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进行了现实审思,分析了高职生“精神成人”应具有积极进取生命意识、真善美价值追求、凝聚正能量实践态度、坚韧不拔职业精神四类特征,并围绕独立人格、目标需求、自由思维、职业发展的教育目标,提出了高职院校的行动路径:创设载体,树立自主实践理念;搭建平台,培养内生性需求;整合资源,培育创新创业思维;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链接校企,以“专业成才”促进“精神成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特征;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陈江(1981- ),男,浙江诸暨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浙江 绍兴 3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的跟踪与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IA190402,课题主持人:陈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5-0092-06
大学生“精神成人”思想的提出,旨在关注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需求,为大学生精神健康成长添砖加瓦,助力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内涵提升关键时期,其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应用型为主旨与特征的课堂教学体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已被全社会所认可。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精神成人”教育为高职院校有效推进职业素质、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为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研究新场域与实践新路径。
一、释原与明理: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现实审思
大学生“精神成人”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也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命题,笔者对“精神成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就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现实状态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精神成人”研究概述
国内学者对“精神成人”主要从社会学及心理学层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夏中义教授首次界定了“精神成人”概念及其内涵,在《大学人文读本》一书中指出,“成人”不仅是个体生物学意义上的成长成熟,也不仅是个人在法律意义上领取身份证并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更关键是在价值意义上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具有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的人文潜质。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在处理人与自我、社会、国家、世界关系中,不断提升自己精神存在状态与精神境界的进化过程。其他学者在这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精神成人”进行了深入探析。刘玉等指出,在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出现了群体性信仰危机与精神价值缺失等问题,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大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大学生精神成长内容载体亟待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蔡琳琳认为,“精神成人”的存在基础是物质条件,在物质条件满足后,人就会产生一定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追求,在成长过程中就会不断学习思考,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精神层次不断提升,可以有效应对来自生活的挑战和压力。黄聘认为,大学生精神成人包含“心理成人”“道德成人”“理想成人”三维向度,其教育策略应当涵盖三个层面: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促使大学生心理成人;以个人品德教育为重点,促使大学生道德成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促使大学生理想成人。刘继峰认为,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及自我进步过程就是“精神成人”形成的过程,但“精神成人”并不是一个既定状态。以上这些关于“精神成人”的研究概述,为本文探讨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观照。笔者认为,高职生也有“精神成人”的内生需求,高职院校理应开展“精神成人”教育。
(二)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现实思考
培育与引导高职生“精神成人”,既是高职教育育人本质的需求,也是实现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刚性需求。但在现实场域中,很多高职院校把精力和时间过多放在培养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剥离,忽视了高职生思想与道德价值层面的培养。目前很多高职生对事物往往从功利的角度决定取舍,缺乏足够的好奇精神,对自己的学科领域缺乏合理的怀疑与探究精神。价值属性的缺失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瓶颈,如果高职教育不重视学生的价值培养,很有可能会陷入单向度发展的恶性循环,即使学生毕业时完成了以后赖以生计的知识建构与技能储备,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精神成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与培养方式较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存在着很大差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就不需要人文教育,就不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相反,在当前高职内涵建设提升中,更应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实现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的“三重建构”。高职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道德精神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层次和道德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澄清与检视:高职生“精神成人”的特征判据
从整体上看,高职生要实现“精神成人”,需要从是否具备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凝聚正能量的实践态度、坚韧不拔的職业精神四方面特征进行实践检视。
(一)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
高职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应努力建构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高职生一旦开始深入思考人生、追求生命意识就意味着他们真正实现了“精神成人”。换言之,精神成人的实质,是要引导学生在价值根基上懂得做人的道理,并把这些道理内化为德行,来规范行为、提升心灵。生命意识就是指人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生命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了“觉解”的概念,他认为:“生命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追寻和理解生命意识,人生存和发展应该追求生命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精神成人,一个人做人做事应该对自己和事情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实际上就是自觉,人只有自觉才能明白道理,才能做好人,做好事。”①
当个体达到觉解状态就意味着个体更为理智,内心的良知已经被唤醒,自身的价值和精神也就能真正展现。高职生一旦达到“精神成人”的状态,他们就会更加深入细致地思考人生,进而关注生命意识,自身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就会得到极大提升。但在现实中应清晰地看到,很多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剥离,培养的是一名高级技工,而不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与承担更为重要的工作岗位。
(二)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高职生要养成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这样才能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意识。高职生一旦达到“精神成人”状态,就会懂得真善美,用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明确价值取向与追求后就会追求正确的生命意识,自我学习与成长过程也会充满着自信,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就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心智也变得更加成熟。被誉为德国“教育科学之父”的赫尔巴特指出,通过教育可以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多加关注学生的精神价值层面,向学生灌注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精神成人”要求学生应具备利他主义品质,尽可能去帮助到别人,利他主义是真美善追求的直接体现。还应突破个人甚至家庭利益圈子的限制,着眼于整个社会,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由于对“精神成人”关注不够充分,使有些学生只注重自我提升与发展,只谋求私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作为当代大学生,应主动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建构真善美的价值。当与国家崇高使命紧密联系起来时,就会有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挑战与复杂的选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勇于突破,积极引导学生追求善美价值,让学生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和社会发展情况,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精神成人”。
(三)凝聚正能量的实践态度
高职生要有不断凝聚正能量的实践态度。从本质上看,实践本身也是一种价值意识,围绕着某种真善美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就称为实践。实践作为一种活动本身,其本质就是人根据实践理智进行选择活动,选择的标准就是自己内心的真善美。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职业人缺乏真善美的态度与意识,违背了基本良知,做出一些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诚然,只有基于良知的实践才能真正向社会传播正能量,才能帮助个体不断提升,自身心理需求与道德需求才能真正得到满足。
当下正处于高职教育内涵提升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理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但我们应清晰认识到,在实用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环境中,这种实践培养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很多高职院校把精力与时间过多放在培养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与正能量价值观的教育与引领,出现了高职生群体性信仰危机与精神价值缺失、毕业后就业诚信缺失与就业中“蹲族”“躺平”等现象。因此,正能量的实践态度亟待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凝聚正能量的实践态度是高职生实现“精神成人”的重要条件。
(四)坚韧不拔的職业精神
高职生要具备坚韧不拔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是从事职业时应具有的精神、能力与自觉。例如,高职生要不断提升职业适应性。职业适应性是当代著名职业学者萨维卡斯为应对社会和职业环境的不确定性而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其描述了个人在处理职业任务时自我调节的心理力量与资源,认为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发展负责,掌握自己的命运,对未来充满好奇,有信心应对变化,实现自己的想法,才能应对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
具备坚韧不拔的职业精神是高职生的必要条件。个体职业生涯的成功都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努力,而不是在挫折与困难前退缩与放弃。近年来,心理学界非常重视韧性的概念研究,发现韧性是一个员工职业精神的核心要素。坚韧是指个体从挫折与伤痛中恢复过来,在压力的威胁下持之以恒、继续努力工作的心理品质,强调个体在挫折后的建构、成长与再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调整心态、再接再厉、克服困难、执着努力,才能走向成功。因此,职业精神是高职生达到“精神成人”重要的特征面向。
三、目标与路径: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实践理路
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围绕高职生“精神成人”的特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精神成人”教育的具体目标设定,可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围绕独立人格引导、“精神成人”目标确立、自由思维养成、职业发展潜力提升四大教育目标展开。
(一)教育目标
1.引导独立之人格。引导高职生明白独立人格的意义与价值,使用独立人格所带来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培养高职生个体的独立性,在面对社会时能够单独生活、学习和思考,实现自立自强。即便在没有工作,无法实现物质方面独立之际,也要尝试从精神方面率先实现独立,之后通过职业平台,再慢慢实现物质方面的独立,最终不再依靠他人,凭借这样的独立人格为社会与他人服务。
2.确立目标之需求。教育效果要建立在对教育的需求上,高职生对教育的需求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前置条件。高职院校首要完成的任务是让学生对“精神成人”教育产生需求,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高职院校在实施“精神成人”教育时,要明确其内涵,围绕培养“精神成人”的目标,制订具体实施方案,介绍“精神成人”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认识到“精神成人”对个人成长发挥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环境从客观上对个体提出了精神成长与行为成长两方面的要求。因此,围绕“精神成人”要求,要让学生确立“精神成人”教育的目标需求,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3.养成自由之思维。能学会独立思考并掌握自由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这是实施“精神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成人”的一大特征,更是高职生塑造独立人格的前提与根本。只有达成自由的思维方式,才能够打破传统思想形成的思维束缚与桎梏,学生才不会受到传统知识和技术的束缚,才能拥有自主的想法、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而创新创业思维又是形成自由思维的有效方式,二者相辅相成。
4.提升职业发展之潜力。高职生“精神成人”的实现应充分挖掘职业发展的潜力,这样毕业后可以迅速找到与专业相符的职业,使自身掌握的专业与技能有用武之地,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高职生实施“精神成人”教育,还要将其影响力扩展到工作中去,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在职业生涯中实现“精神成人”的自我成长。“精神成人”教育需要长期引导、培养、潜移默化影响,在具体实施中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仅靠简单说教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实践教育载体去实现。
(二)行动路径
高职院校开展“精神成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围绕高职生“精神成人”的应然特征与达成目标,如何较好实施“精神成人”教育,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研究与长期实践的课题。从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出发,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行动路径:
1.创设载体,树立自主实践理念。培养“独立之人格”,树立自主实践理念是前提,而其关键是自信心的确立。对于本科高校,高职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信心的问题。转变观念,从精神层面培养其自信心是开展“精神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围绕这方面开展活动。高职院校可以从学生的爱好、兴趣与特长等出发,创设实践项目载体与活动平台,如开展“综合能力培养工程”项目帮助学生达成自主实践理念。项目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申报文本撰写、项目实践开展、预期成果预测、项目结题各个阶段均由学生自行完成,学校安排师资力量提供具体咨询与指导,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这些项目选题范围不设具体限制,可以是日常生活、社团活动、社会服务、市场调研、生涯人物访谈、职业体验、工作世界探索等各种主题,全部根据学生个人爱好、兴趣与特长来自行决定,研究与实践均由学生自己规划安排。创设项目载体后,这些研究与实践活动全部是在学生自己感兴趣与熟悉的范围内进行,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实践性、完成目标,且学生对自主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安排有了初步掌握,知识与技能体系也具有自主实践特色,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自主思维的养成。
2.搭建平台,培养内生性需求。培养学生“精神成人”内生性需求是确立“精神成人”的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对“精神成人”产生需求,要点在于学生能认知到“精神成人”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培养其内生性需求。对于高职生而言,大多不擅长以记忆和理解的方式来学习,仅靠课堂上知识讲授与技能传递,无法让大部分学生真正对“精神成人”萌发需求。高职院校可以搭建“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平台,先选择一部分自主性强、基础较好的学生,率先培养这部分学生形成内生性需求,从而带动其他学生。在具体实施时,人员数量可以按照学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来选取。实施过程中,可选择寒、暑假与课余时间进行,在“精神成人”学理知识讲授基础上,结合“精神成人”的内涵要素与价值特征,引导学生对相关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并开展信息搜集、数据分析、案例讲解等活动,加深对“精神成人”的理解,从而产生“精神成人”的内生性需求。通过搭建“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平台,学生人文素质得到了提升,对“精神成人”的理解更加透彻,产生了心理共鸣,有助于形成“精神成人”的教育需求。
3.整合资源,培育创新创业思维。“自由之思想”首先要有自由的思维习惯,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开发自由思维的有效方式,不受传统观念约束与限制,具备全新思维、观念与意识。高职院校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整合资源,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先组织部分具有自由思维潜质与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参加,以顶岗实习与职业体验等形式参与产品研发、工艺创新、技术革新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让学生完成实体项目创业的各项活动,通过创业项目选择、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公司注册等实践,进一步训练与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从而使其形成独立思维范式。该项目的实施,可以给高职生带来多方面的“精神成人”。一方面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创新活动达成自由思维;另一方面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业活动必然要承担来自各方的压力,在压力下学生不得不进行快速思考,组织实施活动,这种自由思维一旦形成习惯,学生就会源源不断产生新思路、新创意与新工艺,更好反哺创新与创业。
4.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員、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本质上就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而以上这些正是包括了高职生“精神成人”的内涵要素,符合高职生“精神成人”教育的价值特征,契合了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行动路径。高职院校可制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教师深入发掘每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筹协调与分类制定、总结传承与创新探索“四个相统一”,积极引导高职生既注重“专业成才”又注重“精神成人”。
5.链接校企,“专业成才”促进“精神成人”。“专业成才”教育能使学生具备更多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好服务,是提升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潜力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在实施“精神成人”教育的同时开展“专业成才”教育,两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互相渗透。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模式,如实施“技能精英培养工程”项目。该项目充分彰显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由优秀企业为主导,选取部分技术技能拔尖的学生率先进入企业,接受企业的技能实训或技能比武等企业实践,使学生技能得到快速提升。“技能精英培养工程”项目实施,可以给高职生带来多方面的“精神成人”。一方面,“专业成才”促进了“精神成人”。“成才”与“成人”两者充分结合的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发挥其高技能作用“成才”的同时,夯实了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精神自信的“成人”基础。另一方面,“精神成人”促进了“专业成才”。通过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技能精英培养工程”,使“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互为支撑、互相渗透,达到既“成才”又“成人”的教育效果,还可以使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实现“精神成人”的自我成长。
综上,高职院校推进“精神成人”教育,现阶段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自主实践理念,培养学生的内生性需求,培育创新创业思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专业成才”促进“精神成人”,使学生“精神成人”真正外化于形、内化于心,从而实现高职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1.
[参考文献]
[1]蔡琳琳.精神成人的哲学思考[D/OL].扬州:扬州大学,2011[2022-01-0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301&filename=1013127947.nh&
uniplatform=NZKPT&v=23FkKXsoEGZb1lFIUvYkaJ2yR_Xld7_
fKuZDWGEKBAKnNjgh1Vxd76M8T5Z0oYx4.
[2]黄聘.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现实图景与实现方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61-63.
[3]刘玉,许国动.我国大学生精神成长需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CNKI文献数据的计量分析[J].教育探索,2020(8):51-55.
[4]刘继峰.近十年来国内大学生“精神成人”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4(9):43-46.
[5]刘建云.精神成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应然选择[J].职教论坛,2016(5):50-53.
[6]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