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审美、消费观念的变化,社会对高职服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局限于掌握现代化服装专业技能,还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就需要高职专业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对高职服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以及当前我国高职服装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服装工程专业 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 教学创新
引 言
信息技术发展引起社会生活的嬗变,也带来了服装设计与生产实践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信息沟通的时空障碍,新的服装设计理念与设计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服装设计者面临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对此,高职院校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优势。
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服装工程专业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服装工程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学工具。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CAD软件等,可以用于现场讲解、示范,将教师从手工画图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一目了然。服装工程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设计、制作的过程是教学重点。传统教学方式多是通过图片形式展示,但可理解性不强,很多学生看完之后还是“摸不着头脑”,而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动态地展示服装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提高教学过程的直观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第二,信息技术能够拓展服装设计的边界。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设计者头脑中的创意通过技术工具外化为现实图样。而技术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设计图样的最终展示效果,技术工具越先进,图样展示就越贴合设计者的创意构想。同时,借助先进的技术工具,设计者的创意边界还可以不断拓宽,使设计边界不断向外拓展,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信息技術下高职院校服装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服装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学管理者对信息技术缺乏必要的重视,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满足于“照本宣科”的教学内容,未能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服装工程专业教学中。其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场景有限。由于相关软件操作比较复杂,而课堂时间有限,只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导致学生对软件的理解和操作能力有限,还需要在实践中多加练习,不断深化、理解,才能提高熟练程度。但是,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多倾向于和普通高校开展合作,与高职院校开展相关工作较少,致使高职院校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方面存在现实困难。再次,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有限。我国高职院校主要分公办和民办两种,公办院校由财政拨款,民办高校主要是社会资金投入,经费需要统筹整个学校的运作,所以在引进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这一计划上难以有充足的保障资金。最后,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学校的信息技术部门人手有限,且主要是负责维护校园内部局域网的正常使用,而与服装工程专业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当前,学校现有的技术力量和师资团队还难以满足。
信息时代下高职服装工程专业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
信息时代下,高职服装工程专业教学创新应当立足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都要牢牢坚持高职服装工程专业的育人理念,即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实操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坚持育人为本是目标,信息技术是过程,正确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在教学创新探索实践中,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融合信息技术而融合,为了创新教学而创新。
第二,坚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创新节奏。在推进信息技术工具融入服装工程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立足高职服装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由浅入深,从设计、制图等实操性强的课程入手,引进信息技术工具,让教师和学生逐渐适应;然后再加入考核机制,对教师和学生形成督促,使信息技术工具切实能够用在课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实现教学创新。
第三,坚持学以致用、面向实践的创新目标。信息技术融入服装工程专业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先进的工具,在日后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有更大的竞争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的结合,要坚持学以致用、面向实践,不能纸上谈兵,要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制图的能力,以及积极学习设计理念、掌握市场需求动态的意识,拉近学生与市场的距离,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信息时代下高职服装工程专业教学创新路径
1.优化教学目标
现阶段高职服装工程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实操能力的服装工程专业人才,这一目标尚不够具体。下一阶段,高职院校应推动信息技术融入专业教学,并突出强调“实操能力”这一育人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操作软件深度参与教学。这时,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听课者,转变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另外,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可培养学生关注市场动态、时尚潮流风向变动的意识和习惯,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状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可实现“三个能力”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市场感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促进人才全面可持续发展。
2.完善教学内容
高职服装工程专业教学要凸显实操性,将信息技术工具融入教育教学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了一些实践类课程,可使学校真正构建起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与企业岗位和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专业教育体系。在完善教学内容方面,具体包括以下三类课程。
第一,开设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校应在高职低年级阶段即可考虑开设信息技术基础阶段课程,让学生基本掌握与服装工程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主要目标是解决学生在服装设计方面的基本功——基础造型能力、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主要负责引导,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意识,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例如,某高职院校开设的“基于互联网整合服装设计资源项目”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就是如何抓住服装设计的时尚前沿信息,同时该校还探索与国外某高职院校搭建线上平台,共同研发课程大纲,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
第二,扩充专业实践课程。由于服装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要求较高,需重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此,实践课程项目通常包括独立课程项目、跨学科课程、创新课程及学科知识竞赛等,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服装设计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在专业实践课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集合,组成不同的小组或团队,然后鼓励他们开展组间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其沟通协调能力,为日后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与客户沟通和服务打好基础。
第三,信息技术提升课程。信息技术提升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使用较复杂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特别是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服装工程的设计需要学生不断提升创意,需要学习更多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如此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近年来,英国、意大利等国的服装设计师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网络化的设施设备进行服装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服装设计师也开始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设计,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课程设置上还比较缺乏。因此,下一阶段高职院校可以将信息技术提升课程教学单独作为一个课程模块,并要增加教学课时,以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职院校要积极与本地服装设计、生产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和招聘机会,使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其中提到了高职院校要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施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不仅要利用社会企业,还可以借助校内企业平台,优先向在校学生倾斜,为其提供实习岗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实习期间,学校要与企业充分沟通,努力为学生争取到能够发挥所学,与其能力匹配的岗位。学校可以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建立学生实习档案,根据需要,为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年级提供不同的工作岗位,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专业学习上能够“扶上马再送一程”。
校企合作需要必要的教育保障,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部分,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其学习相关的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注意的是,实习中的实训工作内容不能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相差甚远,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软件部分,则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紧密程度。校企合作不是割裂开的两个环节,而是有机地统一于服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中。高职院校要注重开展对学生的“跟踪评价”,加强与企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一方面督促学生珍惜、重视实训机会;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实践反馈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及行業、企业的发展新趋势,为改进和完善专业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结 语
本文从信息技术发展对高职服装工程专业教学的影响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下高职院校服装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按照信息时代下高职服装工程专业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和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等。高职服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切实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一点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芳芳.高校服装工程类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学周刊,2020(33):5-6.
[2]李淑敏.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黑龙江纺织,2020(3):25-27.
[3]张技术,陆鑫,王佩国.校企融通的服装工程专业创新训练基地建设[J].天津纺织科技,2020(2):32-34.
[4]刘冠彬,林大梓,林张毅.“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协同培育模式和机制研究[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5):393-398,417.
[5]王芳芳,陈欣,刘伯荣.基于OBE理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实践体系的构建[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10):169-170.
(张蒙: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与纺织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