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技术应用的哲学思考

2022-03-25 22:26刘红玉谢娆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联网

刘红玉 谢娆

摘要:车联网技术是5G时代下万物互联的典型范例,因其巨大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车联网技术的规模应用一方面将重塑产业链,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人类争取更多自由时间;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信息共享与隐私伦理的矛盾等风险,需要用哲学思维对其进行反思和解析,引导其更好地服务人类。

关键词:车联网;5G;智能交通;文明风险

中图分类号:N0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2)01-0056-08

所谓车联网,是在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对车辆进行关联,使之达到信息的交流互通,从而实现以车辆为主体的交通领域乃至整个社会资源最优化的网络。[1]车联网技术的革新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衍生出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研究、审视和规范。

一、车联网技术研发应用的积极意义

车联网技术的研发应用将重塑产业链、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为人类争取更多自由时间,促进人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一)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将重塑产业链,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

车联网脱胎于实体经济与大数据的深度交融,它关联车与车,其强大的通信功能衍生出V2P(车与行人)、V2I(车与基础设施)、V2N(车与网络)等一系列场景应用,直至达成最终目标——V2X(车联万物)。车联网作为嵌入式的服务系统,可灵活应用于各个生产场景,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和各行各业相勾连,串联形成新的产业链。首先,以模组与通信芯片以及雷达、高精度定位、计算平台为代表的上游产业发展迅速,为自动驾驶、高精感知的功能、适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其次,车联网时代,汽车将引入多样化的传感和交互能力,例如显示屏会更大更多,座舱处要安装更多的传感器以识别人体健康、声音和气味,操控方式也从传统的旋钮、按键扩展到视线、手势甚至脑波操纵,刺激相关产业的兴起;最后,车联网的下游产业链覆盖面更广,所涉领域与我们的生活更为贴近,如交通出行、物流运输以及数据增值服务企业将面临大变革,通过对车辆数据的实时监控,对出行服务的监管会更加严格,同时也会更加规范有序,而物流企业则利用无人驾驶来节约人力成本,使运输更为安全高效;另外,在数据增值服务方面,预计每台无人驾驶车辆都将产生相当于三千人的数据,通过收集整理如此庞大的信息,相关企业能向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增值服务,创造惊人的商业价值。

从传统手工业生产,到大机器时代的机械化运作,再到如今智能化、集成化的生产方式,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力的飞跃。首先,车联网对关联车辆及车载系统等硬件、软件设施有一定要求,单一的、非智能的电动机械无法容纳车联网技术,这将加快全社会范围内的传统电动机械的淘汰,以及自动化、智能化机器的更新;其次,自动化机器的大批量应用使得体力因素在生产活动中起到的作用减小,企业更倾向于聘用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技能的专业人员,从而推动生产者在学历和专业技术方面实现自我进步和自我突破;再次,在生产对象的种类和数量的选择上,可以利用车联网搜集的大数据帮助生产商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客户的真實想法,有效调整供给以平衡需求,不仅提高用户满意度,同时也降低不必要的生产浪费;此外,车联网时代的到来还对生产组织形式产生一定影响,当各类企业在经济大环境的陶染下逐步完成数字化、自动化的蜕变,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终端实行精细度更高的生产,以往的单一品种、大批量和标准化生产将被多种类、小批量和非标准化的柔性生产所取代,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2]

总的来说,车联网将大数据这个新兴生产要素作为支点,利用信息系统整合资源配置,重塑传统产业链条,并推动物流、金融、第三方商业平台等行业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还将催生出一批新的、符合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在生产方式上为人类提供新的可能。

(二)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将重构人类生活方式

在信息交流层面,车载系统会跟IOT(物联网)进行联结,你能利用车联网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比如你可以获悉所在城市的交通路况,也可以在进入车厢的第一时间知道今日股市开盘的走势情况,甚至当你出门前忘记熄灭炉火,还能指挥车载系统替你解决家中的安全隐患。

在经济层面,凭借无人驾驶技术,车辆的商业价值将大大增加,它不单作为移动交通工具存在,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意义,可以设想在未来的某一天,不同的汽车兼备不同的功能,甚至能做到一辆汽车兼具多个功能。你只要在手机、pad这样的移动通讯工具上轻敲几下,输入相关信息,这个世界的便利之门就会为你敞开。

在服务领域,当车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各类型的“内容”都能在它身上找到栖身之所。通俗地说,在智慧交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尽情发挥联想,叠加各类服务,数以千计的行业将以车联网技术为跳板,实现多项服务和应用的multiple体验,为社会成员的生活提供无限种精彩可能。

(三)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自由时间

车联网以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与效率,即减少拥堵、优化停车、降低污染水平为目标。提高效率意味着节约时间,特别是当无人驾驶汽车大规模上线,移动汽车不再只是代步工具,在保障驾驶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了乘车体验感,驾驶员无需全神贯注投入驾驶,不但可以解放双手乃至头脑,获得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而且在接入互联网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移动式办公、娱乐、学习、休息。

在马克思看来,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人类所获得的自由时间越充分,个人的发展也就越充分,“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3]。我们有理由预见,当车联网普及后,自由时间将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延长,从而优化社会时间结构,即调整满足不同需要的各种活动在人的整个时间中的占比,为人类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时间基础。

二、车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风险审视

车联网在重塑产业链、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和风险,需要社会给予关注和重视。

(一)人对车联网技术的过度依赖

这里的依赖是指过度依赖,也就是车联网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产生的一种削弱甚至颠覆人在生产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使人成为了技术工具的工具,束缚和制约人全面发展的科技异化现象。马克思认为异化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及活动的产物站在了主体的对立面,然后这一对立面又同时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从而这一对立面变成奴役、支配主体的力量[4]。由此可见,判断车联网应用中人是否存在过度依赖的关键在于——辨别人与“物”之间的主体与客体,支配和被支配的相互关系。

车联网作为人类用来解放自身的工具,本应使人得到解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然而人在车联网应用过程中的过度依赖,让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支配地位受到了影响,其应用逐渐成为支配和控制人的异化力量。行为上,由于车联网技术的应用,人们的双手从方向盘上得以解放,由驾驶者转变为乘车者,人们逐渐不去关心路况和车况,一切都交由车联网全权负责,这不仅大大削弱了人车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还弱化了人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为惰性的培养提供了温床;思想上,车联网强大的数据库使得信息唾手可得,人们遇事时不必动脑筋,自有车联网提供各种方案供人选择,便捷的搜索引擎让人仿佛成为了世界的主宰,无所不晓。殊不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只是车联网思想的执行者,而且长此以往,人的思维会变得简单、迟钝,以至于彻底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5]

(二)车联网技术规模应用可能带来的失控风险

车联网技术规模应用所带来的失控风险是与人类对它的过度依赖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而言,人类使用车辆为自身服务,车辆处于人的操控之下,而当汽车连入车联网并拥有更高程度的自主性后,这种原本牢固的操控与被操控关系就有可能产生变化。在人类高度依赖机器的情況下,不论汽车是出于何种缘由,是“主动”还是“被动”失去控制,只要它对人类而言处于失控状态,就会对人的生存安全产生或大或小的威胁。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词汇——人机共生。我们正处于人机共生的时代,显而易见的一个好处在于,由代码构成的数字大脑能够排除人类大脑的感性和不确定性,有条不紊地执行人所下达的指令,在一切因素都处于正常状态的情况下,它们对人类是有利的。但这种正常状态并不是时时都有,也有可能发生一些不定期的程序错乱或故障,导致用户体验感大大下降,甚至危害用户的生命安全;甚至可能遭遇黑客的攻击,一不留神就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况,又或者有人沿着车联网找到关联的用户的银行账户,轻而易举就盗走他们存在银行的大量财富。以上事例不是耸人听闻的捏造,而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旧事重提只是为了说明,你以为车联网处于你的全盘掌控之下,但现实并非总是如此。

(三)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可能加剧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

谈到汽车,总能很快联想到运输、代步这两个相关词汇。唯心主义者黑格尔主张存在即合理,那么当我们用现代的思维来审视汽车存在的合理之处,就会发现,汽车从诞生之初就和运输、代步这两种行为脱不开关系。就当前V2X的广泛运用而言,车联网的立体式服务功能可以将汽车从单一的代步工具升级为一站式满足需求的移动个人枢纽,这不仅是对汽车基本用途的放大和扩展,还有利于打造资源集约创新型服务载体。功利主义者一定会喜欢这项应用,毕竟他们老把“效果最大化”挂在嘴边,既然推广车联网这项行动所带来的利益是如此可观,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相反,比起启用车联网带来的不菲效益,另一部分人更在意汽车这个交通工具背后蕴含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在现阶段,驾驶汽车尚属于一门重要技能,一个对驾驶技术一窍不通的“小白”,必须经过在驾校的重重学艺,并且通过交管部门的严格考试,才能拿到驾驶证,继而开车上路,可试想在十年之后,当无人驾驶成为和呼吸一样平常的存在,这项技能对人类而言是不是就可有可无了呢?拿的士司机、滴滴司机和职业代驾来说,驾驶员的工作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手段,就像高效率的机器大面积排挤低效率的车间工人那样,以上职业是不是会被历史的车轮碾成尘埃,在未来社会里彻底失去痕迹呢?

车联网和无人驾驶技术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只是时间问题,但人文精神恰是人类历史中最可贵的东西之一,尽管科技理性能使人类更快捷地生活,但人的本性与价值理性终究是最不能泯灭的,只有并置二者,而非偏废,才可实现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这两个对立面的平衡。[6]

(四)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导致意志发生场所与行为实现空间出现差异的风险

车联网的运用扩展了人的主体性,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实,在高速传输效率的前提下,于同一时间节点上完成“异地—同步”成为可能。大哲人笛卡尔在认识论上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观点,明确了我的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同一,其所构成的自我同一性原则流传至今,被解释成大众可接受的通俗观点。打个最简单的比喻,当你感到口渴,打算拿起桌上的杯子喝一口水,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顺序应是:你的头脑发出指令,你的手在接收到指令的同时完成了拿起水杯的工作,然后你喝下水,获得了满足。在进行喝水这项行为时,你明白自己在想什么,也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在行为实现的那一刻,你的意图与你的行为结果在这一事件中,在同一空间中达成统一。这种统一,在如今又产生了一些新形式和新疑问,就打造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来说,其目的包含了让交通和运输更好地服务人类,譬如人不必亲临现场,却能指挥自家的小汽车从城东跑到城南,这既是技术创新的初衷,也是乐见其成的结果,但由此就引申出一个思考问题:当意志与行为结果并没有发生在同一场域之时,两者在广延上的差异是否为我们带来某种风险?[7]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并且这种差异所带来的风险实际涉及多个方面。首当其冲,是行为结果的实现在时间上的延迟风险,尽管也许只存在0.001秒的时差,却因交通行业本身独特的性质而危害巨大。

另外,本体意志是否能够始终严格操控异地行为,此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人的大脑作为肉身枢纽,通过中枢神经的传导机制把即将进行的动作分配给肢体的每一部分,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施加不可违抗的控制性,然而当身体缺席于现实的活动,机械代替身体承担相应的职能,这时头脑做出的决策需要经过更为繁杂的中介,如手机、平板这样的操控中心,才能形成预期的数字在场,达到行为结果的最终完成,在此过程中,意志对行为操控失败的几率随着传输中介的增多而增长,最坏的结果是汽车的所有者因某种人为或自然因素失去对汽车的控制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五)车联网技术的应用衍生信息共享与隐私伦理的矛盾

车联网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新概念,而互联网的本质是实现信息的实时快速分享和共享,那么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车联网也就必然将这种信息共享的特质囊括于自身。在车联万物的蓝图绘卷上,汽车不仅要完成与其他车辆的数据交互,而且要利用云端平台与所有行人、包括红绿灯在内的基础设施以及全网搭建起数据互联的实时通信网络。

车联网是兼容信息获取者和提供者的平台,如果它在某个节点上出现破绽,又恰好被人攻击,就很有可能造成全社会个人隐私的大面积泄露。在数字化生活成为大势所趋的现实状态下,严峻的事实就是人的隐私空间也在被压缩,与其他信息失窃所产生的影响不同的是,作为人类的代步工具,汽车飞驰在马路上的时候更添一层危害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的风险,谁也不知道车辆行驶信息落入他人之手后,别人会拿它来对你做些什么,但总归没什么好事。由于车辆已经变成了出行、工作乃至娱乐一体化的综合设施,人们不禁时刻担心车辆的网络会不会已经被人侵害,担心车辆的控制权是不是还属于自己,要是仇家得知了行驶路线而埋伏在必经之路上,或是座驾被别人恶意操控撞向建筑……[8]

这绝非夸张之言,对一个技术高超的黑客而言做到这一切并非难事。2021年4月6日,特斯拉系统遭到名为“绿神”的黑客的入侵,TA曝光了车内摄像头拍摄到的高清画面,一时间网民哗然,人们将关注点集中到智能汽车的信息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上来,虽然特斯拉官方很快就发布声明,称驾驶室内的摄像头在北美以外的市场还没有激活,就算在美国,车主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开启使用,但大众仍对用户隐私泄露的可能性表示强烈怀疑和担忧。

由隐私泄露引发的安全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有待解决,这是对发展迅猛的车联网提出的十分必要的考验,只有尽快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将技术漏洞补齐,才能规避万物互联下潜在的隐私流失风险,扫清科技发展的障碍,使新技术、新应用走得更持久长远。

三、推进车联网技术造福人类的有效路径

车联网技术依托于数字科技,关联各大新老产业,是当前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产能之一。车联网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那么,如何使得车联网发挥最大的效用来造福人类,就成为现实条件下最为紧要的课题。

(一)理性应用车联网,严防工具异化人类

车联网是人类使用新工具的典型代表,它汇集了自动化机械、电脑和互联网的突出优势,宛若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技術与生产融合的领域冉冉升起。车联网使汽车的功效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可移动物理空间,而是升级为智慧家庭和智慧办公的场所,人交付给它更大的渗入人类生活的权力。热衷于享受生活的人,总在试图找到更好地服务自己的方式,人们在车联网强大的使用功能中看见了惊喜,殊不知那背后还有一团迷雾,裹藏着恐惧、颠覆和迷惘。[9]

按照行业的设想,车联网要从人车结合的智能驾驶出发,最终实现车辆的全自动无人驾驶,在此过程中,人则获得更高程度的安全、舒适、智能、高效和节能。这对交通行业乃至城市规划来说显然是一次革新和重构,同时也意味着某些相关职业的消失及其失业率的上升,往更深一层去看,这还是现代科技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又一次冲击。随着人对车联网的依赖程度加深,人面临着在精神上沦为机器的附庸的困境,人与机器的主仆关系的颠覆是机器使用的双面性的表现,工具一方面帮助人类,一方面异化人类。

然而,这种异化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人本身,取决于人对车联网的使用。我们要牢记,任何一种工具的诞生都只是为了辅佐人类,人因“犯懒”这个目的创造了它们,却不能任由它们过于“泛滥”。车联网在未来的广泛运用不能改变人在各类交通决策中的主导地位,我们应避免这种状况:长期闲置使得头脑和手脚陷入麻痹状态,久而久之,丧失人的本质,成为机器的奴仆。

诚然,车联网的存在并非为了降低人的智慧和操作技能,而只是让同样的操作发挥更高的效率,换言之,人虽然可以让人工智能暂代自己本该从事的操作,但决不能放下警惕之心,我们要紧紧把控好作为智慧人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当然,我们的终极目的并非打倒人工智能,而是解决彼此之间的对立,只有秉持着理性的态度,将车联网的使用范围标记上限和下限,才能摆脱被工具反客为主的局面,获得人与机器的共赢发展。

(二)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以实践统筹二者间的平衡

车联网从研发设计到落地实施,一直被寄予极大的期待,人们期望它在工作、娱乐、学习和消费等众多领域表现出色,它作为前沿科技的代表性作品,是科技理性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凝结成的物质实体化,它的创造和运用原本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而经济发展的模式却迫使人成为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高质高效的机器生产无形中毁掉了人性的鲜活,人成了系统的一部分,人的所思所想、自我价值反而不再重要,这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摧残,与车联网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车联网与各个行业衔接工作的完成,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不仅局限在生活领域,那将是整个生产结构的转型,然而,一个只关注经济效益的社会是无法持续发展的,想要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还要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作为向导。

因此,在运用最新高效的车联网技术时,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兼顾人的需求,关注人本身,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外,技术研发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在此过程中难免产生一定风险,既然无法避免风险的出现,就要尽量减小风险带来的损失,及时制止伤害的蔓延,在此情况下,制定合理的规范车联网应用的政策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强化车联网底层技术支撑,避免不同空间广延下意志对行为的无效操控

远程操作、异地控制和跨时空传输是车联网的突出特点,在此过程中,想要建立无失误的庞大数据网络,布置遍及每寸信号覆盖地的互联通信空间,就必须利用5G通讯手段,缩短时差、消除空间广延差异。

“用5G重新定义汽车”,这是车联网降世之初便亮出的口号,由此可以想象5G在车联网领域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那么,5G究竟是如何“定义”汽车的呢?让我们先来一览5G的本质——蜂窝移动通信,在此本质之上,又产生出两大特点,即无线连接和可移动。前者意味着5G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极低的时延性,也就是说,5G可以令决策更快速地从发号施令者那端传输到车辆这端,并能保证在超高速移动情况下数据输送的稳定性,而后者使得车联网摆脱了有线宽带连接的不便之处,发挥增强型移动宽带的高速率和广覆盖的性能优点。在低时延和高速率的基础上,跨越空间距离的鸿沟已经不再是棘手难题,理论上,利用5G技术所达到的微乎其微的时差是完全不会妨碍车联网的日常应用的,它扩展了人的定义,将人的所思所想打包成数据,纳入万物互联的一环,为人的数字在场提供了可能性和合理性,帮助主体的意志转换为现实的异地行为,在科技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上,将人的思想尽可能地还原并投射,最终完成主体的虚拟在场,并且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极力避免了传统通信技术的风险。如此一来,意志与行为的同一性又重新得到了回归。

(四)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车联网,做好相关数据共享安全保障工作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易审计、难篡改等特征,为保障人们在数据共享的便捷中获得更大的安全感,可以推进区块链技术与车联网的融合。区块链+车联网所展现出的优势,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是解决车辆数据造假问题。利用区块链分布式储存不可篡改信息的特点,将车辆交通事故的现场状况、违章信息、故障情况永久保存,实现数据的固化,杜绝利用网络篡改实时数据的行为发生,提高驾驶信息共享的可靠性。

二是保障数据安全。区块链在各个行业的普及运用,对其自身的抗攻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它在数据存储、保护等方面不断做出的调整升级,符合车联网对信息隐私安全的需要。

三是完整记录车辆生命线。在区块链+车联网的状态下,从汽修汽配、车辆管理,到汽车制造、汽车租赁,这一系列过程都能准确无误地载入区块链,载入区块链的信息无法人为篡改,得以完整保存。

因此,应充分认識到区块链技术在建设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中的作用。建议由上自下地推进展开相应研究工作,推进区块链技术完美嵌合车联网的数据共享。

四、结语

车联网的推广应用已成时代大势,然而在向智慧交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车联网整体化进程的短板,这些短板需要全社会投入力量进行攻克。文章从哲学角度深挖其背后意义与隐含风险,有利于引起人们对车联网发展中不足之处的重视,并及时调整和更新观念,以迎接一个多元数字在场的全新世界的到来。

参考文献:

[1]王景东. 车联网:引领网络汽车新时代 [J]. 运输经理世界, 2011(1): 117-118.

[2]张为志. 人机共生: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 [J]. 国家治理,2019 (4): 16-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0: 225.

[4]刘春芳. 我国高等教育的技术异化问题研究 [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7-11.

[5]成盼盼,郝志康. 简析现代人的网络技术依赖症 [J].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5(5): 258.

[6]李丽丽.工具理性对人文精神的僭越 ——从《启蒙辩证法》看“学术资本主义” [J]. 教学与研究, 2020 (6): 84-91.

[7]蓝江.5G、数字在场与万物互联——通信技术变革的哲学效应 [J]. 探索与争鸣,2019(9): 37-40.

[8]梁宇,郑易平. 大数据时代信息伦理的困境与应对研究 [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1(3): 100-106.

[9]梁正平,陶锋. 人机结合 ——2020年人工智能哲学前沿问题述评 [J]. 中国图书评论, 2021(2):8-17.

责任编辑:陈平远

收稿日期:2021-10-3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脑机融合技术的人文风险及其治理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1BZX055)

作者简介:刘红玉,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创新发展、技术哲学;谢娆,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联网
工业物联网技术在油气田智能巡检中的应用
“身联网”等五则
跑赢物联网下一个十年 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特别报道
风口之上,车联网系统将是“另一个”手机系统?
小卡大江湖 走进物联网卡市场
RX8 30T智联网两驱旗舰版
智能包装与物联网
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超6000万
ARM宣布mbed Enabled Freescale FRDM—K64F开发板通过微软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