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

2022-03-25 00:34张兆麒张云贵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话语建构特色

张兆麒 张云贵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在话语体系视域下,一部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建构、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历史。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各阶层利益不断分化、思想观念逐渐多元的今天,建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话语体系越发重要而迫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具有一定的主题、核心与政治属性,其建构也具备一定的原则,在实践中必须得到遵循。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学理依据

话语,伴随人类实践的出现而产生,具有特定的理论内核与传播机制,是交流沟通、表达思想的媒介,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从内涵实质来看,话语是一定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念、情感立场、利益诉求的外化,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精神追求。从表达形式来看,话语是由议题、陈述、判断组成的语言符号,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统或非传统媒介传播。要提升话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需加强其体系的研究与建设。“话语体系是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的话语。”[1]基于话语体系既具有话语自身的思想性和价值性,也具有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揭示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理念、治国方略”[2];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调整话语的表达方式,积极利用和开发话语的传播载体。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旨在增进政治认同、凝聚社会共识、引领主流思潮,进而赢得话语权。

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就是权力”。话语权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具体表现为设置话语议题、赋予话语意义、制定相关规则的权力”[3]。赢得了话语权,也就赢得了在国际社会发声的优先权和主动权,可以改变舆论走向,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国家政权能否长久稳定,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执政党能否牢牢掌握话语权。建构有民族特色、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应明确其主题、核心、政治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即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解读当代中国的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文化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4]2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对特定历史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即社会主义本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方式、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学完整的顶层设计和理论创造,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统筹与协调中完善和发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制度势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包括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需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来源依据和内在逻辑,阐释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形成内容丰富的中国话语,对内引导舆论、统一共识,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获得国际交往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因其主题的规定,必然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核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唯有自信满满,才能讲出富有说服力的话语。“四个自信”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回答中,并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表达出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谋篇布局,依靠“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勇气,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创造了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的奇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大丰富,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一切工作得失成败与否,本质上是价值判断,具体表现为“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5]1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分满足了人民的需要和诉求,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应夯实“四个自信”的现实基础,系统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何以自信,并“理直气壮”地表达与传播。

话语的政治属性,与主体的阶级立场相关。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然要体现人民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话语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掩饰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权力的不平等分配辩护,因此,具有否定性内涵。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否定性内涵被置于次要地位,话语概念趋向“中性化”,即任何阶级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理念、主张、诉求建构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能否被民众认同,关键在于它是否已取得合法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真正拥有合法性的话语体系必须能够超越资本逻辑,观照人的全面发展,代表绝大多数群体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扎根于人民,具备价值导向、行动导向、群众导向等建设性功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助推器。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最显著的政治属性,必须在话语建构与传播中充分贯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则遵循

原则,是包含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实践准则和规范。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建构科学完备、灵活多样的话语体系,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顺应时代发展进程,若背弃上述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将会偏离正轨。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根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需要用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指导其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并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中,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在各族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中得到有力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构,这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政权稳定的必然要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原创性的理论遵循,极大提升了中国话语的创造力、传播力、公信力。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根基所在,背弃这一根本原则的话语建构既不符合我国国情,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

(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原则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6]857资本主义的主流话语为统治阶级服务,是统治阶级的物质关系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实践,其话语必然要发群众之声、言群众之求、答群众之惑、解群众之难。一言以蔽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要为人民说话。不论是“共同富裕”,还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抑或是“以人民为中心”,无一例外都将“人民”作为核心。这些主流话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党对人民的承诺,更是党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话语若要传得开、入人心、有影响,就必须贴近群众生活,以耳熟能详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方式阐释治国理念。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需将坚守人民立场作为重要原则加以遵循,唯有如此,才能让政治话语带着情感温度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顺应时代发展进程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原则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离开了现实的话语建构没有任何价值。话语源自实践,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作出适应性变化。改革开放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如何富裕起来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话语被提出,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得到了回答。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历史任务已转变为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敢于啃硬骨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成为主流话语,充分表达了走好中国道路的决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鼓舞和震撼了亿万群众,巩固和强化了奋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因时代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科学回答时代课题,反映时代需求,发出时代强音”[7]是应该共同遵守的建构原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既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实践课题,在建构过程中,以下四点尤为重要。

(一)推进理论创新,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建构话语

理论是抽象的思想体系,是构成话语的基本要素,有什么样的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话语。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理论,但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成为“批判的武器”。“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9-10理论如果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就不具有彻底性,就不会形成人们普遍遵循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其提供理论支撑,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彻底性,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得以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和新战略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主题,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激发了强大的中国力量。未来,我们要紧紧围绕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立足当前国情、倾听时代声音、回应人民关切,以理论创新驱动话语建构。

(二)加强理论和宣传队伍建设,提升话语的有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发挥积极能动的作用,就要在话语建构、话语表达上体现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是指话语既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又要掌握广大群众。这一目标必须通过特定的言说主体实现,而这个主体就是党领导下的专业化队伍,包括话语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打造内涵丰富、流传广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需要建设高水平的理论工作者队伍,让其承担话语体系的建构、完善、创新任务。具体而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创造反映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话语,并在此基础上有效解释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治国理政方略。除此之外,还需要建设高素质理论宣传队伍,让其用大众化的方式表达国家意志、政策方针、核心价值。要避免讲空话、套话、大话,摒弃僵化呆板式说教,采用人民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通过打比方、讲故事、借用俗文俚语等表达方式,说服群众、赢得群众、引领群众。两支队伍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化,建构“在政治上说得对、在学理上说得通、在大众宣传上老百姓听得懂”[9]220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三)合理利用网络载体,创新话语表达方式

话语若要实现“掌握群众”的目的,就必须打破它和普通人之间的界限,将其融入生活中,成为大众话语。从本质上看,这是话语被大众接受认可,进而内化为思维逻辑、外化为行为遵循的过程。如何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一味地采用说教和灌输等机械化的宣传方式,只会愈加力不从心,最终的效果也会适得其反。要充分考虑群众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尊重群众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向人民学习语言,用日常话语阐释晦涩难懂的理论,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复杂论述简单化,使之成为清晰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思想深刻的生活话语。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话语载体逐渐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面对这一变化,要改进工作思路,研究并尊重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积极利用网络空间,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话语,让人们随时随地认识、理解、接受主流话语,从而实现加快传播速度、扩大辐射范围的话语建构目标。与此同时,要加强主流媒体建设,使其发挥积极宣传话语—提供讨论空间—反馈人民意见的作用,研判话语是否感召、凝聚、代表群众。对于反响一般的话语宣传模式,应及时反思、主动调整,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四)着力改善民生,增强话语底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底气来自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而民心的获得,取决于民生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维护群众利益、如何为人民谋幸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加速转型,新阶层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利益分配在不同的群体中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冲击,人们的心理结构出现巨大变化。此外,一些群体因收入没有达到预期而心生不满,对政府的信任度有所降低。未来的图景无论被描绘得有多美好,如果不能成为现实,任何话语都无法真正说服群众。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在统筹兼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做足功夫。具体来说,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吃穿住行以及其他方面的生活需求,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切实保障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形成“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民主实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百姓的娱乐生活,不断创作聚焦小人物、讴歌新时代的文艺作品,达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目标;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实现基础教育广泛化、高等教育人才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保护绿水青山和自然资源,让百姓生活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总之,在任何时候都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良好的政绩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深入人心。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要想获得全体人民的政治认同,筑牢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就一刻也不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遵循话语的传播机制,锚定话语的效用功能,在理论创新、队伍建设、表达方式、现实基础等方面共同发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不仅要在国内广泛流传,深入群众内心,更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建构与中国实力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成为现实紧迫的需要。纵观国际社会,谁拥有了话语主动权,谁便拥有“发声”的资格,甚至可以“一呼百应”。“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10]159“挨打”“挨饿”“挨骂”是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前两个问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已经基本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建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任重而道远。依托日渐增强的综合国力,以话语权的提升为出发点,在话语内容与表达方式上与时俱进,我们一定能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话语建构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