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智春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决议》以严谨的逻辑、丰富的内容、恢宏的气势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筚路蓝缕的光辉历程,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中国共产党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将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世界关系的经验概括提炼为“坚持胸怀天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与世界担当。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为近代仁人志士提供了体察国家、放眼世界的全新视野。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基本遵循。
“坚持胸怀天下”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因无产阶级实践而生、应无产阶级使命而成,以科学性、真理性和革命性凸显为人类求解放的光辉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42)马克思主义摒弃了过去所有阶级和政党所秉持的立场,它从不强调部分人或少数人的私利,而是将理论关怀从某一国家、某一阶级扩展至广阔的世界。“坚持胸怀天下”立足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推动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从理论本质上看,“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深厚的唯物主义理论基础和价值意蕴,是无产阶级政党必然拥有的鲜明品格。
“坚持胸怀天下”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运作下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演进的规律,明确了人类社会由“分”到“合”的发展态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通过摒弃造成异化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构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拓展了人们对更高社会形态的追求与实践的范畴,提出了共产主义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之后的全新社会形态,共产主义制度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P66)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的思想体系,它以人类的解放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将无产阶级利益与全世界利益紧密结合,具有国际主义的理论胸襟与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
“坚持胸怀天下”的终极指向是构建“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是“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2](P683),这个社会形式通俗来讲就是“自由人联合体”,它超脱于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主要形态的“虚幻共同体”的统治与奴役,是真正意义上“人的时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为蓝本,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了由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了物质前提,中国人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联合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中国的发展同人类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同时,中国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始终做推动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不断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因此,“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为旨归,拓宽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的范畴,体现了中国愿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弘扬和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而共同实现人的解放和自我发展的胸襟和气魄。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3]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洞悉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文化资源和文化力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被人们所广泛认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为“坚持胸怀天下”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什么是胸怀天下?古语有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周易·乾·彖传》)“保合太和”“万国咸宁”强调“和合”,认为国家各尽其责,方可安宁。孟子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由“人”之修养到“国”之修为,再拓展至世界,各个国家应在守好本国和谐安定的同时心怀“天下”,为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华文明崇尚“天下一家”,中国致力于推动全人类的和合共生,“以和邦国”“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今日的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奉行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外交原则。因此,胸怀天下凸显的是一种整体观,主张世界各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为什么要胸怀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意。”(《管子·牧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哀公》)民为国之根本,治理国家唯有“顺民意”“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从国家的长久发展来看,国家间要形成安定有序的格局,就必须遵循公认的道义准则,唯有坚持“德”的标准,才能有众多的“友”和“邻”。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一切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都应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对外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唯有胸怀天下,寻求共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做到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怀胸襟。“公义胜私欲”是传统文化之根本,也是人性之准则。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提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荀子提出“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都说明君子之交应重义轻利,这种亘古不变的相处之道亦可延伸至国家关系中,对世界诸国无论大小强弱皆应以诚相待,要重情感、讲道义,国家之间应“以义示人”“以德服人”,讲求守望相助,反对以一时之利损害共同之益。
共产党人放眼世界大势、了解全球大局,积极融入世界革命大潮,推动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为革命的胜利和近代中国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以世界视野看待中国革命发展,认识到全世界无产阶级必须形成一个联合阵线,号召中国工人阶级加入到世界工人的联合阵线中共同抵御资本主义的进攻。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将国内革命与世界革命相联系,在推进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中积极肩负时代使命和世界责任。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国际性意义,强调“中国的抗战不但为了自救,且在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尽了它的责任”[4](P37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胜利,它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鼓舞了仍处于剥削和压迫中的民族的奋起反抗。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投身于人类进步事业,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屡次对中国施行政治压制、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企图将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襁褓中。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权,在巩固新政权的同时坚持胸怀天下。1950年,中国近邻的朝鲜半岛爆发大规模战争,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美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充分发扬革命斗争精神,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打破了美帝国主义的霸权,逐步奠定了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中国还积极援助发展中国家开展建设,在许多重要的外交场合阐释中国的观点和立场,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科学研判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立足中国建设的同时促进世界持久和平、繁荣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放眼世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要“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5](P132)。由此,中国先后加入各类重要的国际性和区域性组织,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广泛参与南北对话,为世界的经济发展贡献“中国红利”,“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6](P18-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走出了一条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现代化新道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比较中揭示国家进步发展的内在规律。19世纪中叶,西方扩张带来的外来冲击和中国长期积累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使中国由盛极一时的东方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当时的统治阶级无法充分认识工业革命带动下西方的全方位变革,一些有识之士试图在困境中“睁眼看世界”。然而,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皆因自身局限性而未能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在孙中山的领导和影响下,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终结了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却仍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重任。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入手,密切关注世界局势,积极探寻救国新路。新文化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赋予了中国革命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4](P66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进而开始思考如何巩固革命成果、推动新生政权的稳步发展。“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我国人民还要同世界各国人民团结一起,为维护世界的和平而奋斗。”[7]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状况,将力争与资本主义国家并驾齐驱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长期目标。
从第二节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X2)、死亡率(X6)、老龄化程度(X8)对人均寿险保费收入(Y)无显著性影响,其它因素中,除了银行一年定期名义利率(X5)与被解释变量呈负相关关系外,其它解释变量均与其呈正相关。在这里结合建立的回归模型对各个影响因素与寿险需求的关系进行分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世界大势,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摆脱落后贫穷的状态就“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必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8](P224)。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步伐,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重塑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实现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主线,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为世界持续贡献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9]中国要积极践行大国担当,既要“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10](P10),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10](P8)
“坚持胸怀天下”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从人类历史的演变路径看,现代化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11]。从深层次意义上看,现代化涉及一个国家社会的总体变迁,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变化,虽然西方国家作为现代化的先行者,凭借先发优势和话语霸权,试图将西方的价值观、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普遍化,但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单向度”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西方现代化模式只是一个不可模仿的“幻象”。历史经验证明,发展中国家无论怎样套用西方模式,大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很难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
中国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就必须要以世界眼光审视自己的前途命运,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取得的成果、积累的经验保持理性的态度。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批判性地汲取经验,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问题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明确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并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2](P16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以苏为师”学习苏联工业化建设模式,中苏关系恶化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打破“苏联模式”“苏联经验”的桎梏,清醒地认识到“外国经验,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只能供参考”[13],围绕什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开始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艰辛探索。
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在国内某些领域“思想僵化、迷信盛行”[5](P143),提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5](P14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实质就是要看清中国与世界的差距,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5](P153),充分借鉴与利用国外先进方法,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8](P266),“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8](P300)在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必须在策略上“胸怀天下”,正视西方国家的先进发展经验,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8](P64),只有内外联动,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4],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仍是新的历史方位下国家现代化建设必须采取的重要策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与世界各国处于一个“发展共同体”,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只有遵循“同世界共发展”的主线,将自身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统一起来,加强互学互鉴,才能更好地顺应历史前进的逻辑,进而将“世界经验”转化为“中国优势”。
现代化的价值诉求及未来方向是中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之上,本应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丰硕成果的人民却在承受着现代化之重。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按资本进行分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极不平等,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马克思认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2](P8)但是,西方国家却将“未来的景象”当作专属,营造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荒谬论断,试图将西方发展模式视为现代化的唯一模式。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审视世界发展,多次表明中国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要尽可能地发挥中国发展的外溢效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8](P143)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得益于党中央作出扩大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中国与世界各国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只有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与各国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互助共融的发展环境,中国才能在合作共赢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是“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中国希望以自身的发展为人类谋进步,特别是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的经验和选择,相比西方国家建立在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基础上的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人本之维”。
在中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6](P2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本质更加凸显。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起伏、世界经济波动不定等复杂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以自身现代化助力全球和平与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性意义,中国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完全不同的前进方向。
在中华文化中,人们向往“大同社会”,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作为其基本特征。从经济属性看,“大同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形成的理想社会样态;从主体属性看,“大同社会”是“天下人”的社会。“虽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实现过覆盖整个地球的‘天下’,但中国人的价值指向是整个人类。在大同社会的设计上,自然也是以超越国家的人类意识为世界观基础的。”[17]
中国共产党善于从经典中叩问治国理政的智慧。1923年,蔡和森在《中国革命运动与国际之关系》一文中指出,国民革命必须以世界革命为方向,“中国革命才能成功,中国革命问题才能真正解决”[18]。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仍心系世界,“共产党对于一切正义的非掠夺的谋解放的战争,则将挺身出而赞助,并站在斗争的最前线。”[4](P582)中国革命不仅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还必须发展为为了全世界被压迫的弱小民族与被剥削的劳苦大众共同推翻帝国主义革命的一部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和人民向全世界发出号召“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19]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科学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始终关注和平民主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积极援助“第三世界”国家,帮助它们尽快从殖民压迫、贫穷困苦的泥潭中解放出来。
时至今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趋势促使国与国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联系。“坚持胸怀天下”以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来,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不顾本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以无休止的政治内耗引发其社会问题,同时对待其他国家依然我行我素、肆意妄行,借助“人权高于主权”“民主与威权之争”等花样翻新的概念极力抹黑中国共产党出于人民利益考虑所采取的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力举措。面对这些无端发难,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在保证各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措施有条不紊进行的同时,积极向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必要的援助,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担当,真正践行了超越地域、阶级、种族隔阂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
如何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是中国在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中始终考虑的重要问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1](P44)
“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守自身、观大局,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开放心态。“坚持胸怀天下”贯穿了“国内——国际”两条主线。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地位使其始终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党,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升。因此,中国在世界发展的关键时刻为了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促进人类进步事业,需要展现应有的大国格局和历史担当,应该做出与其地位、能力相匹配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建设营造更加安定的国际环境。“坚持胸怀天下”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探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它承载着对建设美好世界的理想追求,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响应。中国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充分展现大国担当,并以一以贯之的世界情怀投身于全球治理实践。当前,在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等领域的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世界各国应携手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21]的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为追求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实现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而不懈奋斗,这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鲜明的国际主义立场。
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认为,“在所有的文明之中,唯独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产生过重大的、有时是压倒一切的影响。”[22]西方普世主义的价值选择造就了西方文明主导性、操控性的特性,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垄断和阶级剥削造成尖锐的社会矛盾从未改变。虽然这种矛盾在20世纪中叶有所缓和,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形势下,跨国垄断资本加剧贫富分化的问题却暴露得更加充分,因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失调而导致的矛盾注定了资本主义文明走向衰落,将会被一种新的进步的文明所取代。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世界发展的普遍性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相结合,在与世界交融互通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3]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深刻‘话语革命’”[24],“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10](P6),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后创造出的全新文明样态,它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互鉴、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统一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把握发展逻辑、顺应时代潮流,团结带领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从这一角度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内在统一性。与此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有其深刻的世界意义,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6](P64),其中蕴含着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人类进步潮流、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谱写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