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晖
(甘肃省引大入秦水资源利用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中存在体制、设施、资金、技术及宣传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加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体制改革,完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资金投入,引入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先进技术,重视宣传教育等,推进农田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完善和优化,为农业健康稳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农田生产的水利保障,基于灌溉管理实现农业增收。
农田生产离不开灌溉,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管理对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滞后,造成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使用效果不佳。许多地区的农田水利灌溉工作由不同部门负责,如水利部门、农业农村部门等,这些部门之间未形成有效的综合灌溉管理机制,仍然各自为政,将管理工作局限在本部门的工作范畴之内,并未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导致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协调、不同步,影响实际工作的落实。另外,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过程中,忽视了监督机制的作用[1]。对实际管理工作缺乏监督,导致部分管理者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认知,而且使管理责任无法明确落实,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管理效率较低,直接影响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作用的发挥。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水利设施。水利设施是开展农田灌溉的基础,如果设施管理不到位,就难以达到满意的灌溉效果。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设施落后、不完善等方面。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一个整体,需基于基础设施来完成各项灌溉任务。在设施建设方面,如果全局性不足或者各灌溉点设计不合理,就会降低灌溉效率和质量。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需要考虑农田面积、地形地貌及水利条件等,但部分工程建设前欠缺对基础条件的调研,使设施建设难以适应农业发展,灌溉能力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导致灌溉管理滞后[2]。例如,很多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灌溉点非常分散,灌溉设施覆盖面积无法满足实际的农业生产需求。在农田基础灌溉工程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维护措施,使很多设施在出现故障后得不到及时维修,造成很多灌溉设施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实际作用。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但由于资金有限,影响了灌溉管理方式的优化和改进。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灌溉管理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持,资金来源单一,而且资金规模有限,往往只能满足基础性的农田水利灌溉管理需求,影响了灌溉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灌溉管理实践中,除了资金来源不足外,还存在专款不能专用的情况[3]。财政拨付的农田水利灌溉专项资金,在实际使用时不够规范,没有有效的监督和跟踪反馈机制,造成资金使用出现超预算的情况。
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实践中,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技术滞后,影响工作实施的质量和效率。在灌溉工程管理中,很多地区仍然以人工管理模式为主,如进行农田水利灌溉数据信息采集时,完全依靠管理人员实地走访和调查。这个过程不仅占用较多时间,而且会给管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4]。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农田范围较大,依赖人员走访式的管理方式难以将工作做实、做细,从而造成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方式粗放。在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方面,相关单位和人员需注重新技术的运用,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驱动和支持。
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中,需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田水利灌溉管理需获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如果农民工作没有做好,在管理实践中就会出现农民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如农田灌溉时不能主动保护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或者对农田水利灌溉接受程度低等[5]。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不到位,没有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给农民带来的增产增收效益。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没有建立,导致其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
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问题的解决中,需优化管理实施路径,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在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方面,需加强部门联动和配合,注重相关部门的工作关联和整合,建立统一的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体系,明确各自管理目标和责任,将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内容予以细化和完善。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涉及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在灌溉管理实践中注重对存在问题的探讨,最终形成统一的管理意见,并做出统一的行动部署,从而保证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6]。在明确管理责任方面,各部门要依据部门工作职责,将本部门工作做好,如农业农村部门需基于农业生产需求,做好农田生产区域的水利工程灌溉日常管理;水利部门则要做好灌溉工程的维护检修等,并依据农业农村部门提供的各项工作目标完成农田水利灌溉的建设和管理任务。出现问题后多部门需共同研究,积极解决问题。各部门及相关管理人员都要承担责任,共同将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做好。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可由多部门共同组成一个独立的监督小组,发挥农田水利灌溉管理监督职能。在监督过程中,可及时对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相关部门进行纠正和改进,从而提高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整体水平。
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前,需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科学决策,注重设施建设与实际灌溉需求的匹配性。建设设施前,相关部门要进行实地调研,掌握耕作区域的实际情况,记录农田规模及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建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设施建设模型,预测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能力。在设施建设规划方面,需具备长远眼光,通过预测一定时期内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情况,预留出农田水利设施的升级改造空间,避免出现农田水利后续灌溉能力不足等情况[7]。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中,需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通过合理布局灌溉设施(见图1),增加有效灌溉点,保证灌溉点之间的农田覆盖没有遗漏,进而提高灌溉管理效率。相关设施建设完成后,需配套进行设施维护管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是长期和持续的,必然会对设施造成损耗,导致农田水利灌溉性能和效率降低。通过制订维护管理制度,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维护管理措施,及时检查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对存在的故障隐患进行维修处理,如及时更换老旧零部件等,确保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可持续运行。
图1 农田水利灌溉设施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需持续的资金支持,因此要注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由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在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可加强社会资金的引入。社会资金具有规模大的特点,政府可给予社会资金主体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费减免等,或通过协作方式共同兴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拓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资金的来源渠道[8]。另外,在资金使用方面,可规划长期资金使用目标和短期资金使用目标。对于长期使用资金目标,建立一套完整的资金拨付和使用体系,做好资金使用规划;对于短期资金使用目标,则是在一些特定的管理项目中,以补贴或奖励的方式补充农田水利灌溉资金。在资金使用上,必须明确专款专用,对违规使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资金的行为予以处罚。政府相关部门可对财政资金的去向等进行追踪,及时反馈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资金控制并提高监督成效。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普及,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管理过程中,可在水流灌溉点安装监控和感应设施,通过感应技术和监控技术的运用,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及时获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运行情况。通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见图2),可将先进的技术设备连接到信息管理系统上,管理人员只需观看监控画面,或对传回系统平台的各种农田水利灌溉数据进行分析,就可全面掌握农田水利灌溉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例如,某个区域的灌溉设施出水量不足等,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远程控制,调整灌溉设施参数,显著提高灌溉管理能力[9]。管理人员可基于信息管理系统,批量处理各种数据信息。与完全依靠人工的管理模式相比较,管理效率和准确性均得到显著提升。管理人员可从繁杂的基础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革新和优化方面。
图2 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对农民的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宣传渠道,使农民了解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工作,并且愿意参与其中。管理人员要走近农民,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讲解,及时为农民答疑解惑。在宣传过程中,可制作宣传手册,以农民能理解和接受的图文并茂方式,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作用和重要性告知,从而提高农民主动保护和正确使用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意识和素质[10]。另外,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可通过农田水利灌溉管理网站推介各种信息,如指导农民利用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保证农田生产高效,警示一些错误和非法的行为,如破坏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设施的行为。通过宣传,使农民明白保护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人人有责,激发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11-12]。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是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科学有效的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方式,可提高农田灌溉水平,为农民增产增收保驾护航。当前,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积极有效的解决,会直接影响农田水利灌溉成效。在管理实践中,要基于问题根源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并落实到位,使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可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