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途径研究

2022-03-25 07:16张辉马向东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张辉 马向东

[摘  要]新时代,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有效发挥各类课程之间的协同作用,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凝聚强大的育人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学生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教育效果比较显著,可使学生的思想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政治立场愈发坚定。然而,当前的教育效果与教育期望、教育效率、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最终效果无法满足新时代实际需求。为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专业教育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第二课堂,不仅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保障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可满足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课程思政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引  言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走进了新时代,在新时代形势下,着力发展教育事业需以民族复兴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优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育引导与实践培养。作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始终遵循素质育人的根本原则,充分体现高校真正的价值。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课程思政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该理念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前提,深层发掘各个学科所潜藏的育人价值,科学灵活地调动各学科中所包含的思政知识,从而生成了课程联合育人的整体效应,促进了学生综合发展。因此,对于高校教育而言,课程思政的定位明确、意义非凡,是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产物。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课程设置体系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设置的逻辑性而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国情,在学科建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来讲,比较侧重于世界观教育,是在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方法来看,当前的课程体系无法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密切关联,太过偏向于理论教学,造成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严重匮乏的不良局面。虽然,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已日趋优化、成熟,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进,如课程建设与内容设置相对不足、教学方式与教学机制亟待完善。

2.课程设置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与体系需遵循发展规律,在厘清课程历史思路与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寻找新突破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理论教学與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配合,以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思路是: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与优势,去其糟粕,以多元化方式开展针对性、专业性教学,并结合我国国情与教育教学现状,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走向正规。目前高校学生思想素养明显提升,政治立场越来越坚定,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依旧存在部分问题,即教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有偏差,尤其是难以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与个性化发展需求;教育教学效率与社会需求也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教学手段难以根据学生需求进行优化、创新而导致的。

3.课程设置途径

只有充分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途径才可整合经验,深层发掘教育教学新方法,寻找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相较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强调构建全体师生与全课程大格局,注重形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效应。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之间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思政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力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思政课程本身的价值,更是因为思政课程所具有的性质。在传统教学中,由于部分思政课程的内容太过枯燥乏味,吸引力明显不足,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不仅可强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还可基于立德树人目标推动学生长远发展。

课程思政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1.明确制度保障

课程思政并非单纯地依赖于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还需要党政各层级、各部门积极参与其中,只有充分调动全部资源,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制度保障,才可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教育部门与政府可从政策、资金等角度全面做好相关支持工作,促使院校与教师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后顾之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党政领导要深入基层,亲身教学或者听课,以指导课程思政稳定建设;教务部门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制订课程标准与评价指标,强化试点示范课程建设;人事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人才邀请、聘用与师资力量培养等设计有效激励机制;教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贯穿课程思政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如此,通过全面、一体化的建设,以及科学的领导、管理、运行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每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2.构建跨学科平台

课程思政应高度重视人、环境、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协调,促使教育教学与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协同构建学生知识体系与价值观的良好效用。不同学科都具有一定的德育资源,教师应渗透到各个学科的专业教学内容中,深挖其所包含思政教育素材,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思想观念教育。各课程所含有的德育资源大体分为三种:即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爱国主义思想观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探究、探索意志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精神。目前,德育资源挖掘与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实现依旧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全方位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交互协调,不仅要正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要进一步推动理论知识教学与价值教育共同进步。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仅通过课堂时间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不够的,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增加思政教育的渠道,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形成有机联动效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育人。同时,还应构建跨学科课程平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充分促进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动教学。

3.汇聚优秀师资力量

课程思政主张所有课程都从属于思想政治课程范围,所以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需以跨学科的优质师资力量为保障,充分调动专业课程教师与通识课程教师的积极性,挖掘各课程所蕴藏的思想政治要素,并将其科学有效利用,以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效用。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多元化措施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丰富,且极具创新意识的骨干师资队伍。课程思政的有效建设离不开教师,他们作为传授知识与德育的主体,承担着课堂教学的首要责任,其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深刻影响。而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者,院校领导、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均应做到始终坚持正确政治取向,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

思政教师需坚持教书和育人高度统一。课程思政对各专业教师提出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要求,专业教师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在教学全过程贯穿思政教育。教师与学生应以平等的地位沟通,建立融洽的相处关系。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梳理、解答学生的思政问题,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建立较高层次的精神思想,与专业知识所蕴含的价值观产生共鸣,促进其人格、品质、内涵的培养。教师需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育人能力与教学艺术,以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4.创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

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不只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方法,其他专业课教师也应深入探究,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用思政课程带领其他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共同发展。首先,教育教学方法应呈现学生的特性,各学科应根据实际需求摒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体,根据学科特性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或情景体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时的情绪及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其次,教育教學方法应呈现一定的生活性和亲和力,以提升学生对生活中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不同学科教学都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合,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专业学科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当下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适当分析与讨论,以凸显专业学科的德育价值。最后,教育教学方法应彰显生成性,充分发挥生成性相关教育资源的有机作用,紧抓课堂教学偶发性事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时,要切实融合时代背景,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媒介,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5.加强学术研讨与效果评估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全员育人的重要前提,是有效提升思政工作水平的主要动力,是学习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途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引导作用,是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所以,高校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学术研讨与科学研究,科学安排研究队伍,申请思政课题,由实地调查逐步发展到理论高度。教育管理部门也应适度制订一些激励制度以推进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更上一层楼,确保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实践工作顺利开展。

课程思政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更佳,但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衡量需以相适应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为辅助,这样才可使课程思政新方案得以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评价教育效果时,在评价方式层面,高校应选择多元化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模式,针对不同内容选取相应的评价方法,以便于准确、有效地评价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在评价内容层面,则应以学生获取知识与智育发展的程度为关键,并适度融入情绪情感、人生态度、价值观变化等,集成智育与德育的综合评价,使学生实现智育与德育同步发展;在评价主体层面,应有机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以保障评价的全面性、立体性、客观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评价对教育效果的考核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泉伶.“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9.

[2]林海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J].前沿,2019(2):42-47,68.

[3]朱乔青,张翼宙,李俊伟.基于专业育人功能的新时代课程思政化实践模式——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为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9):825-830.

[4]魏涛.“寓德于体”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江苏高教,2019(4):99-103.

[5]靳安广.区块链技术——思想政治“在线”教育新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后插1-后插2.

(张辉: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向东:榆林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