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职院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22-03-24 22:42陈新福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院校农业发展

陈新福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农村劳动力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劳动力综合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然而,许多农职院校尚未实现发展理念和方式的转型,对自身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挑战尚不明确,这导致学校采取的各项教育措施缺乏实践性,学习主体的技能提升缓慢,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合。农职院校教育主体在把握新时代发展新机遇的同时,应明确自身面临的现实挑战,多措并举应对挑战,不断提升自身适应社会对农职院校的新要求。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职院校发展的意义

在实现乡村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职院校发展有助于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积累人才。农职院校需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挖掘乡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潜能,培育具备较强专业化素养的“三农”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工作的进程[1]。农职院校的发展还能够加快技术型人才的培育,技术型人才将发挥乡村特色农业的作用,为乡村打造独特的农业品牌,实现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职院校的发展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最紧迫的任务。农业经济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农业本身也是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乡村发展的现状来看,大多数乡村发展问题集中在“三农”领域,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发展农职教育,推动农职院校的转型升级,为乡村地区技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从现实调查数据来看,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其人力资本的开发程度有着直接关系,乡村地区经济发展能够推动人力资本的开发,与此同时,人力资本的开发将反作用于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质量。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职院校的发展还是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有效路径。精准扶贫与粗放式扶贫有着显著差别,精准扶贫对实施主体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各项工作的实施主体应当做到精准识别贫困主体,采取精细化的方式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提升工作针对性,解决乡村地区的贫困问题[2]。农职院校的发展将推动精准扶贫主体综合素养、专业能力的提升,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工作主体不仅能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奠定人力资源基础,还能为改进精准扶贫工作建言献策,从而实现工作模式的创新。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职院校发展的机遇

(一)乡村产业发展速度与质量提升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近年来,我国乡村地区各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有所提升,但依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乡村地区产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各产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然而,产业发展依然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精深加工能力欠缺等问题,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乡村要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补齐产业发展方面的短板,加大发展特色产业的力度,并运用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不断提升生产水平,推动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的状况与发展需求的变化为农职院校的发展提供着新机遇[3]。农职院校可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的状况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乡村发展实际。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暴露许多乡村各领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农职院校可从这些问题切入,建立起专业化的研究团队,对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从而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1.为夯实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农职院校应把握乡村地区多元化投资增加、农业技术提升等新机遇,开设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课程,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如今,许多乡村地区借助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打通乡村地区发展的资金通道,但乡村地区缺乏高质量的金融人才,各乡村对自身发展的规划不够明确,部分资金的应用效率并不高。在这一背景下,农职院校可与其他学校合作,开设与乡村金融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常用的金融知识,将这些金融知识与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联系起来考察,提升自身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农职院校与其他学校合作创设的金融课程与传统金融课程有所不同,农职院校的金融课程主要面向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能够为乡村人才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地区资金融通问题奠定良好基础[4]。同时,农职院校可把握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地区经济开放程度显著提升的机遇,鼓励学生了解普惠制金融等经济要素,开辟新的发展思路。将农业与金融行业结合起来,为农业发展争取更多资金。

2.农职院校可根据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农职院校对乡村农业发展的现状缺乏考察,教学内容和乡村地区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符合,这导致学生在走出学校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也难以为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如今,在乡村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技术”这一要素发挥的作用愈加突出。机械化设备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农业物联网的建设正在补齐乡村地区产业链短、销售弱的短板,然而,大多数乡村地区的科技人才来自城市地区,乡村本土人才所占比率并不高。城市人才进入乡村发展通常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期,本土人才则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迅速了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农职院校应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把握培育本土人才的机遇,抓住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推动乡村农业发展从“增产”到“提质”转变[5]。如在教学课程中增设研究本土农业发展状况的课程,并与地方政府合作,为学习主体提供更多物质保障,吸引更多主体学习农业知识并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建设本土人才队伍有助于提升乡村发展的特色化水平,打造乡村的特色品牌,使乡村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乡风文明氛围逐渐形成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乡村地区的文化风貌逐渐发生变化,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逐渐形成,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农职院校因此获得新的发展机遇[6]。当前,乡村地区的文化供给能力较弱,部分乡镇虽然逐渐提升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但缺乏建设精神文明的专业队伍,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精力顾及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国家各项文化政策的颁布,乡村将得到充足的人才资源,为发展乡村精神文明奠定良好基础。如今,部分乡村成功实现移风易俗的目标,革除部分错误思想、庸俗文化的影响,这为农职院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农民对“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知更加全面,农民不再认为读书人都是“书呆子”,而是对具备充足文化知识的人才充满尊重,人才在乡村的地位显著提升。农民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显著增加。随着乡村的发展,农职院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关注,许多农民鼓励孩子上农职院校,学习一技之长,学成后回到家乡,致力于推动家乡经济、文化的发展。乡村地区学习型社会逐渐形成,农职院校在农民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产生变化。过去,许多农民认为孩子上农职院校是缺乏上进心的表现,甚至认为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没有前途。如今,人们认识到农业发展的潜力,看到农业现代化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对农业的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7]。人们对农业的印象产生变化,认识到新时代农业的新发展特征,并将从事农业活动视为致富的重要方式。为适应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农民必须加强学习,自身参与到学习农业现代化技术的过程中,同时,鼓励后辈积极学习现代化知识,增长知识与技能,应对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挑战。农职院校在这一氛围中逐渐成为农民学习的首选场域。

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将变得更加突出。农职院校可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资源发展自我,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用共享,补齐自身发展的短板,提升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乡村地区人民能够借助网络进行沟通交流,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传递的成本有所下降。农职院校可借助便捷的网络加强文化领域的宣传,在乡村发扬正能量,激发农民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同时,鼓励乡村青少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领域深入学习,提升学习的针对性。不同地区的农职院校还可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范围,使农民能够真正从教育中受益。乡村地区的信息传播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保障,农职院校传递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相关的资源信息不再成为难题。农民在网络中接收现实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经济、文化知识,乡村网络空间逐渐形成人人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8]。良好乡风的形成将为农职院校的发展扫除观念上的障碍,农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将在无形中提升。

(三)乡村现代化发展

乡村现代化发展使得精深加工的产业链不断完善,乡村龙头企业建立起研发中心,开发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且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农产品,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的新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使得乡村就业岗位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变化。农职院校在这一过程中可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资源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并发挥自身在聚集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当前,部分企业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引进先进机器设备,拓展农业种植的规模,提升农产品加工的工艺水平,带动农产品增值率的提升。农职院校在实践教育方面存在资源欠缺的问题,龙头企业的生产设备不断完善,农职院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开展实践教育,企业则在与农职院校合作的过程中储备优质智力资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9]。新时代的农职院校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强、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能力弱的特征,校企合作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路径,学生可利用企业提供的资源实现脑海中的设想,企业则对学生提出的创新性设想进行评估,将具有可行性的设想转化为现实生产模式,促进自身生产效率的提升。农职院校学生还可发挥自身网感强的优势,根据企业生产的产品类型设计多样化的营销方案,提升企业的销售能力,为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跨越贡献力量。在参与到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职院校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显著增强,这对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不言而喻。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职院校发展的挑战

(一)农职教育办学目标模糊

办学目标作为农职院校各项教育工作的中心,理应受到教育主体的重视,明确办学目标是办好农职教育的条件,然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职院校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教育环境,教育目标因此出现模糊不清的问题。农职院校办学目标模糊影响着办学的有效性,在缺乏明确目标导向的前提下,农职院校开展的各项工作无法形成体系,工作有序性不足,各项教学工作便难以落实。在新时代背景下,农职院校面临着完善、明确办学目标的挑战,但大部分农职院校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没有将自身视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从理论的角度看来,农职院校的教育应当服务于“三农”,为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提供优质人才,然而,部分农职院校受到错误思想的引导,逐渐出现弃农、离农问题,教学内容只关注短期利益,不顾乡村地区的长远发展。且在日益复杂的教育竞争中,农职院校为提高升学率压缩实践教学课程,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升学率上,而不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及其所学内容和农业之间的关系[10]。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错误观念,甚至将从事农业活动视为不求上进的表现。部分农职院校正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教育质量持续走低。相关数据表明,农职院校存在严重的招生难问题,与此同时,农职院校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职院校能够通过政府的各项教育政策获得更多发展资金,然而,政府提供的资金并不足以支撑农职院校长远发展,社会主体的参与也应当成为推动农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农职院校办学目标模糊的问题导致其资金短缺、教育与生源质量差的问题愈加严重。一方面,社会主体希望与农职院校合作,通过农职院校获得更多优质人才资源,为自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但农职院校自身办学目标不明确,社会主体对农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产生担忧。部分农职院校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而没有在信息化教育时代重塑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学生所学知识无法满足新时代社会主体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吸引力、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农职院校办学目标模糊,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产生困惑,不愿意选择与农业相关的院校。学校在宣传时一味强调升学率,忽视对自身特色的宣传[11]。在新时代,学生选择学校、学习内容的标准已经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注重选择富有特色的学校、专业进行学习,塑造独特的竞争力,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为自己开辟新赛道。学校办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对学校缺乏信心,因而不愿意选择该学校。长此以往,学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改革现有教学体系缺乏强大动力,办学质量堪忧。

(二)“重城轻农”思想严重

1.许多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认为必须进城务工,只有在高档写字楼中工作,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学生对农业相关的工作存在错误看法,认为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其工作环境“脏、乱、差”,工作待遇也不高。部分学生在从业时出现攀比心理,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学生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学生对城市抱有不切实际的看法,认为进入城市一定能够获得发展机会,忽视了当前城市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导致许多学生进入城市就业后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经济环境,自信心受挫。与此同时,学生没有看到乡村地区广阔的发展前景,以静止的观点看待乡村地区的发展。实际上,乡村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文化需求显著扩张,但乡村各产业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产业发展尚且无法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求,这意味着各行各业存在许多潜在商机,挖掘这些商机将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道路。学生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没有看到乡村的潜在商机,一味涌入城市就业,农职院校招生、办学因此受到直接影响[12]。农职院校生源减少,招生质量不高。许多学生由于考试成绩差,无法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学习,被迫进入农职院校,此类学生在农职院校的学生中占比不在少数。农职院校生源质量差,教学质量的提升困难重重。

2.学生的家长也存在“重城轻农”思想,家长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将留在农村视为一种不求上进的行为。部分农职院校学生的家长不认可乡村振兴的前景,因而不愿意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育中表现出较强的负面情绪。家长对乡村振兴战略认知不到位也导致农职院校发展受阻,如部分家长认为乡村振兴的目标只是追求经济的发展,因而对文化领域的发展不够重视。当学生在农职院校学习农业文化、乡村文化时,家长认为其不务正业。家长错误的观念会导致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压力,在教学中的配合度下降。在新时代要实现农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改变学生家长的传统观念,使他们正确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核,关注乡村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为提升农职教育的质量奠定基础。

(三)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1.师资队伍对乡村地区各领域实际发展状况了解不够深入。农职院校中的高水平教师大多来自城市,这部分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强,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经验和教学经验,但对乡村实际发展状况并不了解。教师对乡村的认知来自书籍、论文,而非个人实践。理论认知通常滞后于实践认知,教师从各类书籍、论文中学到的知识和乡村发展的现实状况并不完全符合,部分内容甚至存在与事实相悖的情况。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部分农职院校为教师提供进入农村实地调研的机会,但教师受到观念、实际物质条件的约束,不愿意到农村开展调研活动[13]。教师参与乡村调研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物力,但获得的回报并不显著。与此同时,大多数教师研究的课题内容集中在同一领域,相同领域的教学研究已经较为丰富,教师缺乏开辟新研究领域的动力,参与实地调研的积极性不高。

2.学校为教师提供的专业能力培训不够系统化,在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中,能力发展缓慢,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农职院校管理水平不高,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缺乏有效管理,部分教师为逃避培训找人代课,学校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导致代课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教师开展培训却看不到成效,资金投入使用的效率也不高,社会主体投资于教师教育的动能感逐渐弱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农职院校应当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为自身争取更多改进教师培训模式,提升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资源。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监督教师参与培训的全过程。同时,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育中展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农职院校教师要应对乡村振兴对教师职业的挑战,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学习模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职业发展。关注乡村发展的现状,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将这些方法、理念有效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新时代农职教育的新面貌。尤其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其教学能力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农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实训的机会,从而满足新时代学校发展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当将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视为发展自身的重要机遇,把握发展自我的机会,不断追求个人综合素养的进步。培育自身对乡村的情感,在教学中展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形成为乡村教育奉献、为乡村振兴培育高素质人才的自觉性。随着教师教育精神的形成与教学动能感的提升,农职院校发展面临的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职院校的发展,必须注重激发教育主体的动能感,不断改善教育环境,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农职院校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教育主体应当看到挑战和机遇的两面性,将挑战转化为发展的机遇,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自身教育教学、管理能力。随着教育主体观念的转变、素养的提升及教育环境的改善,农职院校的发展将更具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农职院校也将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猜你喜欢
院校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