奉献乡梓、教化乡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贤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6]。
乡贤和乡贤文化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方面的杰出成就[1]。纵向来看,随着“乡”的社会变迁及“贤”标准的时代变化,“乡贤”语义内涵不断嬗变,因此,乡贤和乡贤文化充满历史使命感及时代感。古代乡贤向“新乡贤”转变主要表现为“乡”的范围扩大、乡贤类型多样化与乡贤德性多元化[5]。立足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类型划分[7],以乡贤的思想、事迹、文献、文物等历史材料为依据,以特定地域为空间,以乡贤活动为线索,将徐州乡贤文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结合徐州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揭示徐州乡贤文化层累过程与内涵变迁。
古代乡贤是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的实践者,多指有德行有威望且对地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名人、先贤[1]。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较大的社会影响、较高的声望地位、较好的教育背景[8]。作为九州之一,古徐州钟灵毓秀,文才武胜代不乏人。代代贤豪魁儒杰士对徐州政治思想、社会风气潜移默化,成就徐州朴实民风和刚直不阿、仗义敢言、雄性大度性格[9]。具体表现为:一是爱国抗暴、开拓创业。徐州王侯将相层出不穷。刘邦率众起义,萧何、樊哙、周勃随之南征北战,创两汉四百年基业[10]809-820;陆贾以辩才闻名,先从刘邦平定天下,后助巩固西汉王朝;三国张昭耿忠事吴,有管仲之才;东晋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开创南方一朝帝业;李昇定都金陵,建立南唐政权[11]928-929。二是博学聪颖、才华横溢。徐州文人儒士代不乏人。西汉刘向,校整经传及诸子诗赋;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开古代笔记小说之先河;南朝刘令娴,诗词文章独具特色[11]928-1033。唐宋时期,徐州社会尊重文人,崇尚科举和儒家文化,刘禹锡、李煜、陈望道等人才辈出[12]。三是清正廉明、抚民爱士。徐州官员勤政爱民。唐宋时期,徐州籍官员有刘涛、牛冕、李若谷等,武将郭廷谓、王汉志等28 人[12]。宋国颜太初为官期间,慷慨好义、清正廉明;丰县知县孙毓璘开义馆、育人才,审账簿、清赋税,建奎楼,修凤鸣塔,修筑城南缕堤;卢世德任丰县县令时,竭力申明水灾求赈。
近代,面对列强入侵和封建压迫,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历史任务。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乡贤关心时局、救亡图存,甚至挺身而出、杀身成仁[6]。徐州近代乡贤涉及多个领域,他们书法绘画名动华夏,音乐戏剧造诣深厚,或心系天下、为国捐躯,或为民呼号、造福桑梓[13]。其内涵与特质主要表现为:一是兼济天下、为民而歌。近代,徐州涌现书画家、音乐家、小说家等。张伯英书法自成一体,国画大师李可染艺术个性鲜明,音乐家马可为民而歌……二是重视教育、崇尚新学。清代,徐州开明士绅或独资、或集资,创办书院、私塾,培养文化人才。铜山县士绅张宏轩、袁海光等筹集资金,建立徐州师范学堂,创办师范讲习所;教育家郭影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笔耕不辍,留下巨著[11]。三是爱国爱乡、舍生取义。民国时期,徐州人民以大无畏精神献身革命,涌现一大批革命志士、抗日壮士[14],如革命烈士宋绮云、徐林侠夫妇,抗日爱国志士孙凤鸣、方先觉,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李超时,一心为民的郭子化,他们英勇奋斗、坚贞不屈。四是诚信至上、创业济世。民国时期,徐州商贾云集。户部山徽商余氏开设“积善堂”,坐堂行医,悬壶济世;晋商翟氏经营杂货,诚信待客,捐资桑梓;豫商郑家经营酱菜,诗书传家,乐善好施。徐州老字号“老同昌”创建人王泽田、广济堂创建者党伟,诚信至上,敢为人先;胡恩燮、吴子实、方颜卿等招股集资,创办江苏省第一家民营企业——徐州利国驿煤铁矿;胡碧澄与徐州地方士绅接办贾汪煤矿。
新乡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村中有文化、有贤德、有威望、热心公益的贤达人士、民间精英。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地有卓越贡献、深受民众爱戴的人士均可视为乡贤[1]。新乡贤具有地域性、平民化、典范性、先进性[8],并呈现乡贤类型多样化、乡贤德性多元化趋势[5]。新时期,徐州新乡贤在传承乡风文明、解决民间纠纷、优化乡村环境等方面成效突出。其主要内涵与特质表现为:一是德行高尚、教化乡风。丰县梁寨镇王瑞侠、郭庆铎,贾汪区耿集耿德堂、李洪信等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能人,自发成立“乡贤工作室”,收集民情民意,调解群众纠纷,促进积极向上。二是情系桑梓、反哺家乡。沛县韩营村闫禾全力扶持玻璃电商孵化与发展;新沂市合沟镇杨明兴返乡创业,通过稻田综合种养,助力本地农业科技创新。新乡贤以思想、技术、资本及社会影响力回报故乡,投身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等,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三是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睢宁岚山镇农民刘保宏创建宏慈助学之家(岚山孤儿院),资助贫困学生,践行“助教兴国”远大理想;睢宁县官山镇张广之以做善事、做好事为终生之乐,义务摆渡20 年,用自己的生活费、养老费和奖金修建苏皖跨省“便民”桥、水泥路。四是守望传统、守正创新。徐州作家赵本夫从地理环境、战争历史、民俗风情等方面传扬徐州地域文化[15]。新沂市“三带”名人李运平等在盆景制作、古法酿造、乡村戏曲、农民画、特色剪纸、果蔬栽培和农村电商等众多行业方面带领技艺传承。新乡贤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风向标。
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形成核心外围式圈层结构[16]23-30。其中,体现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精神文化虽然抽象,但可通过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外显而表征。乡贤文化亦是如此。乡贤精神通过乡贤群体多重社会身份及其社会贡献彰显。基于此,立足徐州乡贤名人的思想、著作、事迹、遗迹等,围绕乡贤自身职业的担当坚守、教化乡民的文化使命、维持乡序的政治担当等,从正反两方面认知解构徐州乡贤精神文化特质[1]。
长期历史积淀,徐州形成特质鲜明的优秀乡贤文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休声美誉、向善向美。徐州人民生活朴素、勤俭成习,忠厚直爽为其特性[10]896-904;重视社会声誉、讲究积德行善为其生性;慷慨解囊、仗义疏财为其秉性[17]333-334。爱莲堂周氏家谱载:某年沛地遇水灾,周氏祖以大船运粮救济灾民;民国十四年,赵圈村大火,乡贤赵锡蕃捐房料、赠米粮,助邻重建家园。今天,徐州乡贤情系灾区,踊跃捐助汶川地震等。桩桩事迹均表明徐州乡贤有情有义、向善向美特质。二是明礼诚信、重义轻利。徐州毗邻山东,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民众重视礼仪、珍惜声誉;重礼尚往来,轻商贾贸易[17]659-667。作为五省通衢,徐州人在接纳南来北往多元族群中,逐渐形成热情好客、诚实守信、注重情谊、任侠尚气的人文特质。尤其是徐州诚信文化源远流长。从历史上“季子挂剑”,到“老字号”绿健乳业创始人尹学聪诚信创业,再到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杜长胜代子还债,讲仁爱、尚诚信、守诺言、崇正义成为徐州乡贤的价值追求。三是抗争进取、乐观豁达。徐州古风“劲悍轻慓”“挟任气节”、崇尚“宾游”[18]870-877,具有不畏强暴、坚韧不屈的抗争基因。这种精神世代相沿,并在自然、人文抗争中形成战天斗地、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英雄主义精神。徐州乡贤以主动进取、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通过自我改变与创新进取,实现徐州旧貌换新颜[19]。四是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历史上,徐州人杰地灵。汉有开国皇帝刘邦、道教鼻祖张道陵,两汉文化、道教文化先河由此开启;梁武帝萧衍、清代状元李蟠、名臣李卫等,创下英雄业绩[18]964-1011。新时期,通过务工回流、回乡创业,带头致富、带领创业,徐州形成自下而上文化创新力量。新沂高流镇张保汉动员群众务工经商,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新沂草桥镇巩秀玲承包荒滩地,栽银杏,养孔雀,建设多功能生态园[20]706-733。这些乡贤的事迹、精神与徐州共积淀、同发展,形成徐州乡贤创新创业精神和家国天下情怀以及胸襟开阔、敢闯敢干的文化特质[21]。
1.重名轻利、小富即安。徐州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珍惜声誉意识使徐州民众,包括乡贤看重社会地位、关心名气声誉,重仕途轻商贾,商品意识淡薄,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氛围不浓,易于小富即安,缺乏不断进取的创业观念和做大做强的价值取向。同时,重名轻利,导致大气有余、细致不足。而重名轻利也易于形成讲面子、讲排场和虚荣心重、攀比风盛[17]659-667。
2.安常守故、循规蹈矩。由于地理区位相对偏远和地域文化比较正统,徐州传统文化表现出敦厚有余、灵活不足、循故袭常、创新乏力的行为模式,市场经济中的开放性、冒险性、灵敏性不强。同时,受农业社会的长期影响,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养儿防老意识依然浓厚[18]870-877。
地域性是乡贤的基本要素。“乡”的差异性决定了道德表现的多样性,“乡”的发展变化与地域特色直接影响“贤”的内容。因此,徐州乡贤文化传承创新、动态建构应立足时空、植根地方,时间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传统与现代相对接,空间上实现全球与地方的统一,从而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乡贤文化发展模式[5]。
1.传承抗争进取之俗,强化争先领先之风。徐州古为西楚之地,受荆楚文化浸润默化[19],徐州乡贤具有抗争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天斗地中世代传承并不断强化。当前,徐州是江苏区域发展中经济低谷区、社会发展滞后区。为此,徐州要进一步传承抗争豁达之俗和不怨天尤人、不服输、不低头的英雄主义精神,强化主动进取、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形成竞争意识、争先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并通过自加压力,加快徐州“洼地崛起”。
2.传承休声美誉之俗,强化诚实诚信之风。徐州乡贤注重声誉,秉承“民无信不立”“言不信者,行不果”的信条和以诚取信的待人接物原则,具有民风淳朴、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民风品质。通过倡导做人诚实率真、待人重诺守信,大兴诚实诚信之风,促进以理性为依据、以契约为表征、以法律为基础的诚信社会建设,厚实社会资本,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3.传承重礼尚义之俗,强化有情有义之风。徐州毗邻山东,深受齐鲁文化影响,人民重礼尚义,重视教化[19]。故徐州乡贤孝老爱亲、明礼诚信、乐善好义。在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应进一步强化重礼尚义之俗,弘扬助人为乐、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大兴有情有义、重情重义之风,以匡正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铸成道德高地、助力干事创业。
1.转变重本轻末观念,树立三化同步意识。重本轻末使徐州重视农业的同时,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应加快转变农耕社会形成的重本轻末、重农轻商、重农轻工等观念,逐步树立以勤劳务本为底蕴,以本末并重、工商兼顾为取向的三化同步意识,加快形成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推进形成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2.转变重义轻利观念,树立创业创新意识。重义轻利观念使徐州人民重生产、轻营销,重自给自足、轻市场竞争,导致经济发展方式不活、发展势头不旺。因此,逐步树立义利兼顾观念,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创业创新创优意识,支持农民从田间走向车间、从田头走向码头、从乡村走进城市,促进形成百姓创家业、乡贤创企业的全民创业局面。
3.转变封闭保守观念,树立开明开放意识。封闭保守观念使徐州乡民视野不够开阔,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开放社会所需的灵活性,导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应转变农村社会中形成的循规蹈矩、亦步亦趋,打破狭隘的地域血缘意识,逐步树立开明进取、开放兼容意识,并在开明开放中开阔视野。
乡贤文化表现为乡贤思想、著作、事迹、遗迹等多方面,实践中,乡贤著作、遗迹等实体要素保护开发相对较容易,也保护较好,但其具身的、实践的文化意义传承相对较难。在乡村旅游、文旅融合背景下,尤其是随着资本的进入,如何保证乡贤祭祀、乡贤文化、乡贤叙事、新乡贤实践对乡贤文化的合理解构、健康重构,以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关乎乡贤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而且关乎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