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德君 朱碧波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一直以来,云南省剑川县金华镇S 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示范区”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工作为统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成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学界从理论、实践和区域研究三个层面探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学术成果。
一是理论探究层面: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行学理探讨。如金炳镐等人探究了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内涵、历程和特点[1]。陈辉探究了民族团结创建的内在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2]。杨文笔通过对云南和宁夏的横向对比,探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评价指标体系[3]。李若青等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探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结构与行动实践[4]。严庆等人从社会资本视角探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5]。
二是实践探究层面:学者们基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治理路径。如隋青等人分析了当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不足和挑战[6]。杨文笔等人从针对性和实效性两方面分析民族团结教育,并提出教育活动应当进行精细化教育模式[7]。
三是区域探究层面:以云南、青海和宁夏区域研究居多。如赵新国等认为云南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各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但也存有一些问题,他提出加大示范区建设总结、提高建设重要性认识等方面的创新措施[8]。陈玮等全面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丰富实践和鲜明特点,深入思考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对策措施[9]。丁明俊认为,宁夏民族团结工作做得比较好,取得的经验一度在全国推广[10]。
综上可知,学界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研究,在理论、实践和区域研究层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并且以宏观层面的研究为主,为后续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启发。然而,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对某一村庄的具体研究更少,学界对这一研究的不足之处,便是本文的切入点和致力于突破的地方。
S 村位于县城东南角,距离县城6 千米,全村土地面积10.42 平方千米,海拔2195 米,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量751 毫米,总耕地面积1454 亩,人均耕地1 亩。经济收入以农经作物、畜牧业、烤烟和劳务输出为主,2018 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83 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745元。全村下辖5 个村民小组,共有402 户1683人,由白族、回族、汉族3 个世居民族组成,其中白族941 人,占总数的55.91%;回族650 人,占总数的38.62%;汉族92 人,占总数的5.46%。村党总支部下设3 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5 人。
S 村依山傍水、古木掩映,是剑阳八景之一“桑岭古木”的所在地,有着“和谐生态村庄”的美誉。早在1988 年,S 村就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第二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0 年列入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有记载以来,S 村从未发生过因民族冲突、家族纠纷导致的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和非正常信访。全村各族间同说一种话、共饮一井水、同穿一色衣、同住一样楼、同耕一片田、共护一群山,营造了水乳交融的民族和谐关系。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氛围中,共同生活、共同进步、团结协助以及共奔小康。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共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发展进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S 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做法与成就就是一个鲜活的现实案例,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性。
1.建立组织机构,使创建工作成为全村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与行动。在全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启动会之后,S 村第一时间召开了村“三委”班子、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老干部协会、老年人协会等参与的动员会。在州级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的基础之上,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活动。成立以村总支书记、村主任为组长,村干部、村民小组长、伊协成员、清真寺管委会成员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全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领导,使创建工作成为全村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指导,为创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发动广泛宣传,使创建工作汇聚民族团结的正能量。为充分动员全体村民自觉融入和参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结合S 村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元形式的宣传活动。2018 至2020 年间,全村共书写标语5 条,制作工作展板8 块(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制作创建工作宣传片1 部,印制创建工作宣传折页册子200 份,彩绘宣传壁画20余幅,接受各级媒体采访3 次,各级各类媒体刊发S 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宣传稿件5 篇,积极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凝聚各民族的力量。
3.以“进乡镇”“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为抓手,推进创建工作“联动联创”、全民参与。坚持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镇”“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活动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制订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分类推进。一方面,在全体村民和信教群众中大力弘扬“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文化内涵。有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把创建活动与加快S 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以此来促进各族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民生。另一方面,让宗教活动场所主动融入全村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4.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使宗教保持本土化特点。S 村部分回族村民信仰伊斯兰教,部分白族、汉族村民信仰佛教、道教或者民间信仰。村内清真寺和本主庙相距不过10 米,仅仅一路之隔,每逢过年过节,回族穆斯林群众会到清真寺礼拜诵经,白族、汉族群众会到本主庙敬香祈福,村民互相尊重各自的宗教信仰、生活禁忌和风俗习惯,成为各民族交融的一大奇景。长期以来,S村各族群众团结和谐、守望相助、危难相救,还曾被剑川县委命名为第一批“精神文明村”和大理州委命名的第二批“精神文明村”。
S 村清真寺作为穆斯林群众开展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整体建筑保持和遵从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表明了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相融合,呈现着宗教中国化的价值取向,阐释了宗教和顺的新含义。近年来,桑岭清真寺深入开展国旗、国歌,宪法、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团结“五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大力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工作,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1]的良好融洽民族宗教关系。
5.建立回白“议事”制度,维护基层社会和谐与稳定。S 村在1949 年以前就已经成立议事组议事制度,凡是涉及民族之间的事务,都要通过议事制度来解决,参加议事的都是各族公认的德高望重、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德学兼备的长者或能人。近年来,S 村坚持“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原则,结合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将人民调解员与议事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在依法依规、集体协商、公平正义的原则下,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2018 年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4 起,其中涉及邻里纠纷16 件,其他纠纷8 件,调解率100%。结合村情实际,还成立了“S 村红白理事会”,制定了《S 村民族团结公约》《S 村红白理事会章程》《S 村移风易俗客事从简规定》等,经过全村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S 村成为综合治理维稳工作突出的和谐示范村。
6.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公益事业有序发展。互助互爱和守望相助是S 村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的具体体现,在村委会、清真寺管委会和“村老协”的共同努力下,S 村公益事业发展有序,成效显著。2010 年,在村内清管会和老协会的带动下,各族村民自筹资金40 余万元,修缮了村内3 条水泥主干道及18 条入户巷道,贯穿全村东西,极大改善了村里道路状况。自2011 年以来,致富带头人马某积极筹备,组织村里各民族的老人齐聚一堂共度九九敬老节,同吃一桌清真席,助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清真寺管委会定期捐助村内贫困家庭和高考学生。若村中群众家中遭遇重大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各族群众都会主动积极捐钱送粮,帮助其渡过难关。S 村民族团结的故事无处不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S 村不断得以实践和发展。
1.“党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助推各项工作发展。S 村党总支、村委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村干部经常走进各民族农户家中,与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拉家常、问生计,形成了一系列以党建为基础,凝聚全村各族人民智慧的桑岭经验。
一是“党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古木保护”。S 村有古木170 多棵,树龄最长的达690多年。为切实加强全村各族群众爱林护木的意识,村党总支部以“党建+古木保护”的方式,严格落实党员责任,由党员率先带头认领,对古木实行党员挂牌保护,每位党员认领3 棵古木,定期为古树修枝打杈,做病虫害防治,共同保护祖辈留下的资源。
二是“党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氛围营造、典型塑造”。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为契机,村党总支、村委会注重村内氛围的营造,走进村庄,“凝聚民族团结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标语随处可见,各民族生产生活场景壁画精美鲜活,中国传统文化谚语故事生动有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氛围浓郁。
三是“党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产业发展”。坚持以党建带动产业,以产业促党建,探索“强阵地、壮队伍、优服务、惠民生”的工作模式,走党建与产业融合互促的路子,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从原来的1 个增加到5 个。全村大力发展烤烟和中药材种植,种植产业基地面积不断扩大。除此之外,全村超过20 户从事餐饮服务业,分布在大理、丽江、怒江、鹤庆和剑川县城等地,已经形成以点连线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农村党建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2.全村经济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之间是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关系[12]。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S村党总支、村委会团结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勠力同心、迎难而上,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民族产业,成立农民讲习所,发挥政策宣传、技能培训等传播阵地作用,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谱写了各民族携手共奔小康的幸福和美赞歌。全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 户83 人,2017 年脱贫11 户44 人,实现贫困村脱贫出列;2018 年脱贫3 户10 人,未脱贫8 户29 人,贫困发生率为1.84%;2019 年S 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900 元。
3.全村各族群众生活更加美好。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各族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人居环境。特别是创建活动开展以来,S 村积极响应、自觉维护,形成了由村党总支书记负总责,村委会主任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分片区负责,片区保洁员具体负责,老干部协会、老年人协会负监督责任,镇政府负责垃圾转运的“三清洁”长效机制。通过共同努力,S 村内道路巷道都铺设了石板,各家各户墙上都绘上了精美的民族团结进步图案,整洁的村容村貌、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美丽的古木群、雪白的桑岭梨花都为S 村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S 村也获得了“州级环境文明示范村”“州级生态保护治理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示范点”称号,各级媒体记者及考察团队纷至沓来。
4.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延伸,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S 村各族群众互相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方式不断创新,效果不断凸显,有记载以来全村未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全村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工作,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自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巨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民族感召力。
一直以来,S 村党总支部、村委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坚持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生态建设和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相结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S 村发挥党总支先进带头作用,积极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成效,强化“民族团结是桑岭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思想认识,深入开展各项工作,以生态建设和产业项目为抓手,强化民族发展后劲,建设各民族美丽家园,建立各民族互相尊重各自宗教信仰、生活禁忌和风俗习惯的长效机制,将S村打造成为以生态和谐、民族团结为特色的新型旅游古村。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和谐共生才能让国家更加稳定、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将各民族的力量集聚到一起,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鉴于当前中华民族所处的世界环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仍然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因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毋庸置疑且必须不断地加以强化。
党组织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在S 村中得以很好体现。实践证明,必须以党建引领为主线,其他相关组织加以必要的辅助,发挥党的优良工作作风,“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村党支部必须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带头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及时帮助和解决各民族群众遇到的问题。要加强对群众党史、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其走向正确的道路,提高群众对不良思想的免疫能力。要增加党员与群众之间的互动,从实际情况中发现真正的问题,避免对问题的片面理解和认识,以此来促进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群众愿意讲真话、信任政府及党员、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来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当地村寨的特色,使其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发挥有生力量。如借助当地优秀的特色文化熏陶群众,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宣传融合到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使群众接受和认可。还可借助当地的传统节日来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传统节日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13],“各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各民族的思想和情感。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的交流、理解和团结”[14]。
学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个重要场地,既能对学生进行系统和长久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又能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求“目标—任务—内容”的具象化,要求“区域—学段”覆盖的完整性,要求“实施途径—组织保障”的操作性[15]。只有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加以细化,并在每个学段逐层地培育,才能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各民族之间的互交互融,使各民族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民族交融”并不是要通过“交融”的形式进行民族同化,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不断加强的[16]。要切实推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要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深化,在线上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向各族群众手中的通信设备推送有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使其能随时关注到最新的内容,解决因信息闭塞所导致的问题;在线下可以利用村民活动场所进行宣传教育,如写标语、广播播报、发小册子、贴公告等形式。通过双重结合使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深深地扎牢在各民族人民心中,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效果更加显著。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情感基础、动力源泉和最终目标[17]。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18]。要坚持“多元一体、和谐发展”的文化发展理念,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在文化多样性中不断增进共同性、包容性[19]。要以特定的民族节日和活动为载体,让各民族了解各自的民族文化。要学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要以优秀的中华文化为引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各民族的文化共识,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各民族的情感基础。要引导各民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价值观,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共建共享健康的精神家园,增强自身的思想免疫能力,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不断深化。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没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就会给创建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目前的基础设施还有不足之处,不能与创建工作速度相匹配。需要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用特色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的建设注入资金,改善人居环境。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认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注重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激发各民族的内生动力。要坚持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让各民族的人才积极投身到创建工作中,发挥点、线、面的作用,带动创建区域全民族的积极参与。要建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评价体系,既有利于监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完善创建工作的不足。要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基础,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