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红
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全身麻醉是当前临床多种手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虽然良好的全身麻醉效果可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但患者术后苏醒期会有各种不良情况甚至对手术会造成消极影响[1],因此对全身麻醉患者的护理干预引起了高度重视。本研究旨在探析对全身麻醉后苏醒期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接受手术治疗且需给予全身麻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给予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5.61±4.58)岁,平均手术时间(125.64±13.54)min。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4.93±4.61)岁,平均手术时间(131.52±13.52)min。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全身麻醉术后护理干预,包括营养支持、用药监督、心理疏导和并发症积极处理等。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针对性护理措施。(1)组建护理小队:该队伍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责任护士、副主任护师担任组员,对于全身麻醉可能引发的各种不适反应、手术操作特点以及病情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明确循证问题,即如何为患者提供快速、具备康复效果的护理措施。结合网络知识库包括万方、维普、知网等将总结循证问题输入,筛选于3年内的文献并检索期间的最佳护理措施,整理后结合患者情况应用于临床。(2)护理干预:①快速体温保护。患者完成手术并送入恢复室后用体温探头监测其腋温,检测如提示体温低于36℃则需要为其进行及时加温,温度调整到38℃,当患者体温逐渐上升到36.5℃时可停止加温。②快速控制性输液。完成手术后密切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根据其反馈对输液量与速度进行调整,达到最低有效灌注量。一般情况下需要将输液滴数维持在每分钟20~40滴的合理滴数状态,作用在于避免由于输液速度过快而导致心肺负担加重。③疼痛护理。拔管之前或者是在为患者进行有创操作的半小时前,根据医嘱对其应用镇痛药物。确保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并根据患者疼痛情况为其提供预见性疼痛护理干预。在患者清醒后评估其疼痛状态,分数在2~3分间则通过分散注意力、心理疏导、听音乐等方式来达到镇痛效果,如分数在4分以上则应该给予药物镇痛干预手段,如有必要还可应用镇痛泵镇痛。④降低拔管刺激。患者被送入到恢复室后要根据医嘱内容应用丙泊酚,确认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入到稳定状态后拔出气管导管,停用丙泊酚。⑤预防术后不良反应。因全身麻醉方式的药物选择、剂量等都是引发其出现恶心呕吐等都是相关独立高危因素,需要仔细观察患者反应并应用诸如氟哌利多等止吐剂[2]。⑥苏醒后心理疏导。患者清醒后通过语言慢慢引导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向其说明手术完成情况,让患者能够明白自己所在位置及目前时间,还可以为患者讲解整个手术麻醉治疗的流程,提升患者对自身疾病、状态的认知,积极配合。
(1)护理质量。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1 h 的体温情况、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分数在0~10 分间,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明显)[3],体温恢复时间、转出手术室时间。(2)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两组患者复苏期的疼痛程度,评分0~10分,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比。采用Ramsay 镇静评分标准评估两组患者复苏期的镇痛效果,评分与镇痛效果呈负比。采用躁动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复苏期的躁动程度,总分7 分,评分与躁动程度呈正比[4]。(3)不良事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不良事件的概率。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1 h,观察组患者体温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体温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室转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Ramsay 评分、躁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指标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指标情况(±s) 分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值P值VAS评分6.49±0.89 4.02±0.85 14.191 0 Ramsay评分1.88±0.31 1.12±0.23 5.702 0躁动评分3.69±0.25 2.10±0.12 40.543 0
观察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情况
患者接受麻醉后恢复其生理功能的重要时期是麻醉苏醒期,同时也是易于发生意外的时期,容易出现寒颤、血压异常、躁动等并发症,不仅对患者的苏醒质量产生影响,还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患者而言,缩短其麻醉苏醒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极为重要[5]。麻醉复苏室所起的作用就是对于所有麻醉患者手术后,不能达到ICU 收治标准、术中出现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或术毕全麻苏醒不完全的手术患者,即麻醉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药作用尚未完全消失、易引起呼吸道阻塞,通气不足,呕吐,误吸或循环功能不稳定等并发症者,全麻气管导管尚未拔除或已拔除而苏醒不完全患者以及全麻的小儿,进行检测和必要的处理[6]。麻醉苏醒期是患者麻醉后重要生理功能逐步恢复的关键阶段,也是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时候,缩短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途径。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是在传统护理方法基础上,充分运用循证理念结合新技术、新方法,达到提高护理效果、缩短康复时间的手段,作为新型护理理念近年来在临床各个领域运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贯穿围手术期,让患者感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护理服务,对于全身麻醉患者而言,该护理措施可降低手术所造成的应激反应,促进术后康复[7]。在本次研究中对常规护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引导护理患者数据进行对比,显示术后1 h,观察组患者体温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体温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室转出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Ramsay评分、躁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事件概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了该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能够让各个护理环节的衔接性更加紧密,提高整体安全性与舒适性。
综上所述,为全身麻醉后苏醒期患者提供以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引导的相关干预措施,对于保障其各项体征恢复正常及舒适体验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