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和“我”的特点

2022-03-25 07:16陈永平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里科夫沙皇套子

陈永平

都说“时势造英雄”,一个民族在举步维艰的时候,往往会召唤出一个伟大的人物,以启迪民智。契诃夫就是在当时的灰暗时代被召唤出来的伟大的文学家,他那犀利的語言、深刻的思想无不启迪着人们。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黑暗腐朽的社会对人们的压迫和摧残。

契诃夫生活在十九世纪末期。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到处都是警察和密探,他们竭力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疯狂压制试图宣传革命思想的人,使整个社会笼罩在阴云之下。作家契诃夫对劳苦大众的遭遇感到由衷的同情,于是创作《装在套子里的人》来引发人们的深思。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和“我”的特点。

一、别里科夫:胆小怕事、循规蹈矩的“套中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教授希腊文的教师,名叫别里科夫。他是一个胆小怕事、循规蹈矩的“套中人”。面对暗潮汹涌的社会变革,他是恐慌的。因此,他试图用一个又一个的套子将自己包裹起来。在人们的眼中,他总是“穿着雨鞋,带着雨伞”,“老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会自觉地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严格遵守政府的规定。他总是担心“会闹出什么乱子来”,坚决地拥护沙皇的一切,认定沙皇的政令是评判是非的标准。

他自己胆小怕事就算了,还试图控制周围的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地发表言论,因为他会把一切不合“规矩”的言行报告给校长。此外,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同事骑车郊游,他认为这简直是大逆不道;怕学生在教室里闹出乱子,就建议开除“彼得洛夫和叶果落”。他就像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胆小、多疑、封闭、守旧,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他极力维护现有的秩序,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就缩回自己的壳里。

他看不惯新来的华连卡姐弟,总觉得这两个人太过活泼,会惹出什么麻烦来,却又与热情的华连卡擦出了爱的火花。有人搞恶作剧般地画了好多漫画,以此来嘲笑他。学校的好多老师也都看到了这些漫画。这深深地刺痛了别里科夫的心,他既感到丢脸,又觉得无可奈何。在他看来,这简直比让他去死还难受。因此,在那段时间里,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难看”。

最后,别里科夫的死也很有戏剧性。他被华连卡的弟弟从楼梯上推了下去,这一幕恰巧被华连卡看到了。他又怕又羞,一个月后就因受惊过度而死了。别里科夫死后,学校以及城里的人本以为以后就能解脱了,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了,却发现生活还是老样子,还是和以前一样压抑、沉闷。可见,别里科夫只是一个小小的傀儡,虽然他死了,但是黑暗的社会制度仍然存在,继续腐蚀着民众的心。

二、“我”:具有进步思想的软弱的知识分子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是一名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非常厌恶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顽固守旧派。“我”见证了别里科夫的种种恶行,讨厌他总是疑虑重重,疑神疑鬼,用一堆套子式的论调把周围的人压得喘不上气来。因此,当别里科夫死后,“我”表示:“埋葬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别里科夫的死让“我”看到了一丝曙光。

“我”受到过屠格涅夫等人的影响,内心渴望社会变革和进步,但是面对“别里科夫们”,“我”却丝毫不敢与之抗争,和众多无知的民众一样怕他,不停地“让步”,“被降服”,并“受他辖制”。“我”虽然觉得别里科夫的死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却“不肯表露出来”。这体现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奴性。正是因为以“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具有软弱性和奴性,才使得这座城市被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辖制了十几年。

总而言之,契诃夫创作《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启迪人们的心智,揭露社会的腐朽、落后和黑暗。沙皇专制是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和套子,只有解开枷锁,从套子中挣脱出来,人们才能看到光明。作家契诃夫通过塑造别里科夫和“我”这两个人物形象,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压迫。

(作者单位:甘肃省徽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里科夫沙皇套子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沙皇和衬衫
纳达尔夺19冠,俄迎来新“沙皇”
野猪套
保持肃静
相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