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琅琅
幼儿园作为幼儿启蒙的关键时期,其教育过程对幼儿的塑造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顺应日益变化的教学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科学活动教学凭借其独特的教学优势而逐渐提升了教育日程。此前,由于科学活动教学能够加速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为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可以切实提升幼儿的认知与创造能力,受到了广大幼师的关注。但是,许多幼师并未完全掌握科学活动教学的方法,不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往往以书本为核心促进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忽视了科学活动的教学导入作用。因而,如何顺应教学改革对幼儿园教育做出调整、优化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就成为了当前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
对幼儿园科学活动而言,幼师更多时候扮演着主导者这一角色,主持着整个科学活动的进行,在全局的把控中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跟从幼儿的言行举止、思维特点去设计活动内容,针对性地引领幼儿的思考与学习。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深入发展中培养幼儿对科学与自然、社会的热爱,完善学生对科学的认知,使其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开拓自身的眼界。以下从不同角度出发,论述了优化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的方式。
一、灵活进行情境创设,打造科学活动氛围
幼儿较小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其学习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且自身的感性因素也能决定其学习的开展。对此,幼师可以从这一特点出发,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以兴趣为幼儿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借助科学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学习思维。在活动的开展中,灵活的情境创设能够使幼儿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科学活动氛围,通过问题进行导入与发散,促使幼儿代入性地联系生活内容,在发现与解决问题的途中探知科学的真相。进而,能够使幼儿从小保持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同时,幼师需要鼓励提出问题的幼儿,给他们预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与时间,倾听幼儿的问题与意见,从而促进幼儿的探索与尝试,对深入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猜想与假设。在以问题为主的情境创设下,有利于幼儿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收到良好反馈的探索过程也容易鼓舞幼儿的科学学习,在班级中引领科学活动的风潮,也有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产生。
如,教师可以以身边的树叶为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通过带领幼儿去花坛、树林等地方,给幼儿布置观察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树上的叶子和落叶有何不同呢?”“落叶为什么是黄色的?”“摘下一片绿色的树叶,长时间放置它会变黄吗?”“标本树叶为什么不会变黄呢?”等等。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去进行观察与思考。当然,凭借幼儿的知识能力肯定是无法解决一部分问题的,这就需要幼师针对幼儿的理解学习能力进行回答上的调整,努力使答案变得通俗易懂:“树叶是绿色的,落叶是黄色的”“植物知道秋天来了,要变冷了,就产生一种叫做落叶素的东西把叶子变黄、丢掉了,这样它才能熬过接下来的秋天”“摘下的树叶当然也会变黄,就像没有饭吃,就会饿死一样”“标本树叶是因为加了一种特殊的东西,把它整个‘冻’住了,外面的环境影响不到它,也不需要吃饭喝水,所以它还是绿色的”。在问题的启发中,幼儿的探索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为后续的科学活动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相对而言,良好的活动情境创设为科学活动教学提供了有力的臂助,问题导入过程有效启发了幼儿的思考与学习。从实践的角度看,幼师不仅需要为幼儿的学习指引方向,也需要激励幼儿,使其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意识,进而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
二、发挥自然角的作用,拓展幼儿的科学视野
对幼儿活动教育而言,科学活动的资源可以来自于幼儿的身边,从随手可及的教室一角入手,在幼儿的随时操作与摆弄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幼儿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在这一过程中,幼师首先需要提供给幼儿合适的材料,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爱好与本身的知识性,从而能够让幼儿进行及时的观察与保护,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可以说,以自然角为代表的策略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将外界的大自然浓缩到一个小小的角落中,促进幼儿提高对科学、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在自然角发挥作用的同时,不仅能够使科学教育与环境影响融为一体,落实教学目标的完成过程,还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科学发现意识,初步找到科学探索的方法与步骤。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幼儿拓展了自身的科学视野,凭借其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在完成科学作业的途中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在科学观察中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幼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立一个专门的自然角,先进行诸如月季、吊兰等的花盆种植,让幼儿了解到养护植物的一些必要事项,从而在培养幼儿责任感的过程中,让幼儿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并让幼儿对绿植的成长状态进行相应的记录,通过日记、报告的形式,使幼儿结合文字與印象层面去理解植物的生长,从植物的姿态、叶片的肥瘦、色彩的鲜艳程度、浇水次数、阳光照射时间等方面进行记录,可以让幼儿全面性地理解植物的成长要素,还能感受到养成植物的乐趣。在植物栏下方,还可以放入一些小的地理模型,定期进行更换,为学生介绍一些地球上常见的气候、地形与地貌,用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去吸引幼儿。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定期的班会去给幼儿介绍诸如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知识,进一步引起幼儿对科学世界的向往。在自然角的落成下,幼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想法与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好奇心入手,从而鼓励幼儿进行观察与思考,将科学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幼儿。而在教学之外,幼儿也有着充足的课余时间去接触自然角中的事物,不仅是发挥爱心去细心地呵护植物,或者摆弄地球仪、微缩地貌模型,在事物的定期轮换中,幼儿能够逐渐找到自身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所在,可能是地理、可能是生物、可能是化学,幼师需要做的即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积极在幼儿阶段培养其科学视野。这样,科学活动教学能够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在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表现出了巨大的教育意义。
三、从生活进行引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由于未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导致在长久的课堂学习中无法对课堂保持足够的专注度,学习效果不好。因而,可以通过科学活动教学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在活动的引入中,幼儿能够对有趣的实验产生巨大的热情与兴趣,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对此,生活化的教学导入作为科学活动教学的一部分,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生活元素的刺激下,奇奇怪怪的自然现象与世界运行规律能够集中幼儿的视线,幼儿能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奇妙之处,从而为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进行良好的铺垫。
如,幼師可以通过趣味小实验进行教学。在“冰雪融化”这一过程的教学中,可以从冰箱取出一部分碎冰与雪花,搓成明显的小雪球,在幼儿眼前放入到分别装有冷水、温水、热水的杯子里。幼儿能够惊讶地发现,冰雪能够消失在杯子中,且不同的杯子中冰雪消失的速度也不同。同时,幼师也可以让幼儿回忆夏天吃冰棒的场景,放入嘴里一会儿冰棒就化了,正是与实验相似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简单物理原理的讲解,幼儿知道了“冰雪也都是水,只不过热了就会变成水,而水冷了就会变成冰”。借助生活现象的导入,幼儿充分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所在。从生活中进行知识引入的过程使科学教学变得更为简单、直接,趣味小实验成为了幼儿的启蒙对象,有利于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幼儿自身的思维能力。此外,幼师可以在活动设计上对实验进行进一步地优化,为幼儿提供适合的科学设备,在温度计、测力计等的使用下,进一步丰富科学课程设计,开阔幼儿的眼界。
四、组织参观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对科技的好奇心
尽管幼儿的年龄尚小,尚不理解科技及其相关的概念,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幼儿的引导,科学活动教学不仅需要让幼儿理解基础的科学概念与定义,也需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在科学的应用上做出教学突破,从而让幼儿从小立下发展科技的愿望,为未来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添砖加瓦。因此,科学活动教学可以定期组织对科学博物馆、科技展览馆、科技创新大赛等的参观、游览活动,让幼儿提前接触到有趣的科技世界,使其对运用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进而,在探究过程中,幼儿能够了解到一些深入的仪器知识、科技背景与资源特点,综合生活之间的见闻去理解科学技术的未来,在向往之情的培养中树立幼儿的远大志向。
如,可以每个月组织幼儿参观一次当地的科技展览馆,从傅科摆、牛顿摆到陀螺仪、静电球,幼儿能够发现一些“神奇”的现象,从这个摆为什么一直不停地转到这个摆中间的小球为什么不动,陀螺仪为什么一直不倒到为什么一摸静电球就头发“炸”起来了。在这些“神奇”的仪器讲解下,幼儿能够找到自身感兴趣的方向,学习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并制造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在知识的实践应用中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想象空间被进一步拓宽,丰富了自身的见识,理解了自然资源的多种使用方式。借助参观、游览活动,可以让幼儿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不仅满足了幼儿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勾起了幼儿对科技世界的求知欲,为后续的科学活动教学做好了铺垫,并有力地促使了幼儿发挥想象力去进行创作与实践,切实提高了幼儿的科学素质水平。
总之,从大范围来看,科学活动教学作为启蒙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幼师立足于幼儿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为核心教学任务,观察幼儿的行为动作,从幼儿感兴趣的知识点入手,发展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因此,在活动教学的进一步优化中,幼师必须要找到自身的改革思路,从传统教学中展开科学活动的问题出发,进一步满足幼儿的科学研究需求与发展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科学活动探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