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2022-03-25 00:04宫长瑞张乃亮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宁夏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总书记

宫长瑞,张乃亮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黄河安澜牵挂于心,多次深入黄河沿线实地考察,足迹遍布沿黄九省区,尤其是在郑州视察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出精辟阐释和透彻分析,科学规划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战略蓝图、战略任务和推进方略,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睿智思考和独特贡献,对进一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以民族复兴为出发点,提出了“黄河宁,天下平”的历史观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郑州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作出了新的时代研判,鲜明标定了“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1]的新定位,提出了“黄河宁,天下平”[1]的历史观,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升到延续中华文明的高度。这意味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有了新的历史定位和更为聚焦的新的战略定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必然选择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兴衰演替息息相关,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休戚相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建设生态家园。黄河流域以其九曲十八弯的河道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是一条连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巨型生态廊道,承担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气候、防风固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这就决定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在保障生态安全上发挥着关键而独特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黄河宁,天下平”这句古语就足以看出黄河之宁对一国之安的至关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1]。这些重要论断,彰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说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事关生态安全屏障的牢固程度。然而,黄河流域既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同样也是敏感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仍然是黄河流域的最大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历史性难题和关键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1]。这一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现实挑战的科学判断和整体透视,饱含着对未来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殷切期望。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亟需我们全力以赴、多措并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这一重要论断全新透视和生动诠释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工作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2](P13)。只有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是横跨东、中、西的农业基地、畜牧业基地和能源基地,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和战略之举。“黄河流域正以其全国2%的水量,养育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全国15%的耕地,支撑了全国14%的国内生产总值”[3]。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工作时指出,“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高达百分之七十,远超百分之四十的国际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警戒线,污染黄河事件时有发生,黄河不堪重负”[2](P73)。黄河流域工农业耗水量大,水资源明显超载,水资源短缺成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协调流域发展与生态资源承载力成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是一种有限的、无法替代的、宝贵的生态资源,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会使本来短缺的水资源更加紧张,严重影响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2](P53),以保护水资源为重点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前提环节,唯有保护好黄河母亲,才能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基本保障,才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

二、以全方位保护为切入点,提出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协同观

在科学回答怎样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全方位保护为切入点,以深邃独到的系统思维论证了党的领导、绿色发展、黄河文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独特作用,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置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治理,提出了要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1]的新路子,从而更加明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核心问题、治本之策和保护图景。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领导理论的重大创新,对党的领导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1]。这一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深刻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的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再次重申了党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领导,并强调,“党中央已经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关键在于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步调一致、抓好落实,要落实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主动作为”[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紧开展顶层设计”“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河长制湖长制组织体系”[4]。习近平总书记从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两个层面对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系统部署,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正是因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不断向纵深推进,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光辉伟绩。为此,全流域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规划为引领,全力应对、抵御和解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最大威胁和最大矛盾。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制度内容,全过程、全方位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规范性和持久性;不断健全中央统筹、省(区)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政策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做到细处,把政策方针转化为保护实效。总而言之,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续写黄河岁岁安澜的稳定奇迹。

(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粗放单一的发展方式,倚能倚重、低质低效的产业结构仍然是建设健康美丽黄河的制约因素。归根结底,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很大程度上归根于发展方式。“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1]这一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面临现实威胁的战略考量和科学判断。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现实境遇和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通过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明显改善流域生态面貌”[4]。基于对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1],这一重要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加强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意味着搁置或舍弃流域内经济发展,相反,找准发展路子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要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4],要有大局观、长远观和整体观,始终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全面做好污染防治工作,把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培育新动能,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以核心技术、创新驱动为依托的核心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黄河流域生态资源禀赋优良,要积极探索体现各流域地域特色、各有所长、契合实际的绿色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资源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建设森林康养基地,生产森林康养产品等,做优做强富有特色的生态产业,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产业链整体跃升。让绿色成为黄河流域最靓的底色,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发挥黄河文化的价值引领,加快创造性转化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价值引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1],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讲好黄河故事。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见证了党领导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治黄、护黄、兴黄的伟大实践,目睹了人类与黄河同呼吸、共命运的全过程,凝结着亿万人民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构成了党领导广大人民防洪抗旱、战胜灾情的精神支柱,成为了每一个防洪抗旱的重要关头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精神密码。在新的历史起点,一要保护好、弘扬好、传承好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快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二要全面系统深入地保护黄河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三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发挥好黄河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赓续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勇于劳动的精神血脉,以更加奋发有为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效,以迎难而上和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新篇章。

三、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为着眼点,提出了“综合治理,统筹推进”的系统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时,创造性地提出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洪涝灾害依然是黄河流域的最大威胁。他强调,“要保障黄河持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这个‘牛鼻子’”[1],同时,“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1]。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独特创见,深刻回答了如何统筹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方法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一)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生命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从最初的“山水林田湖”发展到如今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保护的独特思考和一以贯之的关切。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1]。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海时,根据青海生态保护的特殊性,创造性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理念。“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生态要素间关系的科学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的生动诠释,充分体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模式由单一表象治理向全方位整体推进的跃升提供了指导。事实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种生态要素共同构成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唇齿相依、共存共荣的有机生命体,某一个生态要素发生变化,则会影响另一个生态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2](P47)。为此,要运用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思维方法,对生态系统综合把脉、找准病根,统筹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一同保护,一同规划、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要素,同时根据各生态要素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将各生态要素置于整个生态系统中考虑,找准问题的根源,将各生态要素的保护结合起来。与此同时,科学把握地域差异,紧密联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具体实际,紧紧结合流域内不同的生态问题和自然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施“一山一策”“一水一策”方案,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把黄河建设成为贯通东中西的绿色生态廊道,呈现山水和谐、万物共生的生态画卷。

(二)统筹推进上中下游全流域保护

上中下游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地质地貌不同、区域特征不同,面临的生态安全风险也就有所不同,防洪抗旱是整个流域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基于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面临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的科学识别和整体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上游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1]的重要论断,实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由“大水漫灌式”的局部保护向“精准滴灌式”的全域保护转变。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要将区域差异性和保护协同性有机结合起来,要在精准施策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从而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上中下游不论哪一个流域的生态系统破坏,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它流域的安澜,甚至影响全流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此,各流域需改变各自为战、各管一摊的分割式保护局面,打好“组合拳”,共同唱好“黄河大合唱”。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具体实际,制定各流域协同保护的方针政策,建立纵横联动的上中下游协同机制,不断破除上中下游协同保护的阻隔,加强沿黄九省(区)的交流协作,在共商共建中集思广益,整体统筹和规划生态保护,协同破解生态保护的痛点难点问题,协同解决沿黄人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成效。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做好各流域的保护工作。上游是关系全局的水源涵养区,要加强上游多样性草地、灌丛植被的保护与修复,加大力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筑牢“中华水塔”。中游是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区,以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地貌、土壤和气候为选材依据,因地制宜选取植物的种植类型,以精准式保护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下游环境污染积重较深,加强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对废气废水的处理率,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

(三)牢牢牵住水这个“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下游防洪短板突出,洪水预见期短、威胁大,‘地上悬河’形势严峻”[1],并且分析“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的原因时指出,“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1]。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的同时要在“水”这个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下功夫和求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1]。受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多重因素影响,水沙关系不协调仍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洪水灾害依然是黄河流域的最大威胁,水资源短缺仍然是黄河流域最大矛盾,能否协调好水沙关系、能否做好“水”这篇大文章关涉到黄河流域岁岁安澜、长治久安。围绕洪水这个最大威胁,要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大对雨情和凌情的动态监测力度,不断提高险情灾情旱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及时高效地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应对风险,减轻防洪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走好水安全有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4]。“四水四定”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围绕水资源短缺而提出的创新之举。为此,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着手解决水资源短缺这个最大矛盾,一方面要推进引水工程等重大工程实施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基本原则,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狠抓落实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实现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四、以黄河复杂难治的现实性为立足点,提出了“谋划长远,干在当下”的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结合历史和现实基础上分析了黄河是一条复杂难治的河流,要求保护黄河不能盲目追求政绩,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基于此,提出了“谋划长远,干在当下”[1]的政绩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不仅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更是需要久久为功的长期工程,保护好黄河不仅是一场苦仗、硬仗,更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具备继往开来、脚踏实地、接续奋斗、攻坚克难的耐心和恒心。

(一)坚持宏观布局与微观引导相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央统筹、省(区)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国家发改委要会同有关方面组织编制规划纲要,按程序报中央批准后实施”[1]。有了明确的战略规划就有了明晰的保护航向,为此,需要紧密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具体实际,坚持规划先行,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大局,综合考虑沿黄九省(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地域特色、面临机遇以及保护问题,国家发改委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并于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审议后予以通过,沿黄省(区)根据中央部署以及自身的区位条件、生态功能、保护现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做出了整体规划。这些规划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详细部署,对近远期战略思路、战略步骤、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做出了顶层设计,明晰了战略路线,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规划的目的在于实施,规划的价值也在于实施,规划的设计最终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省(区)、市、县应结合具体实际,加强微观引导,在规划实施的各个环节中认真部署、督办、协调和考核,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点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规划落地见实效,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既要全方位布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又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而不同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又会面临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毋庸置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一项难度大、复杂性强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非一日之功。要保持历史耐心的战略定力,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已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现实性和长远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放眼长远认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4]。这也就明确了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既要立足当前追求现实成效,也要着眼长远追求长远之效。第一,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能追求表面政绩而损长远之效。要在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具体实际出发,通盘考虑与全面洞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现实问题,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勠力同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汇全民之力、聚全民之智解决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呈现出来的新问题,切实增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的现实针对性。第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开展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4],打好“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持久战;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攻坚战和防卫战,在接续奋斗中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战略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总书记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